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30522保守主義

讀書札記130522

保守主義

《Conservatism: Dream and Reality》(1986) Robert Nisbet

執筆人:蟬

政治哲學  評級 C

有別於一般而言的政治上的保守派,「保守主義」Conservatism作為一種明確的政治哲學派別則始於歐洲 啟蒙時代Age of Enlightenment。*** 若非傳統統治力量衰落和新興政治理念抬頭,保守主義可能永遠不會以這種形式呈現。

若要清楚了解保守主義,應先了解自由主義的堀起。建議閱讀《SENSE隨筆130513B古典自由主義》《演說1211當代西方自由主義理論》

A.     背景

def「保守主義」一般指陳在十八世紀末的歐洲,為了反對 “法國大革命” 而提出的一套政治理念,其代表人物是英國的大思想家和歷史學家 柏克Edmund Burke (1729-1797)。 柏克於1790年完成《法國大革命的反思 Reflections of the Revolution on France》,書中論述對法國大革命的反感及其理據。 柏克與《反思》在 “保守主義” 陣營中的地位,有如小彌爾John Stuart Mill與《論自由 On Liberty》在自由主義中一樣重要。***

十八世紀的歐洲正處於啟蒙時代的高峰。 科學進步與工業革命令 “理性主義”抬頭,教會和皇權的地位遭受質疑。 哲學界人材輩出, “自然權利理論” 發展迅速。霍布斯Hobbes、洛克Locke、盧梭Rousseau和小彌爾等人的著作先後面世,為啟蒙運動提供了道德倫理上的正當性。

與此同時,工業革命加速了城巿化,改變舊有以農業為重心的社會結構。*** 城巿人口密度加大,但人際關係卻變得疏離。 資產階級的冒起令貴族地位飽受威脅,加上財富形式的改變,為法國大革命打造了社會條件。

保守主義正是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誕生。

B.     理論

1) 以歷史為依據

保守主義最基本的論點是依憑歷史。***** 在理解人類行為問題上,經驗比抽象思考更可信賴,而歷史正是經驗的沉積。***

歷史是過去的社會結構、共同習慣和偏見的持續存在形式。 它是一種研究 “現在”的方法,藉此揭示現存事物的道理。**** 相對較為猜測性的歷史推論,保守主義更著重歷史的具體陳述。***

“自然權利理論” 提出全然虛構的「社會契約論」,作為推翻政權的道德依據,保守主義者毫不認同。***

(編按:當時的 “社會契約論者” 曾經提出過高度理想化的說法,認為在某種“原初社會狀態” 下,人們自願地交出部分私人權利,形成 “公共權力” ,以保障生活順適,以此解釋公權的起源。這種甚囂塵上的說法,當然與歷史全然不符,古代政權的出現,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自上而下強制生成的。)

在保守主義者眼中,國家的合法性只能來自歷史和傳統***,而絕非任何一時一地的思想。

正如 馮哈勒K. L. von Haller所言,理性主義者將 “現在”看成是 “未來”的開端,而保守主義者則將 “現在”看成是 “過去” 在一連串無間歇的發展中達到的最近一點。**** 社會關係是有機的,會隨時間推移而產生必然和不可逆的累積性發展。***

英王查理一世的名言“當事情不必要去改變時,不去改變它就是必要。”***** 恰當地反映了保守主義者對改革精神的抗拒。

柏克指稱改革精神是一種對變遷毫無根據的崇拜,是群眾對無止境的新奇的一種膚淺需要。

“如沒有損壞,就不必去修補”,正好反映保守主義內斂的行事作風。即使有改變的必要,也應以 “最小的改變” 為宗旨。

對於 “自由主義”和 “社會主義” 擁有的改革和行動元素所帶來的魅力,柏克指出人性是複雜的,社會更不在話下,因此沒有一種簡單的權力配置或管理,能夠既適合人的天性,又適合人類事務的特性。****

2) 純理性的限制

啟蒙主義推崇 “純粹理性” 的追求而反對銘刻在傳統和經驗之中的東西。 柏克指出幾何學式的推理在人類事務中的應用極其有限。 人類行為既包含邏輯,但更多地取決定情感,情緒和長期經驗。***

柏克認為 “偏見” 是存在於傳統中的 權威和智慧 在個人精神中的集中體現。*** 而正因為偏見的普遍存在,這種感覺,理解和知識,便不只是菁英階層的獨有稟賦。

按照心理學始祖William James的說法,知識可分為「聞知」 knowledge about和「親知」knowledge of。 「親知」是人們通過經驗和對生活領域的直接接觸所獲得的知識,是實踐性的,偏見便是其中一種**;而「聞知」則指人通過文本,間接暸解而獲得的知識,是可以用抽象或一般的原則表達出來的,它最高的表達方式就是邏輯。***

