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手作雲覆手雨 紛紛輕薄何須數
讀書札記130112
歐洲統合史
遠藤 乾 及其學者團隊
類別 歷史學,政治史。
級別 A –
(掌門 + 阿Sim) 簡介
本書是歐盟史,由十餘名日本學者聯手著作,是一本極度專業的專題政治史。全書格局恢宏,結構嚴謹,敘事申理,綿密細緻,具有經典架勢。
(甲)引言
1 歐洲統合最終以歐洲聯盟(歐盟/EU,1992)的身姿面世。
歐盟卓絕之處在於她是人類史上罕見的不透過征服戰爭而構築的大型跨地域政治實體。*** 欲求四海大同,不靠征服,便只能靠妥協。妥協的手段是外交談判,內藏政治權謀,兩者互為表裏,界線模糊。
歐洲統合史本質上是外交史***,時局起伏跌宕,列國折衝樽俎,興味深遠悠長。
2 西歐諸國文化背境一致,實施近似的政經制度,歷史早已賦與她們深厚的共同基礎。 然而,更為重要的是外部壓力,新誕生的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强權,是歐洲統合的外部壓力,共同「他者」。***
最後,艱辛的統合談判需要識見卓越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共襄斡旋。西歐是現代外交的發源地,濟濟多士是達成統合不可或缺的條件。***
(乙) 歷史背境
1945年二戰結束,聯合國誕生,嶄新的世界政治舞臺確立。
3 戰後西歐極之疲敝厭戰,諸國對和約的訴求,其始也著眼於戰爭賠償及限制德國工業發展,以遏止其軍事復興***,尤以法國主張最力。
又,法國缺煤而德國富煤,限制德國工業則法國可獲廉煤,顯見私心甚重。
4 冷戰戲劇化地改變了世界格局。***** 蘇聯東歐共產集團崛興,中國赤化,成為美國西歐民主集團的夢魘。美國因應大局,制訂新的環球戰略,決意扶植西德和日本,促使其民主化,以圍堵共產集團。***
1947美國拋出馬歇爾計劃****,旨在重建歐洲經濟,參與(攞錢)條件是認可德國經濟及軍事復興。 1948捷克政變和柏林危機催生了1949北大西洋公約和歐洲理事會。 1950韓戰爆發,形勢急轉直下,於是諸國義無反顧地接受馬歇爾計劃。
5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
1949北美及歐洲12國簽署北大西洋公約,1952決意將其軍事機制化***,總部設於巴黎,由艾森豪担任最高統帥。 近代世界,國家主權是至高無上的,在非戰時期將軍權交與別國統率是不可思議的舉措。
NATO是一個超國家組織*****,與聯合國本質上有所不同。聯合國只是一個國際組織,成員國雖然承擔了各種各樣的約束與允諾,實質上沒有讓渡任何國家主權。在NATO則不然,成員國確然讓渡了軍權。
此點極為重要,NATO的誕生為歐洲統合起了先行及典範的作用,日後的統合原則上朝著超國家路線進程。***
(丙)風雲權變
熱衷西歐統合的有下列各國,然其利益觀點與行事取徑則大異其趣。
6 大佬美國新執民主世界牛耳,軍備蓋壓當世,布列頓森林會議將諸簽約國貨幣釘在美元黃金柱上***,使她居於世界經貿運作之中正。
在她意中,歐洲統合最好以尊崇美國世界霸權,服膺自由貿易為趣皈。*** 其時歐美同氣連枝,西歐既是美國的最大貿易夥伴,又是抗蘇大業的最重要同路人。
7 法德本是歐陸傳統雙尊,方今德國新敗,法國自詡理應主導統合。她忌怛的是實力者美國,但美國既缺乏合法性直接干涉西歐事務,又是民主國家,無法亂來,反倒容易應付。 難對付的是英國。英國工業基礎深厚,加上老奸巨猾……意大利長期超廢,假以顏色易收為附庸。周邊諸小國則可以利害脅持,形勢壓服。由此推導出聯德制英,枱底抽美腿的超卓大局觀。****
