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說1303文化與實踐理性

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
演說1303文化與實踐理性
Culture and Practical Reason (1976)
Marshall Sahlins

(甲)象徵主義人類學
1大宗師馬林諾斯基Malinowski於上世紀中前葉創立「功能主義人類學」, 將「文化」定義為人類社會為求存續而創製的事物的總和****, 包括了器具技術與及風俗制度。
從這個定義出發,推導出一種觀念, 認為文化是從實踐活動及其背後的實用利益中逐漸形成的。*** 確切地說,人類為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進行的理性活動中積澱出文化。 文化是人類在自然條件限制下的適應性活動,與及系統性維持。
舉例:發明用火煮食,導致集體聚餐,形成宗族家庭。
這種思想極具經濟學意味,衍生出「經濟人類學」。

2世紀中後葉,學界對此作出顛覆性批判,建立了「象徵主義人類學」。
此派的核心哲學認為, 人類的獨特本性,在於必須生活在物質世界之中, 但卻是根據他自已設定的意義(象徵)圖式來生活的。*****
舉例:「性」sex是自然設定,「性別」gender是文化象徵。 人類依據「性別」,而不是「性」,來建構社會生活。 最原始的生產分工是按性別割分的。***

3薩林斯的經典例子:莫阿拉人的性別勞動分工。
莫族人居住的生態環境是這樣的: A外海 — B潟湖 — C沿岸耕地(村落座落其上) — D山坡叢林。
外海漁獲量多體大,但風高浪急,作業困難,冬季根本不能出海。
潟湖風平浪靜,可以撈捕細魚,撿拾貝介,全年均可作業。
沿岸平地耕種作物,環境安全,但是工作非常辛勞。
山坡叢林可以捕獵野獸,工作輕快,然而充滿危險。
莫族人的性別分工明確而決斷:男人A&D,女人C&B,絕不含混。***
(簡單地說:打死都唔落對家個兩個場做野!)
誠然分工本身確實植基於體質基礎, 但是將工作場域斷然按性別分割, 便喪失了場域內部細分工和按季節調配勞動力的好處, 從而對總產出施加了不必要的限制。*** 對原始經濟來說,有時這意味着捱餓甚或死亡。

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是不理性的行為。
但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 莫族人認為「男女之別」壓倒一切, 則他們的行為與他們的意義圖式正好相符,何不合理之有?
試問:理學家曰「女子餓死事小,失節事大。」,i-bank佬曰「男人做死事小,揾唔到錢事大。」又何合理之有?

(乙)文化建構
4生活在非常類近的生態環境中的不同人群,可以發展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足以証明,人類並非直接服從於物質的約束力,而是透過一定的象徵圖式來服從於它。
深入地說,不是功利構造了文化,而是文化構造了功利。*****

「功利」utility按經濟學定義是獲取有價值的(可欲的)事物。 然而甚麼才是「有價值的事物」則由文化決定。***
生活資料(例如食物和衣物)必然是有價值的,可用來維持生命;然而這些資料的運用(例如烹飪和服飾) 卻遠遠超出了維生所需, 負載著濃厚的文化氣息。***
經濟人類學對於解釋高層次文化活動, 如時尚形成等等, 顯得缺乏力量。

5社會的風俗習慣,甚至包括生產活動,都被賦予強烈的價值(象徵)意義。
價值意義歸根結底是用來彰顯 人與自然之間 和 人與人之間 的關係。****
例子: A葬俗形成被解釋為人類開始思考死後的生涯,個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入殮方法(如土葬, 火葬, 天葬)表述著人與自然的關係; 殉葬和陪葬品則表述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B阿拉伯貴族穿白袍,因為風沙漫天的地方袍子很快垢污,白袍象徵不用外出勞動(表示尊貴),與及擁有許多袍子作為替換(表示富有)。

6有時對立的象徵體系會在近似的生活場境中投射出形態相反的文化建構。****
李維史陀Le’vi-Strauss《野性的思維》記載一則奇異的風俗「胡古-加瑪人的足球比賽」。
現代足球傳入新畿內亞部族社會,發展出這樣的遊戲文化: 兩個對立的氏族進行多局對抗比賽,直至雙方勝出局數持平為止。

