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來恰似遼東鶴 城廓人民 誰識當年舊主人
讀書札記130322
《論民主》**** On Democracy (1998)
Robert A. Dahl
政治學
掌門評級B +
阿Kan***簡介
「民主」兩字,乍聽似是無人不識,顯淺易懂,黃口小兒 (編者介紹:阿Kan乃本會之青年材俊, 對民主…) 亦能侃侃而談。
民主的意義常隨時代、地域、文化的差異而有不同的理解, 學術界對這個課題的研究可謂浩瀚無邊,光是定義便有兩三百個,至今仍未能達成各界都接受的闡釋。
本書作者 道爾 為耶魯大學政治學名譽教授, 在85歲高齡出版此書。 此書條理分明,通俗易懂,並無太多抽象艱澀的專業術語,普羅大眾亦可讀懂。 更重要的是全書不過二百來頁,最適合我等貪快趣(或者懶惰?)的讀者。
(甲)民主的起源
在過去漫長的部落時代,長老都可參加部落大會,並享有平等的發言權和決策權。 這些最自然原始的制度恰好是一種民主的政治形式。 可以說人類在前文明史大部份時間是享有民主的。
當部落規模逐漸擴大,便會出現祭司和貴族團體,有力量支配或奴役較弱勢的人民,於是出現等級或統治形式,作成酋長或君主制度。
公元前500年的希臘城邦,出現了容許廣大公民參與政治決策的制度。 其中以雅典人的「參與型民主」***(ie直接民主)最為著名,被視為公民參政最早的範例。
所有雅典公民可以在公民大會中選舉重要的官員,其他公職人員則通過抽籤產生,據估計一個公民在一生中會享有至少一次被選任的機會。 這制度維持了兩世紀世,直到雅典被強大的北方鄰居馬其頓征服為止。
緊接其後,義大利半島也出現了這種民眾政府,羅馬人把他們的制度稱為「共和國」。***(希臘人發明了民主democracy,與羅馬人的共和republic本質上是指相同的體制,兩個詞只是希臘和拉丁語的語源差異。)
一開始參與管理共和國的權利只限於貴族,但經過多次鬥爭後,廣大平民(男性公民)也獲得了參與權。
共和國存續的時間比任何現代民主政體還要長。 大約在元前130年以後,它受到內亂、戰爭、腐敗、獨裁等影響逐漸衰落,元前44年凱撒遇刺後,由公民管理的共和國變成了由皇帝統治的帝國。
公元1100年左右,民眾政府又再出現在義大利北部的小城邦。***
開始時城邦的統治權掌握在貴族和大地主手中,隨著中產階級(如小商人、行會組織的工匠、騎士率領的步兵)的興起,數量上超越了上層階級。 他們有組織能力,能以暴動威脅貴族階層,結果獲得參與管理城市政府的權利。
在兩個多世紀裡,這些共和國城邦(如佛羅倫斯和威尼斯) 欣欣向榮,成為手工藝、建築、藝術中心,引發了文藝復興。 儘管輝煌一時,十四世紀中葉以後,隨著勢不可擋的民族國家的出現,這些共和城邦最後被納入更強大的主權單位之中。
以上各色初級版民主政制都缺乏現代的基本民主政治機構:民選的地方政府,民選的代表和全國性議會。 把這些制度結合起源於英國、維京、瑞士和地中海北部的其他地區。
到了十八世紀北歐出現了一種立憲制度,**** 其中國王及議會都受對方制約:在國會中,上議院世意襲貴族的權力被下議院人民權力所限制,由國王及國會制訂的法律由法官解釋,***而法官通常是獨立於國王及議會的。
(乙)何謂民主
達到民主至少有五項標準:
1有效參與:政策被通過前,所有成員擁有平等及有效機會,使其他成員知道他們對政策的看法。
2平等投票:政策被通過時,每個成員都有同等而有效的投票機會,每張票數應平等計算。
3充分資訊:在合理時間內,每個成員都有同等及充分的機會了解各項備選的政策及其可能影響。
4控制議程:成員可以決定議程如何進行。
5普遍公民資格:全體常住居民或至少大多數成年常住居民應享有公民權利。
(丙)為甚麼要實行民主
民主有以下令人嚮往的結果:
A有助避免獨裁者暴虐及邪惡的統治。
B保證公民享有許多基本權利,有助人們重視及維護自身的根本利益。
