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讀書札記130110
童年的消逝 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 (1982,1994)
Neil Postman
類別 社會學,傳播學。
評級 A –
(掌門 + Thomas) 簡介
本書因其原創性而享負盛名。波茲曼針對 印刷品 及 電視 這兩種極度重要的傳播媒介,作出精闢的社會學論述。他以文化概念「童年」childhood的誕生及消逝作為著力點,*** 洞悉力確實驚人。
這樣重份量的一本書還有一點極之難得,它很薄。
(甲)童年的形成
1 嬰兒期的結束與兒童期的開啟,分界線在於口語的成熟,有著發展心理學上階段性的體質基礎。
至於「童年」則純為文化概念***,意在嚴格地區隔兒童與成人,以強化對兒童的控制,達到教育與成長的戰略目的。
2 「童年」作為文化概念,其形成相當晚近,約於450年前育孕,費時200年定型。 中世紀缺乏童年觀念,兒童被視作微型的、未成熟的、脆弱的、無能力的成人。在草根階層,兒童甚至被當作動產,是可消耗的。
當其變也,首先兒童的服飾漸與成人不同。 16世紀末,童裝***已是約定俗成的社會事實。 兒童在書信及畫作中現身,不再被當作低等成人。 到了17世紀,父母才作興給每個孩子獨特的命名。 1744年兒童文學首次登場,童年大成。
3 印刷術使十六世紀社會的符號環境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讀書識字成為現代成人的先決條伴。*****
讀寫能力(包括所需的集中力)是一種深奧複雜的技能,需要漫長嚴謹的系統化鍛鍊始能獲得。社會為此設立「學校」以達成教育兒童的目的。
學校本質上是人類心智及行為的控制訓練機構,與監獄及軍營類同,而有異於一般的生產及消費場所。****
由於學校是為培育有文化的成人而設計的,教學是按年齡組織安排的,兒童因此不再被看作成人的雛型,而被看作性質差異的另類人種。
「童年」以學習讀寫開始,是通過進學校來實現的。***
4 現代兒童必須接受長期正規教育,導致家長和孩子的關係需要重新定位。****
家長演變成監護人、養育者、品德和品位的仲裁者;兒童則相應地演變為被呵護者、被管教者、品德和能力有待學習成長的人。
兒童是家長的珍貴資產,是社會的未來棟樑,被賦與高期望值,值得家長及社會大手投資。 此種角色轉換需要嶄新的意識形態作為支持及定型。**** 兒童必須與成人在心理及行為上區隔開來,以遂行管教的目的。
(乙)童年的內涵 (Thomas供稿)
5 現代教育興起,為了使兒童安心接受成人的指導, 社會需要嚴格區分兩個群體。 達成這個目的的手段,便是確立一個令兒童敬畏的「成人世界」。
在兒童的眼中,成人世界充滿秘密***,包括性、暴力、人際關係的衝突本質、權力運作等等。
為了過渡到成人的世界,兒童必須接受成人的分階段漸進式管教。
另一方面社會則要為兒童塑造充滿希望的形象,使到成人願意投放資源去進行教育。
成人為兒童確立羞恥心****,使其服膺於成人的「道德典範形象」。 故此童話是充滿希望而道德的,實際成人世界的複雜性與各種不公義是不會讓兒童知道的。
在童話中,警察總是正義的,消防員是勇敢的,成人是明智的……壞人也止於不友善及捉弄人。
6 波茲曼的童年概念是經驗主義的,基於洛克的哲學前設:兒童出生時是白紙一張,心智有賴後天教育的塑造。
社會必須對於何謂「成人」具有明確的概念,再輔以適當的教育,兒童才會發展成為「成人」。一個兒童如果沒有生長在適當的環境,他不必然會成為「成人」。
(丙) 童年的消逝
7 童年在 1950年 開始消逝,因為那一年電視在美國家庭中牢牢地扎下了根。
電視每小時傳送1200幅圖像,每個鏡頭平均長度3至4秒。這意味著電視要求觀眾必須在瞬間理解畫面意義,而不是延後分析解碼。
電視是官感的媒體,不是思辨的媒體***;它是用來「看」的,不是用來「讀」的。 閱讀需要技能及集中力,看電視無此需要。閱讀常令人苦惱,看電視永遠是愉快的。
電視的出現取代了書籍在通俗社會的資訊地位***,人類有了電視可看,必然不再讀書! 電視提供大量資訊及知識,但它的本質是反智識的,因為它給予認知,但消除了深思!
8 由於看電視不需要技能,兒童吸收電視節目的能力與成人遂無差別,加以生活上不能阻隔兒童收看電視,電視節目在製作上便無法排除兒童觀眾。 兒童得以透過此一資訊源獲得與成人同等的資訊, 電視使得兒童與成人的階級城牆坍塌!***
透過電視(internet更甚),兒童得悉成人世界的秘密:性、暴力、混亂失序、道德低落、政治及宗教領袖無能……凡此種種,皆為真相! 兒童不再敬畏及嚮往「成人」,不再安於接受成人的指導教化,甚至為了抗衡成人而自身提早成人化。***
兒童吃了電視蛇的禁果,喪失了羞恥心,於是被逐出「兒童樂園」,在成人的大地上顛沛流離,艱苦度日……
「童年」於是消逝!其逝去非因歲月之流遷,而出於社會符號環境之變改。***
9 童年作為文化概念漸次消失,可見的徵兆是童裝、兒童遊戲及兒童語言成人化。*** 兒童不再玩雅典時期己時興的「捉迷藏」 及據稱由深遠的中華文化發明的 「石頭剪刀布」,他們玩的是遊戲機,與成人玩的一樣。
兒童亦變得難以管束,如同成人一樣。 兒童犯罪增加,家庭及課堂秩序混亂,社會及法律差別對待成人及兒童的態度遂漸糢糊。
10 唇齒相依,「童年」既然消失,「成人」亦不復存在!
在電視的幅射下,成人心智也變得兒童化***,理智及批判能力下降,即時滿足為先,因果及歷史考量退隱,消費及逸樂主義抬頭……成為一種「成人兒童」。
更勁料的例子:電視新聞節目的作秀本質***,包括千篇一律的配樂、姣好英俊的主播、不帶情感的語調、雜陳無章的篇排、抽離歷史的呈現……凡此種種,意在滿足觀眾的官感,而不在於引發思考與批判。
電視新聞有助於感知時事,而無益於理解它。
結論:「童年」生成於印刷術,而毀壞於電視術。****
掌門之言
本書振聾發瞶,使人深省,就學習識見這個閱讀目標而言,列為必讀。***
此書並不深奧難懂,然而義理精妙,洵屬難得。
結論:電視是邪惡的,看電視是有害的,不要看電視,要讀書及參加讀書會,尤其是正義的野人讀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