說史130917傑弗遜傳(36) 閒情逸緻

說史130917
傑弗遜傳(36) 閒情逸緻
朝日執筆

〈美國簡史番外篇〉: 天才傑弗遜和他的對手們(十八)傑弗遜的退休生活 The Retirement of Jefferson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上回講到,《禁運法案》對美國傳統產業造成極大衝擊,在國內惹起廣泛爭議。航運和商業的集中地新英格蘭是受害最深的地區,同時也是聯邦黨的老巢。聯邦黨認為傑弗遜和民主共和黨,因《禁運法案》已經大失民心,1808年大選是他們翻盤的好機會。就算是民主共和黨內部,也有部分人持相似的想法,他們覺得總統這次實在是一意孤行,擔心會因此而失去民眾的支持。

傑弗遜已決定不再參選總統,轉而支持他的好兄弟,現任國務卿,同樣來自維珍尼亞的 麥迪遜James Madison,競逐美國第四任總統。他對大選充滿信心,因為他相信美國人都明白和諒解他的決定。投票的選民比對上屆多了超過三分之一,反映民眾對這次選舉的熱情。然而,選舉的結果卻並沒有想像中般緊湊。與上屆一樣,各州選舉人票的總數是176票,但由於肯德基州有一名選舉人缺席投票,所以有效的選舉人票只有175張,勝選門檻是88張。

1808年感恩節後的第二個星期三12月7日,選舉有結果了。不知道傑弗遜的想法是否正確,反正,麥迪遜是勝出了。聯邦黨雖然順利在新英格蘭勝出,但也僅此而已。麥迪遜囊括了另外的十二個州,獲得了122張選舉人票,而聯邦黨的平克尼只有47張。另外還有六名來自紐約的選舉人,把票投了本來被安排作麥迪遜副手的「紐約人」克林頓。
人民向民主共和黨再次投下了信心的一票,麥迪遜當選美國第四任總統。

總統選舉的結果已是塵埃落定,但各州的聯邦參眾議員選舉還在陸續進行。現任的議員覺得,他們並沒有傑弗遜和麥迪遜的魅力,要繼續獲得人民的支持,他們需要有所表現,尤其是在引起廣泛爭議的《禁運法案》問題上。國會希望能在傑弗遜離任前對「貿易禁運」作一個了結,因為麥迪遜在這個問題的態度上,顯然還要強硬一些。

1809年頭,國會用了兩個月的時間,通過了一項法案。法案取消了美國對外的所有貿易禁運,除了英、法兩國。這只是為了讓總統較易接受,因為只要海岸的封鎖解除,美國的貨船自然就可以自由駛往任何地方的港口—- 只要不被英法的軍艦捕獲的話。

傑弗遜本來覺得禁運應該繼續下去,不過他並沒有對法案行使總統的否決權。傑弗遜認為議會是人民意志的體現,行政部門應予以最大的尊重。整個美國歷史上,亦只有傑弗遜,當政八年卻連一次總統否決權也沒有使用過。***
3月1日法案生效,歷時十五個月的貿易禁運措施宣告結束。三日後,傑弗遜把整個國家的重擔交給麥迪遜,離開他居住了八年的白宮,歸隱田園了。終其一生,再沒有踏足過華盛頓特區,這一片讓他心力交瘁的土地了。

傑弗遜返回維珍尼亞州的夏洛特鎮Charlottesville,在建於其祖地上的 蒙地沙羅Monticello(意為小山丘)莊園,享受退休後的美好時光,弄孫為樂,1812年更榮升曾外祖父。 蒙地沙羅這個名字是傑弗遜自己改的,莊園也由傑弗遜親手設計和監造。
事實上,傑弗遜對建築的研究在當時享負盛名。他將英國「輝格派」之間非常流行的 帕拉第奧式Palladian 建築風格帶到美國,並削除其繁瑣,而保留了箇中重視希臘羅馬式「對稱和諧」價值的精粹。 維珍尼亞議會山莊也是出於傑弗遜的手筆,該建築以古羅馬式廟宇「方堂」Maison Carrée為原型。傑弗遜開啟的這種建築風格,被後世稱為「聯邦式建築」,對美國日後的建築影響深遠。

傑弗遜在「室內設計」及家居裝置方面也很有創意,至今為人津津樂道。例如他親自動手為蒙地沙羅大宅的大門,加裝了「聯動對開式」的齒輪裝置,只要輕輕一推,兩扇大門就會同時打開,堪稱「自動門」的先驅;他製作了世上首張的「旋轉椅」;又在座地大鐘上加裝指針,自動指示每天是星期幾;還有方便僕人從樓下廚房送餐到樓上書房的「小型升降機」,更有世界首創的「便攜式書寫桌套裝」—-可摺疊的小型書桌,打開裏面,筆、墨、紙、刀、封蠟、圖章等文具一應俱全。這樣「走到那裏寫到那裏」的小書桌,開「流通辦公室」之先,簡直就是「筆記本型電腦」的鼻祖。

