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史130614傑弗遜傳(7)威士忌之亂上篇

說史130614
傑弗遜傳(7) 威士忌之亂上篇
朝日執筆

〈美國簡史番外篇〉: 天才傑弗遜和他的對手們(四)—–「美利堅第一銀行」的建立與「威士忌之亂」

國家財源緊絀的問題沒有解決,漢密爾頓希望開徵新稅種以增加收入。
他當然知道,任何增加稅收的法案,必然會引來反對聲音。他選擇了「威士忌」作為開刀對象,其實也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的。 一來「烈酒」屬於「奢侈品」,對其徵稅,影響的層面不至於太過廣泛。 而且,這項政策還有一群「鐵杆支持者」。
當時美國的人口中,道德傾向較為保守的「清教徒」為數不少。清教徒對酒精飲品本來就抱持負面態度,部份派別甚至主張應該徹底禁酒。 對於造成酗酒的「罪魁禍首」,如威尼忌等烈酒,就更是深惡痛絕。 故此,以「罪惡稅」之名將矛頭指向「威士忌」,易於在保守輿論中站於道德高地。***
(備註:傑弗遜、麥迪遜和漢密爾頓三人名義上均是「聖公會」Episcopal Church教徒,不過前二人一般都被認為是「自然神論者」Deist;而漢密爾頓年青時似乎也不太虔誠,不過隨著年紀漸長,可能在政治上壓力太大,故好像越見虔誠。)

《國產稅法案》1791年3月在國會通過,規定對以小麥釀製的蒸餾酒類徵收消費稅,又稱《威尼忌稅法案》The Whiskey Excise Act。這是第一項由聯邦政府對國內產品徵稅的稅種。

不過,法案卻完全沒有考慮到一眾西南部農民的處境。 其時西部不少地區還處於半自然經濟狀態,現金不足,貨幣經濟不發達,邊境地區甚至會以威士忌作為交易媒介。 這些地方的人民也許有不少威士忌,卻沒有現金去納稅。 威士忌要納稅,這與「明搶」沒有分別。 在賓凡尼亞西部,情況更為特殊。因為該處地理所限,為高山所阻,交通不便。若將農作物直接運往銷售點,成本過高。故必須走「高增值」路線,先將農產品釀製成烈酒,再運銷至東部城市地區,始足維持生計。 法案對威士尼徵稅25%,無疑斷人生路,時人怒斥此法案為「血淋淋地生拔鵝絨」!

以傑弗遜為首的「自由派」,和以漢密爾頓為首的「聯邦派」,其意識形態的衝突自建國前已經出現。 《銀行法案》和《國產稅法案》的論爭,令這兩個派別更顯得壁壘分明。 1792年,以漢密爾頓、阿當斯和第一任聯邦首席大法官 傑伊John Jay等人為首,「聯邦黨」Federal Party(今「共和黨」Republican Party的前身***)成立了,並以創立於1789年的《合眾國公報》Gazette of the United States作為文宣利器。 為了與「聯邦黨」對抗,傑弗遜與麥迪遜等人成立了「民主共和黨」Democratic- Republican Party(今「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的前身***),並在1791年創刊的《國民公報》National Gazette建立輿論陣地。

關於「民主共和」之名,在這裏也不妨稍加說明。 在傑弗遜身處的年代,整個世界的政治思潮較今天要保守得多。 在當時,「民主」Democracy差不多是「民粹」Populism和「暴民政治」Ochlocracy的同義詞。***(今天「佯裝」不是!)所以,「共和」Republic,也即「選擇性的菁英民主」,***已是當時社會接受的極限—無腦唔識字學咩人參政啫,咁無sense邊有資格玩「民主」呀?
故此,傑弗遜等人就算真的是「一心傾慕德先生」,也萬萬不敢獨舉「民主」大纛。將「民主」與「共和」並舉,已是相當「前衛」,相當「激進」了,而當時一般亦會簡稱為「共和黨」。(請小心勿與後來的「共和黨」混淆。)

一直到了後來的第八任總統,人稱「老山核桃」Old Hickory的 傑克遜Andrew Jackson,生於草根,出於行旅,為人不拘小節。 不識之無的他當上「流氓天子」後,就是要「冒天下之大不韙」,把黨名改為「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一脈傳承至今。
反過來看,其實「聯邦黨」也存在類似的情況。他們的黨員中,其實有不少骨子裏都是「君主主義」Monarchism者,只是此等「極端」的論調也不便太過張揚,遂退一步以「聯邦黨」為名而已。

《合眾國公報》的內容以闡釋「聯邦主義的必要性」為主,著力「唱好」國家強大的好處。 有時並會報道聯邦政府的最新動向,方便「東北的貪婪投機者」予以跟進。 偶然也有以開國元勳,尤其是華盛頓為題的「肉麻」個人崇拜文章,內容算是夠豐富了。
至於《國民公報》的內容則較為一致—- 全力抨擊漢密爾頓提出的每一個財政法案。 尤其是在《銀行法案》通過後,傑弗遜有感漢密爾頓的行動,將使政府的權力逐步擴張,最終必會成為吞噬一切的「利維坦」。 漢密爾頓非常危險,他已經成為「自由之敵」。 傑弗遜在《國民公報》上發表了大量反對漢密爾頓的文章,並一再揭穿「聯邦主義者復辟君主制的陰謀」。 銳利的筆鋒、華美的美采、精闢的見解,強大的sense,奠定了傑弗遜在「民主共和黨」無可爭議的領導地位。傑弗遜的評論大多數是就事論事,鮮有惡毒的人身攻擊,只是他的某些「暴民」黨友,就未必有這般客氣了。

《國產稅法案》通過了,但西南部農民卻作出強力的抵制,賓夕凡尼亞境內發生了數宗「見報」的抗稅事件。 典型的案發經過是,農民假扮婦人或印第安人串連十數人,突襲收稅官的驛館,把他拖出來脫個精光,然後在他身上「塗滿瀝青和羽毛」Tarring and Feathering。 這是一個中世紀歐洲常見,用以羞辱中央派員(主要就是稅吏)的私刑,在獨立戰爭爆發前後,已有不少英國官員身受其害。是以Tarring and Feathering一度被認為是「愛國者」的標誌。看來,抗稅者已把聯邦政府與前英政府視為「一丘之貉」了!

在建制之內,傑弗遜憂心如焚。 之前說過,財政部長可是獨當一面的「準首相」,位高權重,財政事務由他全權負責。 而且,華盛頓也似乎相當認同漢密爾頓的「聯邦主義」,傑弗遜與蘭道夫在內閣之中根本沒有置喙的餘地。這樣就唯有靠麥迪遜在議會內發功了。只不過,「建國」至今,議會已經歷了兩次改選,此時「聯邦黨」在議會內已控制大局。傑弗遜唯有孤注一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