保守主義對改革家和空想家的批評植基於此:他們雖然擅長於原則和理想,但卻缺乏權術感和實踐性。他們認為啟蒙哲人對偏見的批評,等於否定「聞知」的存在和價值。

英國作家G.K. Chesterton說:「僅有理性的士兵不會願意打仗,而理性的情人也不會願意結婚。」***

3) 國家與權威組織

保守主義認為人類擁有按照自己習俗和傳統而生存的自由,而秩序是自由的條件,維持秩序則需要威權性的機構。*** 但保守主義並不認為國家是唯一的權威機構,社會的中間機構如家庭、宗教、地方共同體、行會和其他團體皆有其權威以履行其職責。

中世紀社會是以社團為單位建構的,權利的擁有者當然亦為社團。 故在保守主義者眼中,“自由” 並不是如自由主義所指者,為 “公共權力”的對立面,自由是一條 “國家—社團—個人 的有機鏈結” 當中的活動形式。****

柏克在1795年回應英國首相 皮特Pitt,指出國家應把自己真正並完全地限制於各項公共事務,而不應介入屬於私人範圍的問題和需要之中。***「自由放任」和「地方分權」是至高無上的原則,是國家應該盡力促成的機宜。

保守主義的 “威權理論” 是封建主義的,它推崇間接政府,不需向國家負責的立法機構,和各種半公共性質的自主性組織。

舉例一)美國聯邦儲備局是一個獨立的半公共機構,總統除了可提名局長外(需參議院通過),局內一般決策和事務基本上不用向政府和總統負責。 聯儲局無需國會撥款,國內商營銀行皆持有聯儲局股份。

舉例二)美國憲法訂立之初便是一部保守主義的作品。 其中最明顯的是將分權的概念體現在聯邦政府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涉各州事務上面,並以此保護個人自由。

4) 自由與平等

在保守主義的哲學裡,自由和平等是互不相容的原則。*****

“自由” 意味著對個人和家庭物質與非物質財產的保護; 而 “平等” 則是將群體內不平均分享的財產進行再分配。***

盧梭的社約論提出民眾將權力交託給政府,此為保守主義者長期抨擊的想法。 他們認為權力基礎的擴大會自行削弱權力的運用*****,所以 “群眾掌權” 是相當危險的事情,極有可能導致施行暴政和專制主義。

一位保守主義者挖苦地說:每天早晨,農民剃鬚時總會面對鏡子,見到那張一億分之一個 “暴君”和整整一張 “奴隸”的臉龐。***

還有,深植自由主義中的「個人主義」更讓保守主義者不安。 所謂個人主義,就是把個人視為組成社會的性質相同的原子。***  大革命期間社會中不同的組織被分解驅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群缺乏內在社會結構,缺乏傳統和共有的道德價值觀念的大眾Mass。***** 社會的大眾化和社會結構的弱化,似乎是極權主義不可或缺的條件。

總之,保守主義者反對個人化的自由,但強調中間團體擁有自由的重要性。 除了僅僅法律上的平等和憲法所規定的平等之外,各種追求達致平等的機制,似乎都威脅著人和群體的自由,而這都是保守主義者所反對的。

C.     總結

保守主義是啟蒙時代的產物,它反對的是 “以純理性為基礎的社會再建構”。

在權力、國家、自由、財產和宗教等方面,它抱持的原則是一致的:保存社會緊密的結構,並將權力和責任分散在不同的社會團體之間。

由於個人主義和平均主義反團結的性質,它反對 “平等”並擁抱 “自由”。***

在處理人類事務上,它的態度是務實和具體的。 它相信人複雜多變的本質,拒絕相信烏托邦觀念的有效性。***

〈蟬之言〉

巿面上介紹保守主義的書籍不多,另一本近年常見的為Roger Scruton的《保守主義 The Meaning of Conservatism》。 兩書寫作風格皆為傳統知識分子型,繁徵博引,文采風流,對一眾只欲學點皮毛的朋友們可能會有困難。 加上保守主義缺乏明確指導思想的性質,*** 建議先讀自由主義和社會主義作為背景知識。

本書編排未算完善,但sense密集度高,只可惜筆者水平有限,未能轉達,還望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