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130130真正的天碟(上)

明月出天山   蒼茫雲海間

音樂130130

真正的天碟(上)

蕭律師供稿

引子

現時很多黑膠碟擁躉搜購黑膠碟, 大都以最權威的TAS Super LP List為「天單」,簡稱叫TAS天碟清單。 清單列出約二百張黑膠碟,只要榜上有名,該唱片就有價。 不少發燒友經年累月,務求蒐集清單全部唱片,由是向人誇耀及作為保值。 我的一位加拿大朋友做買賣中介人,單佣金就收取了二萬港元。

這份清單是由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著名音响雜誌 The Absolute Sound主編Harry Pearson (已後簡稱HP) 所選編, TAS就是The Absolute Sound的縮寫。 既稱super list,當然是極端權威了。是否真的如此了得,請你讀完拙文後自己下結論。

謀得利、錢老闆、張姑娘

我在1962年開始買第一隻黑膠唱片,當年廿多歲,沒有多少錢,限定自己只能每月買一張。 1966年開始在中環上班任見習律師,每月收車馬費二百大元,改為每月買兩張。 下班後多流連於當年中環那幾間唱片公司。

最大的是亞歷山大行 (現今叫歷山大廈) 的「謀得利」。 它賣的古典黑膠碟主要是 Decca、Argo、Philips、RCA和EMI,每張鐵價不二$21.60。 該大厦七樓有一位猶太人專營美國唱片Unicorn、Westminster和Urania等,不是發燒之極是不懂得「摸」上去的。 前中建大廈地下的錢老闆獨賣德國唱片 DGG,mono版賣 $27,stereo賣 $29一隻,是當時最貴的唱片。你識找錢老闆算你聽古典音樂有多少級數。 然後是舊萬宜大廈地下的張姑娘,專賣美國的Angel、Vox、Nonsuch等唱片。

要解釋一下:唱片是由一個印模(叫stamper)「印」出來的。 印模在印製過程中不斷磨損,愈後印製的音質就愈差。 所以每間製作唱片的公司都自行規定,首批印製若干張就叫頭版,以後的就叫二版、三版或四版。 當年我根本沒有意識去分辨第幾版; 現在回頭去看,那時在市面上能買到的只能是頭版,二版要再過好幾年才面世。

CD衝擊黑膠碟

上世紀80年代中,黑膠碟進入數碼時代。 至CD面世後,歐美各大唱片公司先後停產黑膠碟,改產CD,各人紛紛放棄黑膠碟,移情別戀CD。 但我對新產品一般都較為慢熱;再者,當時業務繁忙,無暇徹底認識這種新產品,要到90年代中才開始購買第一張CD。 但我手頭的黑膠碟一張也沒有放棄,反而人棄我取,趁亷價狂掃貨。

敗部復活

1998年退休移居加拿大時,正值黑膠碟從敗部中復活,發燒友發現「新歡」不行,忙着找回「舊愛」,新入行者跟風,靚版黑膠碟愈賣愈貴。 在温哥華的希士廷街有一間很大的二手黑膠碟公司,離家只半小時車程。 駕車二小時更可以抵達美國西雅圖,那裡二手唱片更多。 加以在eBay網上,只要你夠耐心,基本上任何樣唱片也能找到。

最高峰時期我擁有15,000張黑膠碟 (和3,000張CD) ,每天約聽四小時音樂。 萬多張唱片我全部聽過,而且有些不止一次,從而對各唱片的牌子和版本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九品中正

我聽唱片是音效與演繹並重。*** 多年來持續一種習慣:每聽完一張唱片,必作簡單的鑒賞評分和感想。 魏晋時代以九品論人,我就九品論唱片:九、八、七分為上上、上中、上下; 六、五、四分為中上、中中、中下;如此類推。 有沒有十分的?有,但極少。 特別刻骨銘心的演繹與錄音才給予十分。

過去五年,由於存放空間問題,我大手筆將手上不稱意的唱片送與初聽黑膠碟的朋友,只保留五千「子弟兵」,大部份是頭版,其餘是靚聲的二版。 只保留「上上」及「上中」的唱片(即八分或以上),其他「絕不留情」,包括不少 TAS清單中的「天碟」。

TAS清單沒有甚麽了不起

怎麽?「天碟」也放棄?因為我不認為它們是甚麽天碟,怎可盲從。 以我的標準,TAS清單中有三分二不算「天碟」,而且TAS清單疑問多多。

首先,TAS清單中,只給出唱片編號,而沒有列明版本。须知,Decca和DGG不論頭、尾版都用同一編號。 比如俗稱「奶媽」 (Decca編號SXL-2313)的La Fille Mal Gardee(香港芭蕾舞團譯作「女大不中留」),頭、二、三、四版都用相同編號。 頭、二、三版中Decca字是寬帶(wide band)的,即唱片上Decca字是大大的;頭、二版的唱片心的標貼上有一條深槽(groove),三版沒有槽。四版是窄帶(narrow band),Decca的字較小,以長方形圍住。 頭版和四版的音效不說自明。

由於TAS清單不敍明版數,追隨者有機會買到第三、四版,因為這些版數在市面上較多。 不提供版本是TAS清單最大的缺失,「益」了唱片售賣商,却有可能令清單追隨者買到一張低質素的唱片。

「美」味甚濃的TAS清單

第二,TAS清單中所選的唱片有三分之二是在美國錄音、印製或發行的, 如RCA、Mercury、CBS、Lyrita、Vox、Nonsuch、Chesky、London和Capitol等全是美國公司(雖然有些是英國資本)。 其餘三分之一大部分是英國HMV的唱片,都是1975-85的錄音(須知黑膠唱片的黃金時代是1956-1965)。 歐洲唱片只選了德國DGG一大張,其他英國和歐洲的大牌子如Columbia、Philips、Supraphon都當沒有存在,一張也沒有,真是費解!

難道這幾間歐洲大唱片公司所製的唱片在HP耳中完全不行? 或是孤陋寡聞? 或是出於「大美國心態」偏見,只想推銷美國的唱片? 或有其他原因?

(待續)

附記:本篇初稿刊登於2012《發燒音響》,由五月份開始,每月一篇。

此篇為大幅修改後的二稿,初稿很多圖片,於此儘量減少。

Decca的wide band 版

Decca的wide band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