8 英國緬懷帝國餘暉,以宗主身份與「大英國協」諸下線國剛訂有各色政經條約。故於歐洲整合,始終徘徊底線,只想去到部長級理事會限度,對於參加超國家組織,打從開始便懷抱極大戒心。這是她在整合大潮中一貫地自我邊沿化的根本原因。****
尤有甚者,法國戴高樂 著著進逼,使她屈居下風,處處被動。英國向來極之自負,既然未能主導時勢,卻又不甘心居法德後,漸漸地淡出歐陸,在國際事務上日益親美,終至今日淪為美國屬國。
殺傷性事例:針對煤鋼同盟邀請英國加盟,英國外相辛辣發言「我們剛剛從她們六人中的二人手上拯救出其餘四人,依家班友咁樣咁樣……」數年後戴高樂否決英國申請加盟EEC發言「英國島民心態,難登大雅之堂,乜乜物物……」
9 德國敗亡,國土分裂,1949復國後正在力圖恢復。如何爭取歐洲諸國承認主權,平起平坐,是外交上最大課題。參予統合,無上之機遇也。故此對於法國伸出的友誼之手,她是緊握不放的。
德國佬底氣足,自信强,知道班同鄉甚雞,假以時日,必當鶴立,故對短期放下身段毫不戒懷,其泱泱風度恰與英國成强烈比對。在漫長的統合進程中,德國政治家氣度最寬,私心最輕。
10 盧比荷地處法德周圍,小國寡民,每逢大戰必遭殃, 自然是整合求安全的積極推手。對她們來說,最理想的統合體是個民主之邦,實行一國一票。這是早期統合的難題,解決之道是對等否決權。*** (即一國一否決票。)
意大利千年積弱,早已學懂謙卑,唯法德馬首是瞻。
四國雖弱小而富人材,時常搶佔輿論制高點以影響局勢。於大國僵持之際,每能在談判桌上斡旋調解。
11 整合進程中成員國國內民主成熟度始終是國際信任的必要條件。***
1950採納「歐洲人權公約」是民主建設的里程碑。(唔簽休想埋堆。) 日後歐洲議會,歐洲法院和歐洲憲法之設立,均遵循深化民主路徑前進。
12 統合是多線並進,交纏糾結的,**** 大致可梳理成四個面向。
A 因於蘇聯集團的武力威逼,最迫切而先行的是 軍事/防務面向。由於軍力遠不及對手,歐洲整合被設定鑲嵌在美國全球戰略框架之內。美國作了從外部定型的組織效果。***
B 經濟/產業面向 是最容易入手及達成妥協的地方。*** 對內促進產品和生產因素流動,對外提升產業和出口競爭能力,為此生出煤鋼同盟,EEC等等手段。
C 由經濟議題切入,引導出艱難的 政治/社會 統合面向。透過歐洲理事會,歐洲議會及歐洲法院等等手段,制訂出共同議事決策機構,立法机構,及司法仲裁機構。
D 最後是 文化/認同面向,透過文藝宣傳機構形塑歐洲公民意識及價值觀,歐洲大同的理想才能終極實現。
(丁) 理念及行進 (阿SIM供稿)
13 歐洲煤鋼同盟 (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ECSC)
法國外長 舒曼Robert Schuman 受到法國經濟及政治學家 莫奈Jean Monnet 以經濟面統合歐洲的理念影響,提出舒曼計劃。***
時為1950年5月9日,現定為「歐洲日」。
舒曼計劃建議以聯合德法煤鋼工業為核心,將歐洲的煤鋼工業生產一體化,並以高級公署(High Authority)作管理單位。
法德意盧比荷六國於1951簽訂巴黎條約,成立歐洲煤鋼同盟*****
ECSC除在經濟上以關稅同盟形式建立了歐洲共同巿場的雛型外,亦在政治及組織架構上獲得史無前例的成就:她首次將德法兩國以生產資源綑綁起來,意在減低發生戰爭的可能性及可行性。***
高級公署為獨立及超國家的執行組織,*** 由同盟國委任代表組成。公署以同盟利益為考慮,巴黎條約為憲法,代表雖由成員國委任,原則上不應以代表國利益為決策考量。
14 歐洲經濟共同體EEC (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
在比利時外長 史巴克Paul Henri Spaak 與荷蘭外長 拜揚Jan Willem Beyen 努力下,1955梅西那會議上,六國同意將煤鋼同盟延伸建立「共同巿場」。