今天蒙地沙羅大宅中傑弗遜的工作室內,還可以看到一張傑弗遜親自設計和製造的「過底枱」—當時還沒有發明「過底紙」。由於有這張設計精妙的書桌,幾乎所有給別人的書信,傑弗遜自己都會有一份存底—只有和妻子之間的通信除外。
傑弗遜的愛妻 瑪莎Martha Wayles Skelton在1782年病故後,他把與妻子的通信全部燒毁。*** 傑弗遜終身未再續弦,這在當時並不常見。
除此以外,傑弗遜還製作很多其他便利的小工具和裝置,每一樣在他的手稿中,都有詳細的設計圖和說明,他對自己的這些「成就」似乎也頗為滿意。

音樂是傑弗遜自小的愛好,他特別酷愛提琴,而他的小提琴造詣在當時也頗有名氣。蒙地沙羅Monticello除了可以解作「小山丘」外,還可以解作「提琴山」。雖然傑弗遜在1786年曾因為「把妹」弄傷了手腕,以至從此不能再演奏高難度的樂曲,但他對音樂的熱情從未減退。 在給朋友的信中,傑弗遜曾抱怨自從投身政壇後,俗務纏身,以致未能夠保持著年青時的習慣—每天練習三小時提琴。傑弗遜退休後,「提琴山」每天都會飄送出悠揚樂韻。

雖然傑弗遜嘗有名言曰:「勿逞口腹之欲,淺嚐即止並非讓人沮喪的原因!」不過,他本人對美食絕不抗拒。在擔任駐法大使期間,他已經對歐洲各種不同風格的美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當華盛頓總統把他召回美國當國務卿時,傑弗遜除了攜同多年來費心搜羅的大量食譜外,還特別聘請了一位法國名廚同回美國。在傑弗遜留下的手稿中,我們會發現不少他對各種食品的「研究心得」—包括「呍呢嗱雪糕」的製法(據說傑弗遜正是首個讓「呍呢嗱雪糕」登陸美洲大陸的人)、焗「梳芙厘」鬆軟的秘訣,甚至還有「製通心粉機」的設計圖。

能夠成為傑弗遜晚宴的座上客,是當時不少政界老饕的美好願望。雖然傑弗遜有時會因為公務繁忙,而隨便用點簡餐便算。不過,對於款待客人,他卻是非常慷慨和用心,有時甚至會親自到廚房打點。通心粉、血腸、法式豬腳、兔肉和鴿肉等新奇美食,還有 馬卡龍餅Macaroon、水果撻、炸薯條(這就是薯條叫做「French Fries」的原因。),以及經典法式甜品「白蘭地火燄蜜桃Peach Flambé」,都由傑弗遜的食譜和他的法國廚師,呈現在蒙地沙羅大宅飯廳的餐桌之中。傑弗遜的家廚,成了當時美國政界人士心目中的「美食聖殿」。

傑弗遜固然「識食」,但相比之下,他對美酒也許更有心得,而且酒癮很大,每頓飯幾乎是無酒不歡,是當時的知名「品酒家」。 傑弗遜在蒙地沙羅建造了一個十七呎長、十五呎闊、十呎高的酒窖,收藏了大量紅酒、白酒和烈性佳釀。在駐任法國之時,他已經常藉公幹之便,周游法國以致全歐各地的知名產酒區,搜羅各式佳釀托運回鄉。在返回美國後,他曾在蒙地沙羅嘗試種植從歐洲帶回來的葡萄種,並希望能夠培育出屬於美國本土的優種葡萄。非常可惜的是,這些葡萄由於對美洲本土的原生疾病和害蟲,都沒有足夠的抵抗力,下場是無一倖免。傑弗遜品嚐自己手植手釀美酒的夢想,最終沒有成功。為此,他唯有繼續消費來自歐洲的進口佳釀,還有為數不多的本土產品。傑弗遜與意大利移民 馬西Philip Mazzei的交情非常好,而後者是美國第一個經營釀酒葡萄莊園的商人。有歷史學家指出,嗜酒甚至酗酒,似乎是傑弗遜晚年經濟困頓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由於受到祖父和父親從小的薰陶,傑弗遜對考古學和博物學也有極為濃厚的興趣。早於1784年,他已在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上,嘗試對一個印第安人墓葬進行考古研究。傑弗遜並沒有採用當時流行的做法,進行大面積發掘以便從遺址中盡量搜尋出所有古物;而是僅在墓穴開鑿了一個供出入的小口,然後進入墓內考察,並留心記錄墓穴的結構和物品的相對位置。這種相當「現代」的考古手法,甚至令美國部分「國粹派」考古學者,追認他為「美國現代考古學之父」。
傑弗遜退休後,亦繼續保持著這方面的興趣。今天,各位到蒙地沙羅莊園參觀,可以看到大宅的房間內,陳列著傑弗遜收藏的各式「原住民」器物,還有劉易斯和克拉克從西部為他帶回來的各種化石。