薩林斯 《石器時代經濟學》記載另一則有趣的風俗「木薯戰爭」。
兩條一向唔多順超的村落, 因為一方的男人嘲笑另一方農業技術低B而爭吵起來。 翌日,被嘲笑一方把庫存的優質產品盡數傾出,作為贈禮,堆置在對方村口。 被挑釁一方則小心翼翼地揀選出質量與數量兩相抵敵的產品集合,送到對方村口回禮。 對抗被設計為平手收場。 如果回禮一方執意勝過對方,後果便是動刀子見紅!

7人類學於是提問: 甚麼社會生活背境使人們設計出「勝負型」的對抗遊戲? 反之,為何有些社會設計出驟眼看來無聊頂透的「平衡型」對抗遊戲呢?
(註:想深一層,「勝負型」和「平衡型」其實無聊程度大抵相同。)
答案:「平衡型」對抗遊戲是為了透過遊戲儀式壓抑敵意***, 防止爆發暴力衝突。 遊戲被設計成可預見的和氣收場,目的在於將衝突擺上枱面,然後打和解決。*** 背境是社會關係緊張,隨時會擦槍走火,而雙方其實都不敢開啓戰爭。

現代社會中一般的緊張關係,其實遠未至於訴諸暴力的地步。 社會大有餘地透過「勝負型」對抗遊戲宣洩敵意***,把暴力衝突以弱形式散發出來。 遊戲被設計成必須分出勝負,目的在於把衝突象徵性地完成。*** 賽果常被設計成不可預見,如此雙方才能盡情發揮。 終局時勝方有權作出象徵性的羞辱舉動,有時會由敗方上演象徵屈服的儀式。

8現代競技開局時刻必須設計成對稱的態勢,也就是說,比賽規則和基本資源對雙方都相同,從而使結果難以預測。*** 然後在比賽過程中憑借技能和機遇來定出勝負。 勝負是一種社會分離狀態***,把人群劃分為優勝者和失敗者, 「勝者為王」,衝突可以平息。

反之,部落的儀式性遊戲奇特之處在於那是用來表演的,結果是預先設定好的。*** 在進程中把兩個從開始便是不對稱的、相互分離的群體聯合起來,成為一種和諧的狀態。***

(丙)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象徵圖式
9功利主義是當代西方主流意識形態,社會按此組織,人民按此營生,經濟學家按此思考。 資本主義社會運作方式極為強調商品(包括勞務) 的交換價值,**** 有利於商業活動的進行,激活生產誘因,有效調配資源,從而達致產出最大化。 這種思考行事方式,西方謂之「理性」。***

貨幣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佔據著核心位置, 既是交易實踐的中樞,又負載着極為深沉的象徵意義。 商品的交換價值是用貨幣表述出來的,交換價值本身其實是高度象徵性的。*****
「金錢」象徵着擁有一切,高社會位階,強活動能力,其意義超出所能換取的等價物資。 人們賺錢不只是為了生活,賺錢本身就是生活;人們不是為了追求人生意義而賺錢,人生的意義是為了賺錢。

10為了利潤而進行的「理性生產」其本身便具有強烈的象徵意義。
資本主義的第一個特徵是:在生產活動中,個人無止盡地追求利潤。*****
為甚麼生產不是為了需要或消費而進行?為何追求利潤是「理性」的行為?
微觀經濟學的前設含著:提高商品價格必然導致資源投入生產。 這是以「人類是追求利潤的動物」為前提的。 Homo Economicus 是這個社會的文化人種。

資本主義的第二個特徵是:「生產關係」為社會提供了最主要的分類網格。***** 就像原始社會「親屬關係」所做的一樣。
人類透過價格、利潤、風險、回報看待一切事物,包括人與人的關係,然後說:「這是理性。」
這誠然是一種「理性」,但在象徵主義人類學觀照下,不過是一種意義圖式的選取。 這種圖式的最大好處是達致產出最大化,至於其他優點嘛….. 有沒有也很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