C民主相較其他政治制度可保證公民享有更廣泛的自由,為個人提供最大機會在自己選定的規則下生活。
D有助人們履行道德的自律及培養人性。
E促進和平,現代代議制國家彼此間沒有戰事。
F民主國家一般比非民主國家更為繁榮。
(丁)現代多元政治
作者認為現今西方的民主政體較適當的名稱應該是「多元政體」***:
西方工業社會高度分工,各種利益並存,多元的政體正好反映多元的社會。 在此制度下,決策程序甚為複雜,代表各種社會利益的勢力均參與決策,議價與妥協成為政治過程的特微,沒有任何勢力可居於控制一切的地位。****
在多元社會中,菁英具有較大影響力並不會不利於民主,因為他們沒有共同的觀點、利益與立場,而且不會有太大野心進行獨裁統治。 其次,菁英接受且內化民主的價值與規範。
菁英必須得到非菁英的支持與默許,才能安居其位,因此,非菁英在多元政體下仍大有影響力。 政治的首要問題是如何防止執政者獲取太多權力,以致危害人民的自由。 欲達此目的,真正有效的方法是眾多集團間的互相制衡及政治人物內化的價值觀。
現代的「公民普選代議民主」,是由許多人共同決定政治,而「參與」和「競爭」就是多元政治的兩個指標。***
書中提出多元民主的六項必要條件:
- 選舉産生的代表:在大規模的現代國家,能令所有公民一齊參加的廣場會議已不可行,公民通過「代議制」能實現有效參與和控制政府的決策。
- 自由、公正、經常的選舉。
- 言論自由。
- 具備多種及獨立的訊息來源。
- 獨立的政治社團:政黨之間展開競爭爭取人民支持,它們比個人有更多資源監督政府,推動有利人民的政策。
- 包容性的公民身分。
(戊)對民主的有利及不利條件
憲法在不同國家的影響是不一樣的。 一些國家,擁有有利的基礎性條件,無論它採用什麼憲法,都可能實現穩定的民主制度。 如果它擁有的是極為不利的基礎性條件,任何憲法都救不了民主。 一個國家各種條件既算不上非常有利,也算不上非常不利,民主就帶有偶然性了。
有利於民主的基礎性條件包括:軍隊和警力控制在由選舉產生的官員手裏(民主的關鍵條件);民主的信念和政治文化;不存在強大的敵視民主的外部勢力。還有:現代的市場經濟和社會;分散的次文化。
如果公民和領導人對民主的觀念、價值和實踐給予強有力的支持,民主前景就更加光明。 這些信念和傾向落實到國家的文化中,並且能夠在代際之間傳承,這才是最可靠的支持。
(己)政黨和選舉制度
現行主流的選舉制度為「比例代表制」和「最高票當選制」。
def「比例代表制」為老牌民主國家中最常見的選舉制度,政黨在立法機構的議席比例與其獲得的總票數比例大致相同。
def「最高票當選制」即是相對多數當選的單議席選區制,是美國和英國採用的選舉制度。 每個選區只有一個議席,得票最高的人當選,其效果使贏得選票最多的黨派議席大幅度增加。 把獲勝黨派在議會中的多數優勢放大的好處是可提高施政效率,少數派難以組成聯盟阻止執政黨施行政策。***
另一種受政治學家推讚的為澳洲採用的「可替代投票制」。****
候選人由單議席選區產生,但與最高票當選制不同的是選民對候選人進行了排序,根據他們對候選人的喜愛程度排第一,第二,第三…。 如果沒有候選人贏得過半數選票,就先淘汰得票最低的候選人,同時把他的選票分給那些排第二名的候選人,這個過程反覆進行,直至有人得票超過50%。
這種制度是要避免如果一個席位有兩個以上的候選人,最終獲勝的是大多數選民都不會選擇的候選人。*****
舉例:台灣2000年總統選舉,因國民黨分裂出兩個候選人,鷸蚌相爭,民進黨的陳水扁漁翁得利,在選舉中僅以39%選票勝出,掌握多數選票的國民黨反而慘敗收場。
掌門之言
Dahl乃是當代政治學宗師級學者,垂暮之年寫出此書,以薄篇幅、淺語言講述畢生學術菁華,當真是「精深武藝之簡約歸結」!
向全人類推薦此書,並且列為「必讀」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