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E隨筆130402 凱恩斯理論淺說

經濟學130402

凱恩斯理論淺說

掌門供稿

 

1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

微觀:一滴水中可見海洋,社會是個體之總和,個體決定社會之性質。

宏觀:總體大於局部和,*** 社會是個體之關係網絡,社會決定個體之性質。

十九世紀社會學興於歐陸,逆轉了學界微觀主導的傳統取徑。

 

微觀經濟學:研究個人、企業、家庭和市場的行為,根據相當嚴謹的知識原則運作。*** 假設個人追求最大效用,企業追求最鉅利潤,家庭追求最高消費。 透過市場無形之手,均衡得以達成。

宏觀經濟學:研究景氣循環、通貨膨脹和失業諸般總體經濟現象。 其前設非從個體基礎推衍而來,是以人言人殊,爭議不息。

 

2凱恩斯 1883-1946 人稱宏觀經濟學之父,巨著《就業、利息和貨幣的一般理論》開創了現代宏觀經濟學視野。

凱氏指出適用於個體的事理情況,不見得適用於整體經濟。

舉例:個人可以透過壓抑消費,增持現金。 但是社會的現金總量在某特定時間點是固定的,某甲之增持必由某乙之減持作出補償,全世界是沒法同時增持現金的。 ***

 

1929經濟大蕭條之解讀及救贖造就了「凱恩斯學派」。

3凱氏之前,學界只從「供應面」解讀總體經濟狀況。***

有名的「賽伊法則」 Say’s Law:供給本身會創造需求。**** 由於消費品能夠產生效用,只要售價足夠平宜,所有產品最終必能清結。

傳統理論無法解釋大蕭條現象:商品堆積貨架上面,就是賣不出去。

 

凱氏之前,學界對貨幣現象也見解未深。

古典「貨幣面紗說」:認為貨幣總量之增減將由物價之等比例脹縮所平減,對經濟並無實質影響。 ***

(示例:假設社會共生產十單位貨品,如貨幣總量為十元,則單價為一元;如貨幣總量為一百元,則單價為十元。)

此說缺乏動態想法,與社會現象不符。 事實上工資是非常之「向下剛性」的。***  (即是說,就算明知貨幣總量減縮了,大家也決不接受工資同步減縮。)

普遍性對手頭現金不足的焦慮,可能嚴重壓抑消費,打擊經濟。(相對來說富裕心態則會導致經濟擴張。)

 

4凱氏獨具隻眼,從「需求面」解釋大蕭條的總體經濟狀況。****

指出由於貨幣供應不足,引發了個體需求萎縮,降低消費。 消費不足,則啓動了企業減產裁員,樽節開支,於是提升了失業率,削減了個體所得。 個體所得降低又進一步深化了需求之低落,百業為之蕭條。 如是者 “愈窮愈見鬼”,是為「螺旋效應」*****,非常利害。

 

5凱氏的解救之道,是盡可能滿足人們持有現金的願望, 避免個體減少開支,使經濟陷入惡性循環。

方法很簡單,只要印刷額外的貨幣,並促使其流通就成了。(一般操作方法,可在公開市場購入國庫債券。) 較複雜點,可以透過中央銀行降低「重貼現率」(ie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借貸所計利率。), 放鬆市場銀根。 如此這般,是為「貨幣政策」。****

 

如果咁都唔掂,即是民間部門冥頑不靈,何妨由遠見卓識的政府部門親自操刀,大量聘請失業漢在馬路上掘洞,然後聘請另一批失業漢(同一批也可以)填平之,(正確的描述是:推動公共工程計劃。) 如是者失業率降低,市民所得增加,刺激消費需求,企業增產,job market興旺….. “愈富愈見神”,是為「財政政策」。****

據說二戰後西方國家以此治國,好鬼死掂。

 

6凱恩斯理論之限制

“愈富愈見神” 本來是非常好的事情,但當中有一個限制:設想生產要素均已充分就業,即產能已十足發揮,此時如仍注入貨幣,則多餘之貨幣追求無法增產之商品,後果便是(高)通貨膨脹。

如此當社會產能很接近上限時,凱式治國策略很易墮進高通脹陷阱而全盤錯亂。

 

又,凱式治國策略很有投機味道,要求政府在景氣低迷時實施擴張性貨幣及財政政策以鼓動經濟,同理又要求政府在景氣高張時實施壓縮性政策以平抑通脹,這便是恆溫器調節室溫的原理。***

可惜政府作為一個效率低落的恆溫器,做起上黎會非常大鑊,事與願違。 決策及執行的滯遲, 使得政策實施時市場己進入逆向階段,後果不但不能調節經濟運作,反而加劇了經濟波動。***

 

7費利民 Milton Friedman (1976諾獎得主)認為歷史紀錄顯示,貨幣政策的調整,必須等候一段相當時間方能反映在經濟之中,「漫長且變化不定的時間落差」使得貨幣政策不易施行,甚或適得其反。

費氏提出他的貨幣理論,形成「貨幣學派」,一時有取代凱恩斯學派成為學術主流之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