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說1306B達爾文密碼
Der Darwin-Code (2010)
Thomas Junker
這是一本「演化人類學」普及書,書種較為罕見。
“演化人類學”顧名思義, 即是以“演化論”解釋“人類學現象”。
(甲)框架
1這學門的哲學前設,認為人類行為受到三個層面重疊的因素群***所制約:
A生物驅力因素,由基因DNA設定和傳遞;*** 如繁殖、覓食、避險和攻擊。
B生態環境因素,由自然或上帝所設定;如水源和食物資源。和
C社會文化因素,由族群設定,習俗傳承。如生產分工、家庭制度和戰爭習俗。
這三塊面一層疊著一層,生物性因素居底,文化因素在上。
Th. 可這三種因素卻對個體施加不一致的要求。****
舉例:性驅力鼓動濫交,宗教要求貞潔,信徒……只好學懂彈性處理。
想個人以區區“血肉之身”,苟延性命於 “大自然”(包含H7N9)與 “全球化社會”(時而體現為金融風暴) 之亂世,當然瞻前失後,非常困窘。
究其因由,DNA受“天擇之刀”雕刻,改動極其緩慢,萬年有如一瞬; 然而社會文化卻可以急劇變化,百年間面目全非。 以頑固守舊的基因,面臨愈變愈急的社會,無從適應,自不待言。***
(乙)演化之路
2人類在演化道路上面行走,也曾經歷幾許波折與危機。
其中有四波變化最為巨大,影響最為深遠:
A. 距今6至7百萬年前,地殼變動,東非森林大幅萎縮,成為乾草原。 猿類頓失依憑,生計艱難,部分弱勢社群被逐出森林,顛沛流離於乾草原之上。
牠們發展出直立行走的適應方式,倖存下來,演化成古人猿。
B. 2百萬年前出現真正的人類「直立人Homo Erectus」。 他們初出非洲,踏遍天下。
直立人身體骨骼已經重新裝組,能夠直身站立,持久奔跑。 更重要的是腦容量大幅增加,*** 名副其實是個“聰明人”。
C. 20萬年前「智人Homo Sapiens」起於草莽,10萬年前再出非洲,取代直立人而有天下。 現代人便是智人種。
相比直立人,智人腦容量沒有增加,體魄沒有強化。他的利害之處是“社會性”,**** 有文化內涵,懂藝術創作,征服天下靠的是分工合作。
D. 1萬年前“仙女木冰期”結束,生態大變,人類被迫放棄實踐了二百萬年的“採摘–狩獵”生活方式,展開“農業–畜牧”革命。*****
定居農牧之後人口急劇增加,聚落擴張而成酋邦國家,最後出現城市和軍團。是為「文明」。***
這四波轉折,一浪比一浪澎湃,一步比一步敏捷。最近2百餘年 “工業革命” 作為第四波的子浪興起,人類透過操作機器群獲得控制環境的巨大能力。*** 這能力以前只在上帝手上,對於如何運用,人類缺乏經驗。
(丙) 體質失調的演化論解釋
3大自然譜寫萬物的“基因圖”。 在那漫長二百萬年間,“適者生存”,不適者死,人類的基因和身體徵狀飽受“天擇之刀”無情地修訂。**** 何者謂之“合適”?由那時期的生存環境來界定。
「本性」可以定義為基因設定的具適應性的行為模式。***** 可基因適應的卻是採獵的“黃金歲月”。
人類一進入農牧年代,立時便「適應困難」!
最明顯的是營養不良,*** 這點很違反直覺,卻是不爭的事實。 由墓葬得知,人類體型縮小,病變大增。農牧提供大量碳水化合物,養活大額人口,但是聚居地卻沒法提供足夠的其他營養素,如對人體極其重要的蛋白質和維生素,體縮病增反映兩者之短缺。
問題再變為:DNA和人體何以不重新適應農牧革命之後的生活環境?
答案有二:首先,相對200萬而言“ 1萬年不太久”,天擇之刀未夠時間工作。
更重要的是,人類社會保護網堅韌有彈力,遮蔽了弱勢個體,*** 免於成為刀下之鬼。“不適者亦生存”,這才是體質不再“進化”的主因。
人體頑固地奉行“保守主義”,但生活方式卻背離採獵愈來愈遠,於是長期失調,從未回復到“黃金歲月”的健康水平。
4進入工業革命,生活變化更為劇烈,情況更為糟糕!
針對“糖”的處理,DNA制式的要害有二:A嗜甜;B胰島素抗阻。
機制A糖為熱能之來源,活動所必需(尤其腦部活動耗能甚多)。嗜甜意在盡最可能貯藏燃料,*** 以備中期取用。
B胰島素抗阻機制保持血液中“血糖偏高”,以濟短期應急所需。***
採獵環境的“匱乏和危險”使兩者具有高度“適應性”,因而深深刻劃在基因圖譜上面。
另一方面,現代環境已變得非常“富裕和安全”,反而使人類完全無法適應!**** 機制A導致身體肥胖,B導致“糖尿病”大盛。
現代食品工業提供超額糖份(蔗糖和白麵粉);“速食文化”則由「大美國」向全球幅射。生產商利用基因的強勁驅動力和人性的薄弱意志力,銷售高糖食物和飲食文化以圖利。他們大為成功,代價是人們身體吃苦。
(丙)藝術與宗教的演化價值
5 Th.以色列演化生物學家 扎哈維Zahavi 提出「不利條件原理」*****,用來解釋「性選擇」演化中,不利存活的 “誇耀性徵狀” 為何形成。
千古一例:雄孔雀華麗修長的尾羽有礙存活,卻能增加繁殖機會。
它傳遞的訊息只有一條:資源?“我浪費得起”!
