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史130328
光榮革命
掌門 + Alan供稿
編者按:本文是一篇超簡明英國憲政史,又是「演說1304國家為甚麼會失敗」的先行文章,與會朋友請先過目。
工業革命為何興起於十六世紀的英國?
《國家為甚麼會失敗》的作者認為最具關鍵性的因素是當其時英國獨特的多元憲政制度 (即 “君主立憲政制”) ,作者稱其為一種 “廣納性政治制度” 。 其內容為君權受到貴族和紳士階層的有力制約。****
英國有悠久的抗爭君權歷史, 其始起自貴族, 其後來自平民.
1215年貴族聯盟迫使金雀花王朝 約翰王 簽署「大憲章」Magna Carta,**** 確立國王必須諮詢貴族才能徵稅,有需要時貴族得以遴選25名代表監督憲章執行. 後者基本上創制了「議會」雛型.
1265年首度選出「國會」, 英國王權常設性地受憲政制約, 與歐陸大相逕庭。
1341年分離出代表紳士階層的「下議院」。***
1625年斯圖亞特王朝 查理一世登基,橫徵暴斂 (註:主要手段為強制借貸和出售獨佔權。) ,天怒人怨。
1640年與蘇格蘭衝突,查理欲興兵征討,乃召開國會,意在徵稅。不料議員們毫不賣賬,更對國王大肆抨擊。 王怒,三週後解散國會,史稱「短期國會」。
蘇格蘭得寸進尺,反過來進犯國境。 王欲談判,蘇格蘭竟然(極度陰毒地) 以國會參與為談判條件。 王無奈重召國會,這次國會再不理睬他的解散令,持續開會至1648年,史稱「長期國會」。*** (註:這個國會有足夠時間取消所有獨佔權。)
1649年國會以叛國罪將查理斬首,*** 此為歐洲首宗人民處死君王的事件。
英國進入歷史上短暫的「共和時期」***,國會統治國家,清教徒出身的 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主理國政。
克氏死,1660年 查理二世 藉著國會內部派系鬥爭,得以復辟王政。*** 惟是國會已經坐大,王權無復舊觀。
但是前述一切,全及不上1688年「光榮革命」***** 對英國憲政史所起的決定性作用。
(Alan) 話說 查理二世 懷中興王權之志,具縱橫捭闔之才,內籠議會排斥清教,外聯法國打壓議會。 臨終更皈依舊教,擺明向國教把持的議會挑戰。
查理無合法子嗣,由其弟繼位,為 詹姆士二世。
詹姆士延續鞏固王權之路,首先彷效法王路易十四,建立一支直屬常備軍(後來發現直屬未必忠心),繼而把信奉舊教的親信(又發覺親信其實不能輕信)安插於政府高層。 舊教勢力復興,國教權貴遭受排擠。長此下去,詹姆士或成另一位太陽王,於英倫國土建立法式專制。
1687年,詹姆士發佈《信仰自由宣言》,表面以示宗教寬容,實為舊教取回合法地位。 坎特伯雷大主教 (首席國教祭司) 聯同多名國教教士上書抗議,因而被捕,造成著名的「七主教案」。*** 雖然在輿論壓力下,主教們無罪獲釋,但國王與大臣已勢成水火。
1688年,歷史的拐點出現了,詹姆士誕下鱗兒,令兩名新教女兒瑪莉及安尼失去優先繼承資格。 (註:按英國習慣,男女均可為王,但男子有優先權。) 小王在舊教薰陶下成長,他日必定成為舊教教徒,朝臣心存疑慮,訴諸陰謀。 國會議員(主力為輝格黨人)去信荷蘭,邀請詹姆士的女婿,瑪莉的丈夫,奧蘭治親王威廉*** 渡海西來,主持「正義」。
威廉親率1.5萬人,400艘運輸船,53艘軍艦在托爾灣登陸,揮軍直撲倫敦。 沿途不見半點抵抗,國民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詹姆士命親信 約翰.邱吉爾(二戰邱吉爾的先祖)率兵迎擊。 然而,邱吉爾離宮後戲劇地帶兵轉投政敵營。 詹姆士匆忙出逃,被擒獲。 兵不血刃(據稱有兩名士兵因墮馬成仁),「光榮革命」在近乎鬧劇的氛圍中完滿謝幕。 經協商後,詹姆士退位流亡法國,威廉與瑪莉共同治理英格蘭,稱 威廉三世及瑪莉二世。
1689年,國會於威廉登基時提交《權利法案》*****,(註:加冕前當面宣讀,出奇地高調進行。) 藉辭譴責詹姆士二世,而實施對國王權力之限制。法案內容包括未經議會同意,不能終止法律及不得徵稅,天主教徒不得成為國王或王后。
(據說全然聽不懂英文的) 威廉同意《權利法案》後,其他一系列法案如《兵變法》、《寬容法》、《三年法》(註:有關國會會期.)、《叛國法》、《繼承法》等等隨之而來,王權任憑魚肉,在與國會的長期鬥爭中,終於一敗塗地,永不翻身。
威廉及往後的君主都無意或無力為專制王權扳回敗勢, 英國的虛君共和制度隨著時局推移而愈趨成熟。 所謂「禍兮福所倚」,威廉放下權柄,反令到日後英國避免了法國大革命式的「赤色恐怖」,子孫逃過上斷頭台的厄運。(註:下個被人民斬首的歐洲君主輪到法王路易十六。)
更有甚者,前書作者認為奠基於光榮革命的 “廣納性政治制度” ,使得財產權受到保障,激厲技術創新,才是工業革命興起於十六世紀英國最具關鍵性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