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E隨筆130702選擇心理學(二) 後悔者

白日不照吾精誠 杞國無事憂天傾
SENSE隨筆130702
選擇心理學(二) 後悔者
掌門執筆

〈楔子〉
諸位想必察覺身邊多少有些朋友患有 “選擇恐懼症候群” ,每當面臨抉擇的時刻,輕則長嗟短嘆,重則不可終日。 他們苦惱的多數不是甚麽人生大事,就算抉擇失誤,有些可以從頭再來;有些可以作出補救;有些則根本損失有限。
其實真正令他們煩惱的,是 “煩惱” 本身!

“煩惱” 是 “得失心” 。*** 《道德經》云:「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者驚,失之者驚。」 “得失” 源於選擇,但凡取捨,有所得則必有所失,這是煩惱的根源。
羅斯福名言:「最令人恐懼的是 “恐懼” 本身。」 正是這種對選擇的深層恐懼,使他們喪失行動能力,癱瘓了他們的人生。

〈選擇的困境〉
從 “演化心理學” 的角度看,人類在數百萬年漫長的演化生成時期,實際上都處於物資極度匱乏的境況之中。*** 生活中的典型取捨是 “要不要這個?”;鮮少有機會二者擇一 “要這個還是要那個?”,更遑論多中擇一了。
舉例:雖在無知少女,易於解決 “你願意嫁給SoChun嗎?” 這類簡單問題;而難於處理 “你願意嫁給SoChun抑或Ryan呢?” 這類深奧得多的問題。

上述兩種取捨類型有微妙的分別, 第一類是 “全有或全無”all or none 的問題,後果容易設想和比對,決策的難度和面對的心理壓力不大。

第二類取捨的難處要用「認知失調理論」加以解釋。 (請參閱《讀書札記130412認知失調理論(下)》。) 決策行為是一種取捨,取其一,必棄其餘。

Th選取項目之 消極(厭惡)性質 及 放棄項目之 積極(吸引)性質 與 決策行為 恒相失調。*****
舉例:嫁給SoChun的無知少婦對SoChun的弱點和Ryan的優點均無法釋懷,對擇偶的決策追悔不已。 她不知道的是,假如當初她嫁的是Ryan,又或現下改嫁Ryan,因為 “認知失調” 的緣故,同樣會 “後悔” 。

人類心理上較適應於 “全取或全捨” ,而二者擇一,常招後悔。*** “後悔者” 是本身易於後悔的人!

〈論後悔〉
問世間, “後悔” 是何物?直教神經衰弱!
Def.「後悔」可以用多種語言定義:
A) 廣東話: “老襯左。”
B) 心理學:進行選擇之後,因為結果不好而產生的負面情緒。
C) 經濟學:進行選擇之後,因為所獲貨品的價值低於其 “機會成本” ,因而產生的負面情緒。(附註1)

心理學定義的是「結果性後悔」postdecision regret:指做選擇之後,因為親身感受到不良結果,發現決策失誤而產生的後悔感。
然而 “後悔” 的威力不止於此,它可以進一步強化成為
Def.「預期性後悔」anticipated regret:指做選擇之前,因為預計到結果不好,又或預先知道還有其他更佳選擇而心生悔意。****

“預期性後悔者” 才是終極的後悔人,他們未選擇,先後悔!*** 這種「習得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心理狀態足以令致行為人徹底癱瘓,無法動彈!為了逃避後悔,只好不作選擇。***
預期性後悔對人生的破壞力極大,且容易演變成抑鬱症。

Th1. “最大化者” 易於患上 預期性後悔。***
再從經濟學角度來看選擇心理, 一個人如要追求最大效益,必須審視全部相關選項,以確定選取項目的價值高於其機會成本。 當選項數量過多,無法一一審核的時候,當下的選擇幾乎可以肯定不會是最佳選擇。 那麼,“最大化者” 便預先感到自己 “老襯左。”,從而患上預期性後悔。

採用 “滿足者” 策略就可以避過預期性後悔。(請参閱《SENSE隨筆130617選擇心理學(一) 滿足者》

Th2. 決策和行動會加重後悔感;愈有力量的行動,失敗之時愈後悔。***
「忽略偏見」Omission Bias:人們容易接受 因忽略或缺乏行動而招致的不良後果;但難於接受 自身行為導致的同等不良後果。****
舉例:投資者發掘了一支股票,沒有買進,股價大升。他略有悔意。
同一人,同一支股票,買進後股價不升,沽出,大升。他痛不欲生。

Th3. 最接近成功的失敗最令人飲恨。***
舉例:趕航班的人 “目送飛鴻” ;剛脫手的股票立時飈升…..

銀牌得主與銅牌得主那個較開心?通常是銀牌得主苦口苦面,而銅牌得主笑容滿面。 這是後悔與臨界線的問題,銀牌得主看的是金牌,便因失諸交臂而悔恨難當;銅牌得主看的是有無獎牌,擁有獎牌當然值得開心。 最不開心的想來是第四名。

Th4. 後悔是將現實結果與某種 “反現實思維” 進行比較,看到得失,而產生的負面情感。****
選取不同方向的“反現實思維” ,或者說界線,決定後悔的狀況。因此樂觀和心胸豁達的人較少後悔。

Th5. 因後悔而影響未來的決策和行動,源於對「沉沒成本」的理解不清楚。*** (附註2)
舉例:一雙不合穿而又沒人要的鞋子,如果是價錢昂貴的,人們便捨不得將之拋棄。
這是 “拋棄貴重之物會後悔” 的想法作祟,其實成本已沉沒,拋棄 “昂貴的”無用之物與拋棄 “平價的” 並無分別。 展望未來,才是取捨之正道。

最後,「後悔」(正如恐懼)作為心理演化的產物,必有 適應性 含蘊其中。****
後悔的好處是:
a) 因為抑止後悔而養成審慎決策的習慣;
b) 提醒自已,不要重蹈覆轍;
c) 對錯誤行為作出補救或贖罪;
d) 向他人表示悔改之心。
結論:「後悔」無罪,因後悔而喪失 決策、行動和調整能力才是原罪!****

附註:經濟學基本觀念
1. Def「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決策者選取一項物品,則他因而失去的,或者未能獲得的,諸多物品中,價值最高者為其 機會成本。***
例子:假設決策者以100元進行購物,市場剛好提供a,b,c,d四種標價100元的貨品。該決策者的 效用排序為a > b > 100元 > c > d。

他的 “理性選擇” 為購進a貨品,那麽他獲得a貨品的 “成本”是100元,而 “機會成本” 則是b貨品。因為如他未能購得a,他將購進b。
如果混亂中他 “不理性地”購進了c,那麽他的 “成本” 仍是100元,而 “機會成本” 則是a。**
「機會成本」的想法導致較佳的決策視野。****
結論:「機會成本」是好的,理性決策人要徹底忘掉「絕對成本」。

2. 「沉沒成本」sink cost:在決策之前已支付清楚的所有代價。
它不應該影響決策考量,因為無論後來怎樣做法,都改變不了代價已付的事實,相對損得與此無關。***
例子:投資人考慮應否沽出一支股票時,購入價是一種沉沒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