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急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
王維
論藝 第三章 《立體風險分析》
(甲)定義
def 本文暫取風險的一般定義:即項目的波動潛力。*** 則
Th12. 高風險的投資項目,代表預期的波動性格較大,即有關項目較容易為投資者帶來損失,但也較容易為投資者帶來盈利。
因此風險原則上是雙面刃,可生可殺。
惟是人性傾向於獲利而遲鈍於止蝕 (即人們在意料外的向上波動出現時傾向沽貨,但在意料外的向下波動出現時仍傾向持貨.),高風險項目 (或操作法) 對一般業餘投機者是較為不利的。但對技藝高強的人來說,高風險未必不合適。
由於人類知識面及心理面上的種種缺憾,斷無可能全知全能,項目的波動性先天上是無法全然掌握的。因而風險是結構性存在的,並且永不能準確地評估。
只要我們對世界進行論斷和預測,便有可能犯錯,那便是風險。***只有完全不作任何論斷,才能夠不承擔任何風險,但那樣做也就沒有獲利的可能性了。
所以正確的想法是 :
Th13. 投資者應在其強項上承擔高風險;在其弱項上躲避高風險。*****
舉例:賭博必有風險,如果你擅長炒股,為何跑去炒樓?
(乙) 組合的風險向度
投資組合可從不同向度衡量其風險。主要的向度有三:
A 時間框架 Time Frame (註)
時間對於一切投機活動來說都是決定性因素。
Th14. 投資者操作的時間線愈長風險愈大,線逾短風險愈小。***
因為時間線愈長,項目之波動幅度趨向擴大。某一項目一年波幅理應大於一天波幅。
一般投機者(尤其是莊家)為躲避大市系統性風險,大都希望把線收短,速戰速決。
B分解度 Diversity
統計學指出,投資項目愈多,項目間的效績分歧便愈會互相抵銷,導致總體效績趨於平庸。所以
Th15. 高分解度的組合風險較低;低分解度 (即高集中度) 的組合風險較高。***
我們可設想投資者買了十種股票,十種股票同時下跌的機會較細。
因此投資者分散注碼則風險減低;集中注碼則風險增高。
C持倉量 Gearing
投資者把資金投放在組合項目內,所投金額愈多,據簡單乘數效應,組合波動絕對幅度自然愈大,於是風險愈高。
Th16. 持倉量愈大風險愈高;反之愈低。***
故此,投資者欲將風險調低,可降低持倉量;欲將風險調高則應借貸甚或持有衍生工具。
上述三者為操作面之風險向度。此外,仍有其他從屬於項目性質的風險向度。例如:大企業的股份一般風險較低,小企業反之;積極進取的公司風險較高,業務平淡者風險較低等等。
(丙) 組合結構與均勻風險
投資者設計組合之先應作出操作哲學(即方法論)定位,因應自身的強弱特點,將以上三者配合調較,以均勻風險。
Th17. 投資者應按「在強項上承擔高風險;在弱項上躲避高風險。」 的法則,在該三個向度之上選擇某些承受較高風險,而在其餘者承受較低風險。***
基本分析派投資者因需較長的時間框架運用注碼,適宜用較高分解度以資平衡。
擅長集中注碼及重倉出擊的投資者自應將操作線收短以避過度損失或大型跌市。
反面來看,短線投機者當然應該加重及集中注碼,否則難成事功。
(丁) 風險管理
基於無波動則無獲利,風險與利潤為雙生兒。因此
Th18. 風險管理意不在於盡可能壓低風險***,而在於
a 限制總體風險,使不至於踰越某不能承擔的限度;
b 將風險合理地分散於不同項目之間;****
c 勿冒不必要的風險。
A任憑判斷力如何高強,總有出錯之可能性存在,所以限制總風險的理由是避免殺傷過重,難於翻身。
至於承擔的限度取決於年齡、收入、總資產、生活負擔及冒險精神等等個人因素。該限度應於展開作戰前先行訂出,以免臨陣亂智,涉險過深。
其實冒險不足亦為不合適,過於保守,獲利太輕,有負才能。***
B設總風險為一定量,投資者將之分配予同項目,則因異項目間波動有可能相互抵銷,而總風險可望降低。**** 如此即為分散風險。
反過來說,投資者意欲加強組合進攻力度,則應將風險集中於强橫項目之上。
至於所謂合理分配,則應視各項目預期回報多寡,以訂應冒風險之輕重。
如遇災難式跌市,風險分散常歸於無效,此時唯有 對冲 才能平抑風險。
C 何謂 不必要風險?當投資者認識到某項目波動潛力巨大,但却無法提出確切的上升理由,惟仍耽於進貨,以圖僥幸,則是冒了不必要風險。因此,
Th19. 投資者承受之 任何 風險均應有與之相當的預期回報以作補償。****
如有戰役涉險深重而收獲輕微,應視同敗戰,痛自檢討。
掌門 重書 Nov 10,05
(註) Def 時間框架指涉投資者預算***在多長的時間內持有該項目。
預算時間不等同於實際操作時間。設想某投資者預計其項目一年內可升值一倍而持有之,如升幅忽於一天內完成,他當然可以沽出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