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陽顰鼓動地來 九重城闕煙塵生
說史130410火燒圓明園(下)
「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入北京之役
掌門供稿
(丙) 天津談判事件
7 渣甸Jardine二十年前曾說過:攻打廣州是沒有戰略效益的。 首先,地方官員將軍情上報朝廷時, 會將事態軟化,以圖僥倖。其次,朝廷決策效率極低,危機不及眉睫則不會進行外交事宜。***
聯軍於是整頓(及掠奪)後北上,1858年4月攻佔大沽炮台及天津。 咸豐果然驚惶,急遣(73歲的)大學士 桂良 及尚書 花沙納 「全權」議和。 未幾,又起用(失勢已久,身體衰弱,眼睛半盲之) 耆英 支援談判。
8 前此聯軍佔領廣州期間,檢查檔案館,發現耆英於1844年所上奏折,內容陳述當年如何巧言欺騙英人,而彼等又如何死蠢中計之情狀。 耆英既至,又再施展十四年前技倆,意圖玩弄。 英方代表 李泰國Lay 出其不意,取出該奏摺,命人當面大聲誦讀。 耆英羞愧無地,避席回京。 朝廷以擅離職守,賜令自盡。
聯軍又在檔案館中赫然發現 “南京條約” 的正本文書,上用國璽,道光御筆親批。 如此重要的外交文件竟然從未交回京師存檔,西人真乃百思難解。 諸君身為中國人如何理解? 正確答案:無謂令老人家睇見唔開心喇。
9 談判繼續,英法要脅甚酷。 條件之一為:外交使節有權駐京.*****
諸般喪權辱國條款可以接納,惟是此條有損天朝體制,***萬不能從!
(此條款既與當時國際習俗相符,以現代觀點看更是合情合理。 但卻是朝廷之大忌。原因在於外使面聖不行跪叩,則於「禮」不合。)
桂良力爭不果,竟於談判桌上乞求對方憐其老命,貴手高抬。 李氏蠻夷,未讀孟子,當然毫無惻忍之心。 桂良為求退兵,曲意答允。 一面上密摺云:「奴才等咁樣咁樣簽住先,不過假此數紙,暫退賊兵, 將來倘欲背盟,只須將奴才等治罪,條約即可作廢。」 咁就叫做「天朝」剌! 清朝不亡,是無天理!
10 終於簽訂了「天津條約」。***** 內容計有
a.開放十個新口岸;
b.外國人可以自由遊歷中國;
c.對進口貨徵收厘金(即商品稅)不得超愈2.5%;
d.賠償英國白銀400萬両,法200萬両;
e. 基督新舊兩教俱得於中國全境自由宣道。
(丁) 英法聯軍入北京事件
11 1859年3月 額爾金的兄弟 布魯斯Bruce 被任命為全權公使,進京換約。 6月抵大沽。
時 僧格林沁 奉命駐守炮臺,設置工事,整頓甚嚴。 僧氏指示使節團改行旁側河道進京, 布氏傲慢,堅持行正航道,命海軍上將 何伯Hope清除障礙。 何伯托大,不料作業過程中,炮臺發炮,造成434人傷亡,4艦被擊沈。 聯軍遭此重擊,退回上海。
此為二十年來對外作戰首次大捷。*** 朝廷狂喜,(以咸豐為首的)主戰派意氣風發。
12英再遣大軍增援,計戰艦41艘,運輸船143艘,士兵11,000人。 法亦遣6,700兵協同作戰。 1860年8月重臨天津,採側翼登陸,再破大沽炮台。 僧氏雖力戰,仍被迫撤離。
聯軍六千餘人堅持進京換約,途中两敗僧格林沁八旗兩萬餘精兵。*** 此兩役為決定性敗戰,朝廷絕望,被迫答允進京換國書。
13 聯軍遣 巴夏禮 一小隊人先行探路,為欽差大臣 怡親王 所俘。 朝廷誤以(實為翻譯的)巴氏為聯軍「謀主」,意圖要脅,又虐殺俘虜。
額帥大怒,直搗北京。咸豐倉猝避走熱河,京中未隨駕臣工有自殺殉國者。
聯軍刼掠圓明園,並舉火焚燒,以為懲戒。*****
14咸豐出走,命皇弟 恭親王奕訢 留北京善後交涉。 奕訢有才具,敢承擔。 加上聯軍意在交換國書,完成任務,頗為欣賞有權力有才能的談判對手。 奕訢以是贏得尊重,談判出奇地順利。
1860年10月簽署「北京條約」。**** 條款:
A外使駐京;
B賠款英法各800萬両;
C開放天津;
D割讓九龍半島予英;***
E法國成為舊教保護國。教會有權在國內購置地產,興建教堂。
15 聯軍(除刼掠圓明園外)軍紀尚算嚴明,京城幸未毁壞,治安亦得以維持。
聯軍於11月撤退, 雙方關係戲劇化好轉。 外國公使自此駐京,清廷亦建立了「總理萬國事務衙門」(即外交部) ,由奕訢任總理大臣,國際關係得以正常化及現代化。
聯軍轉駐上海,甚且支持清朝鎮壓太平天國,乃為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