傑弗遜雖然享受著愉快的退休生活,但卻沒有完全把國事置諸腦後。當然,傑弗遜對麥迪遜擔任總統的能力是絕對信任的。不過,他並不會拒絕與麥迪遜保持通信,一同討論時政。只是,直接涉足政壇卻是傑弗遜所極力避免的。當1812年英美戰爭爆發時,麥迪遜曾力邀傑弗遜仿先總統華盛頓故事,出山擔任國務卿,主持國政。傑弗遜為此費盡心力為麥迪遜出謀劃策,但卻立場鮮明地堅拒再次擔當任何公職。

除了發展廣泛的興趣外,會見不同的客人,也是傑弗退休後每天的「重要工作」。他也一直保持著與不同的朋友通信。傑弗遜和他們討論學術、政治、科學和教育。其中教育是傑弗遜最重視的課題,他認為只有明辨是非的公民,才能建設出理想的國度。為此,在傑弗遜生命最後的時光中,幾乎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放到維珍尼亞的教育事業上—-他一手建設了著名的「維珍尼亞大學」。

嚴格來說,這並不是傑弗遜首次參與「高等學府」的建設。早於1802年,作為總統的傑弗遜已簽署法案,宣佈在紐約北郊哈德遜河西岸,成立「美國軍事學院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也就是著名的「西點軍校」。*** 不過,無論這所學校後來培育出多少將帥之才和大企業的CEO,也顯然並非傑弗遜心目中培養完美人格的「理想學府」。

傑弗遜認為,每個人的天賦和學習能力都不盡相同。大體上可分為「勞力者」和「勞心者」兩類,兩類人都應該接受識字和算術等基礎教育,之後,「勞力者」可以學習耕種、鍛鐵等手藝,而「勞心者」則學習科學、醫學和法學。
這種說法在現代難免會被左翼份子斥為「精英主義」—這個詞在現代無疑帶著貶意。不過,若把目光放回當時,就會發現傑弗遜的想法其實已是相當「進步」。因為他強調了一個至關重要的論點──每一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

傑弗遜堅信:
“If a Nation expects to be ignorant and free in a state of civilization, it expects what never was and never will be….If we are to guard against ignorance and remain free, it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every American to be informed.”
「如果一個國家期望建立一個同時兼具無知和自由的公民社會,那麼這種期望從來不曾,也永遠不會實現……若我們要抗拒無知並捍衛自由,「了解」就應該是每一個美國人的責任。」

而要具備「了解」的能力,就得接受教育!
根據傑弗遜1800年一封給朋友的信,他構思成立一所大學,已想了幾十年。故此,當他知道夏洛特鎮的鄉紳們,打算在蒙地沙羅附近建一所學校,立即自動請纓參與其中。士紳們同意,校舍設計和課程的制訂,都交由傑弗遜一手包辦。傑弗遜幾十年的夙願和構想,終於得到實踐的機會。

傑弗遜忘情地投入校舍與課程的規劃和建設之中。除了自掏腰包投放資金和積極向外募捐外,他更每天都會到工地視察進度和監工,有時甚至會親自動手參與工程。在大學校園的建築工地上,工人每天上午都會看到,一個髮色金赤,身裁修長(六呎二吋半,在當時算是相當高),衣著不修邊幅的長者,騎馬甚至徒步來到工地現場。

這都是傑弗遜一貫的風格。在1801年會見英國大使時,他曾因衣著過於隨便,並與對方握手而非鞠躬,令對方深感冒犯,甚至出言侮辱,間接促成傑弗遜在華盛頓建立策劃中心,以應對這次外交危機,這被認為是「白宮幕僚」的前身。至於不坐馬車,則主要是因為傑弗遜覺得太貴,他一向不喜歡奢侈的排場。

傑弗遜認為只有每天到現場視察,才能確保工程按圖則進行,遇到實際困難時也能對圖則作出及時的修正。即使哪天病了不能外出,傑弗遜也要走到窗前,用望遠鏡遠眺工地才會安心。
傑弗遜出錢出力的熱情令所有籌劃者、捐款者和建設者非常感動,所有人都會同意,這所「夏洛特鎮大學」是屬於傑弗遜的,也只有他才配作這所學校的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