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E隨筆130405
納圖夫文明Natufian culture
沙塵仔供稿
以下學理出自「國家為甚麼會失敗」作者Acemoglu & Robinson。
1約在西元前15,000年,冰河時代結束,氣溫急速上升,無論人口或動植物數量均快速增加。 這個過程在約元前14,000年反轉,出現一段稱為「新仙女木」Younger Dryas 的冷卻期。 元前9,600年後,全球氣溫再度上升,在較短時間內上升了7度C,此後便維持在相對高溫,及至現在。***
《漫長的夏天》作者,考古學家 費根 Brian Fagan稱之為長夏 Long Summer。 氣候變暖,人類社會從此開始由狩獵採集轉型到定居生活、農耕和放牧,進入新石器時代 Neolithic。***
2農耕放牧建立在馴化動植物物種的基礎上,以積極的手段干預這些物種的生命周期,改變其基因以使它們對人類更加有用。***
最早的馴化動植物證據來自中東被稱為丘側翼 Hilly Flanks 的地區。 大約元前9,500年,第一批馴化植物在 耶利哥 Jericho和巴勒斯坦的約旦河西岸被發現,第二批在敘利亞泰爾阿斯百德 Tell Aswad被發現。 兩者同屬納圖夫文明Natufian culture 遺址***,供養較大型的聚落,耶利哥聚落的人口在當時可能已達500人。
3對上述現象最有力的解釋是 戴蒙Jared Diamond的「地理決定說」****,認為文明之先,必有許多可供馴化的動植物,使得農耕和放牧更有吸引力,並帶來定居生活。社會因定居而發展政治階層組織、宗教和更加複雜的制度。
然而,野生原種散佈在廣大地區,達幾百萬平方公里,納圖夫人與其他族群有何不同,唯獨他們發展出農耕?
4作者認為在於納圖夫人在開始馴化動植物前就已經過著定居的生活。*****
其中一項證據來自原羚 gazelle 的牙齒,它是一種分層生長的骨質結締組織。 春夏季生長的骨質層顏色與冬季生長的不同,從牙齒切片的顏色可判斷原羚是在夏季或冬季被宰殺。 在納圖夫遺址,發現原羚每季節都被宰殺,這意味著人群一年四季都住在那裡。
考古學常識認定人類進入農耕必會導致人口密度升高和生活水準降低。**** 但前期納圖夫遺址的人口密度不比以前的族群高。 骨骼和牙齒證據也未顯出健康惡化的跡象。 食物匱乏往往在人的牙齒琺瑯質留下細線,此現象叫「琺瑯質發育不全」。這些細紋在前期納圖夫人身上出現的情況比後來者較不普遍。
5定居生活將增加衝突的發生,人們無法像採獵社會那樣,輕易藉由個人或群體離開而解決歧見。 解決衝突、分配資源使用權都需要規則,並藉由訂定制度,以資執行。
為了讓定居生活出現,必先有政治菁英的群體,把權力集中起來,迫使狩獵採集者集中在一起,藉由榨取他們的資源而獲利自肥。
6納圖夫人在變成農耕者之前很久,就已發展出一個呈現階級、秩序和不平等的複雜社會。
證據來自墳墓,有些人以大量黑曜石和角貝等交易品陪葬,控制交易很可能是權力累積和不平等的起源。
進一步的證據來自 恩馬拉哈 Ain Mallaha 的納圖夫遺址,在約50個茅屋和許多儲藏用的坑洞間,有一座獨立於空地中央的塗著灰泥的大建築,幾可確定是酋長的屋子。
恩馬拉哈遺址的墳墓有些特別精緻,而且也有頭顱骨崇拜的證據,顯示可能有祖先祭祀。 此類崇拜在納圖夫遺址十分普遍,尤其是在耶利哥。 當時的社會可能已經有精心架構的制度來規範菁英地位的繼承,並有粗具雛型的宗教和政治階層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