Th人類高度社會化之後,「不利條件原理」的運作溢出原初“性與繁殖”的範圍,擴展到其他追求合作機會的場合。*****
舉例1: 中世紀歐洲行封建主義,世家大族喜歡舉辦盛宴。 除了遠近薄有名聲的人都一概請來,或者許其不請自來之外,女主人要準備吃不光的食物,將廚餘分給家僕和領地內的窮人。
舉例2:漢唐遊俠,歐陸騎士,現代賽車手、狙擊手….. 以身犯險,膽氣過人,其行逕對常人具有莫大的吸引力。 這樣子玩命還沒死掉,他們是不是十足利害?
為何如此做作? 皆因 “封建主義”和“江湖主義” 傳統上帶有軍事性格,其核心制度是「人身依附」。***** “領導人” 仗義輕財,視死如歸,意在誇耀風格和實力,吸引合作者和依附者。
從延伸的“演化論”角度來看,這種 “鋪張浪費”和“英雄氣慨” 雖然有損財富與健康,對人身直接構成不利,但在 “文化選擇” 的壓力下,卻大有可能獲得社會性的支持,因而是一種適應性行為。***
6對社會性動物來說,為了應付不同群體(無論是相同物種或不同物種)之間的生存競爭,群體內部緊密合作是成敗存亡的關鍵要素。**** 軍隊球隊如此,蟻群國家如此,它們必須強調「團隊精神」。
問題變為怎樣才能培養「群體精神」?
自古以來,國家社會不斷透過意識形態作業,灌輸價值觀念,*** 如 “忠君愛國” 、 “克己復禮”….. 以教育成員緊密合作。其中有兩種主流手段,表面看不清與此有關,那便是藝術和宗教了。
從人類學的角度考察,藝術和宗教兩者都具有高度的社會性質,*** 兩者都溝通和粘合人群,使群體瀰漫著共同文化氛圍和歸屬感。
統治者充份意識到這點,所以有 “政教合一” “國教會” “先王以神道設教”…將宗教收編為統治的工具。*** 宗教家也充份意識到這點,所以自古以來廟宇、儀式、服飾均極盡奢華之能事,有時甚至達到 “不恤民命” 的地步(如金字塔),將藝術收編為宣教的工具。*** 藝術家不知有否充份意識到這點,所以… 經常淪為統治和宗教的附庸。***
7「藝術」具有以下四種特質:
a美感的表達形式;合乎潛意識對環境安全、性與生殖力…的嚮往。
b非實用性功能;奢華無聊,暗示富饒、閒暇…
c象徵主義文化意涵;感性與生活目標…
和d幻想元素。超凡脫俗,驚世絕倫。
凡此種種,皆非直接的、個人的現世利益,但對整個社群而言,卻能提供潛意識的溝通渠道和語言,**** 所謂「潛移默化」,日子有功,養成 “共同體” 的感覺。
舉例: “國旗國歌” 是藝術涉足世俗領域的露骨典範; 殿堂尖碑,雕像地標…… 皆是顯例。還有 “國樂” “國畫” “國術”……藝術何以有國界?反証 “想象中的共同體” 是何等的有力。
這裡要注意的是,藝術家當初為何從事創作是無關宏旨的,演化只按績效結果挑選適者,而毫不理會其出發動機。***
8宗教的聚合力度又遠高於藝術!
人生短促而苦難,對永生與天國的承諾,在 “精神和心理層面” 上可以作出補償和平衡。 菁英階層利用普羅階層的心理訴求施行統治,從而達到經濟上盤剝的目的。***
演化生物學家 道金斯Dawkins提出 “寄生蟲理論” 解釋宗教現象的演化價值。****
寄生蟲潛身宿主體內,操作宿主的身體機能,使其出現某些性狀,稱為寄生蟲的 “DNA延展表現型” 。***
舉例:a蝸牛感染寄生蟲觸角漲大,顏色艷麗,遠處看來像條小蟲。
b潛居河底的蝦子感染寄生蟲會狂性大發,躍身河面弄潮逐浪。
艷麗的蝸牛和發狂的蝦子於是成為鳥類的口食,寄生蟲得以進入下一輪宿主(ie鳥類)的體內。
宿主的這些性狀(註:行為模式也是一種廣義的 “性狀”。)對自身有百害而無一利,其適應性不在宿主而在寄生蟲!**** 天擇挑選的是寄生蟲而非宿主的DNA。只要兩者的利益達到某個平衡點,例如蝸牛和蝦子不要數量减滅至不利寄生蟲存續的地步,系統便可以長期維持下去。
道金斯認為宿主和寄生蟲的這種共生關係,正如 社會與宗教界 和信徒的關係一般無二。 “信教現象” 不需要對信徒有切身利益,只要對社會和宗教界有利,增強其內部凝聚力,便具有了適應性。***
9至於藝術和宗教何者是更為合適的手段以達致整合社會的效用,則要視乎社群的規模大小而定。***
Junker認為採獵社群人口太少,至多不過數十人,根本供養不起菁英和祭司階層, “兼職的” 巫師運用洞穴壁畫藝術手段,足可達成政治上的目的。
進入定居農牧,社群人口暴增,此法不再生效,取而代之的是 “狹義的”宗教。祭司階層出現,成為最早的統治菁英和經濟上的 “寄生者” ,向普羅階層提供 “心靈服務” ,“憐眾生之疾苦” “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
洞穴壁畫煙消雲散,逝去隨風,其理在此。 藝術成為宗教的婢僕,如是者,數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