1957羅馬條約Treaties of Rome 及 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Euratom Treaty 在羅馬簽署,歐洲經濟共同體正式誕生。*****
15 EEC的整合理念
EEC最重要的整合理念為創造一個共同巿場。****
共同巿場尋求內部的 貨物/服務、資本及人員自由流通,達致各生產因素價值最大化,並提高生產效率,增強同盟在世界市場上的產業競爭力。
A 貨物/服務流通:以關稅聯盟為框架,將區內各國間關稅消除,並對第三國徵收相同的關稅。
B 資本流通: 確保同盟國間可自由地進行各類投資活動,令資本增值最大化。
C 人員流通:同盟國的公民可以跨國自由游動,包括僱佣工作,專業執業及接受教育。
D 貨幣整合:資本流通的可行性牽涉到國家金融政策及滙率。簡而言之,資本自由流通,滙率保持平穩 與 各國金融政策自主,三者相互衝突,不能並存。 統一貨幣便成為終極的解決手段。****
16 共同農業政策
該政策為積極干預政策***,目的為調控EEC的農產品價格,增加區內產出,及保護區內農產品的競爭力
政策為各類農產品設定目標價(上限)及干預價(下限),使產品價格一致浮動。另協調區內不同地方,對特有農產品生產作出補貼,積極進行大規模分工。 對入口農產品實行統一關稅,令其價格與區內保持一致。
17 立法架構及改革
A 立法架構
1965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及歐洲經濟共同體由 合併條約Merger Treaty整合。 三體合稱歐洲共同體 (EC,European Communities)。****
現時的歐盟基本上仍沿用此行政及立法架構。法案由 歐盟執委會 提出,並需由歐洲議會 及 歐盟委員會 通過,才可以交由 歐洲法院 立法
歐洲議會乃歐洲人民階層的代表,而歐盟委員會則是會員國的代表。
歐盟執委會以歐盟整體利益為前提,是唯一能夠提出法案的機構。 執委會成員原則上不應為代表國的利益作考慮,而會員國亦無權撤換在任的代表。 由此架構可清晰體現歐盟為一超國家組織,亦可理解何以在統合過程中,歐盟與成員國的利益經常衝突。***
B 進程及改革
1963歐洲法院判決EEC法直接適用於各成員國。***
1964歐洲法院進一步判决EEC法優先於各成員國國內法。****
1986 EEC十二國簽署單一歐洲法Single European Act。****
歐洲單一法的目標有二:1) 將1992定為立共同巿場的限期;2) 廢除一致決系統,並引入條件多數決,加快立法程序,並加強歐洲議會權力。
18 歐盟貨幣改革與「隧道中之蛇」Snake in the tunnel
共同巿場,尤其是農業政策推行後,EEC各國金融政策的互動性加強。羅馬條約簽定後的十年,共同巿場進度理想,但農業政策的補貼機制開始因為各國的獨立金融政策而出現問題。加上英鎊貨幣危機,美元金本位解除,及一連串的貨幣滙兌波動,令EEC加强了對聯合浮動利率乃至單一貨幣的需要。
1971年底,10國(包括歐體6國)簽訂 史密森協定,建立對美元聯繫滙率,限制協定國的貨幣與美元的滙率波動區間為正負2.25%,稱為「隧道中之蛇」。***
1973年,隨著德國等國家走出隧道,史密森協定宣佈失敗。此後歐體便以歐洲貨幣系統為發展路線圖,最終導致「歐洲貨幣單位」***的誕生,此即歐羅的前身,時為1979。
(對不起,簡介到此為止。)
掌門之言
此書博大精明,意欲詳細了解歐盟來龍去脈和組織狀態則有必要閱讀。
但是實在太厚重惡啃,少D精力都唔掂,在下很醜惡地捱剩半本…
如果唔想讀原書,用心讀下上文可能薄有好處。
附錄
杜甫 貧交行
翻手作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君不見管鮑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