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氣三時作陣雲 寒聲一夜傳刁斗
論藝 第五章 「市勢三時段論」 Oct 13,05
(甲) 學理典範
年鑑學派歷史學家 布羅岱爾 在其名著「地中海史」中提出歷史進程的三時段理論。該理論指出
A長時段(指一千年或以上)歷史進程只受地理條件 (包涵氣候及生態環境) 制約,人類本身的能力被環境所決定,因而非決定性因素。***
舉例:文明起源跨時以千年計,受制於區域內的土地氣候及動植物組合,而與人種素質無關。
B中時段歷史進程(指三五百年上下)受經濟政治條件制約,個人因素及偶發事件一般只起干擾作用而無法逆轉大運。***
舉例: “秦滅六國” 如放置在中時段框架內考量,成敗取決於雙方的經濟和政治相對條件,就算沒有神武始皇帝,至多滅遲D唔會滅唔成。
C短時段歷史進程(指一百幾十年之間)受個人及事件所決定。***
舉例:如單考慮 “秦滅六國”事件發生那十餘年,當然始皇才略蓋世與及長平一戰功成皆是決定性因素。
(乙) 市勢三時段理論
同構互射,以香港股市為例,
def 股份的長線大升浪通常歷時兩年半至三年餘,此可以定義為長時段。
整體升幅中的相當大部分(如2/3)通常在相對較短(如1/3)的時間內完成,此時段為中時段,跨時約九至十五個月。
至於其中許多反覆升沈,常可持續三數周至兩三月,是為短時段。
Th.23 長時段市勢只受基本面制約。***
以年計的升時,以倍計的升幅,當然不由個別的人事所左右,只有整體市場力量才能將股價推動至如此久遠的地步。惟整體市場長期而言只按「股價波動原理」的「合理價理論」行事。
至於莊家,雖有能力影響中短市勢,但他必須平倉套利,對沖之餘,其力量只會催促及擴大波動而非主宰大運。
Th24 中時段市勢的形成源於市場面確認基本面的轉變。*****
前設:市場可視為一神經網絡,基於人性合群趨同,相互依賴,資訊及觀念在網絡內流動俱有凝滯性及激活性两項相異特質。****(註:有關討論見諸聞雷局。)
凝滯性為惰性***,眾人不動我動。
及至過了某臨界點,市場便出現激活性,即相互加強性。***此時眾人皆動我亦動,投機潮流於焉發端。
理論:基於以上假設,基本面出現重大轉向的訊息初進市場時常遭冷淡對待,大眾存疑,未敢行動。經過一番蘊釀,升勢始加速,進入直路。其動態過程可視為市場面因確認基本面轉向而按「能量轉化理論」注入動力。其時間分界綫即為中期升浪的開展端。***
在中期升浪進程期間,股價常領先當前資訊,將大眾投資者擺脫。****
股價終因節節領先而超踰基本面,最後常在終極利好業績宣佈前後參差見頂。進入見頂徘徊期之時點可視為中期升浪之結束端。***
Th.25 短時段市勢受制於盤口。
在短時段框架內看市勢,市場派觀點並非謬誤:大盤買之則升,沽之則跌。
測市之道,不外乎製作技術指標監察盤路,以定進退;或者憑經驗感覺短綫追逐。
Th26. 短綫操作者如能將 臺前想法 放置於 中長綫景深框架 內考量則為上乘。****
中長綫框架應當考慮基本面,因此上說可重述為:臺前技術分析 如放置於 基本分析背境 下考量則為上乘。
(丙) 深論中綫
掌門流 <主人與狗理論>:
設基本面為主人,市場面為狗,市場面最終必須反映基本面,故狗最終必須追隨主人遠行,此為基本分析派之妙諭。***
在下之譬喻更進一步。
設主人手持繫狗繩索,此即市場滯後性之跨時度***。
主人起步之初狗仍在睡懶覺,及至繩索用盡,狗便驚醒。
再假設狗其實可以體會主人心意***,即市場可透過分析員等渠道獲取基本面資訊,則狗於醒後便會發足奔跑,領先主人。其領先極限亦等同繩索長度。
如此,設主人最終行程距離為3,繩索長度為1,則主人行了全程首1/3段時狗才起步,主人行次1/3程時狗由墮後轉為領先,狗最快可於此時段內跑畢全程。此時段即中期升浪時段。*****
(丁) 論中綫操作
長綫炒家可以忽略市場面,只需精研基本分析,buy and hold即可制勝。其優勢為以逸待勞,限制為需時長久,注碼運用滯遲。****
短綫炒家可以忽略基本面,專注技術分析,訴諸經驗直覺。其優勢為注碼流轉迅速,減輕了系統風險。限制則為準繩度低,交易成本趨高。
相對短綫炒家,中線客因提取基本面資訊而增加了準繩度。****
相對長綫炒家,
Th27. 中綫操作可於相對短之時段內取得相對大之升幅,從而增加了注碼運用效益及减低了系統風險。***
Th28. 中綫操作因觀察到市場面確認基本面才展開行動,可望減低了「二重風險理論」所述的深層風險。*****
綫長則多變,基本分析亦是人力,豈能盡通世事變化。
Th29. 中綫操作在基本分析出現表層誤差時,由於取得了「股價波動原理」所言的市場浮動價溢價,可能減低了損失或賺多了利潤。*****
即是說,就算主人行行吓冇力或仆低,中綫客可望賺了狗搶韁那一段升幅,從而唔駛咁冇癮。
有咁多着數自然有咁高難度以作補償。中綫操作同時要對基本面及市場面有所認識,是為限制。
(後記)
此論為與 ELI 君在君怡閣探討學藝時構思所得。
又,此論甚受藍師兄讚賞,謹以此文獻予師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