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十五二十時 步行奪得胡馬騎
說史130704
從鴉片看「成即是毀」
譚少年執筆
自小以來,我就對鴉片抱著一種複雜的情意結。
一方面,是它令中國在近代百年間國勢急轉直下,身為一個中國人,我深深地感應到那發自血脈的悲鳴,一度希望此物不曾進入中國,什麽事情也不曾發生。
另一方面,我又不得不承認,是它讓西人踢開了國門,刺激了國家科技乃至思想、經濟、政治等方面的發展,身為一個現代人,又不得不肯定它對中國意義深遠。在這種愛恨交纏的心結下,我一路看了不少近代歷史。 隨著年齒增長,慢慢領會到那是“歷史的必然”—– 過去成就輝煌的因素, 必然地埋下未來敗亡的種子,這就是“成即是毀”。
爲什麽英國人要向中國人賣鴉片此種毒品? 甚至不惜為此發動戰爭呢?西方傳統的說法,以至內地歷史教科書一貫的說法,都是清朝太傲慢狂妄,閉關鎖國。 可是認真想想就知道,如果清朝認真執行“閉關鎖國”,就不會有廣州十三行,更不會讓鴉片進口中國,那麼就完全沒有鴉片戰爭這回事了。
根據《貿易打造的世界》的說法,那完全是一個經濟利益的的問題,鴉片在促成世界貿易,加速經濟成長,以致助長英國工業化方面,都起著難以估量的巨大作用。
自古以來,整個歐洲都消耗著亞洲的香料、絲、茶還有其他奢侈品,可是少有產品輸出亞洲。歐洲人發現和征服美洲的確能為他們帶來充裕的金銀,用來和亞洲進行貿易(其中占了一半可能去了中國)。
但是,十九世紀初美洲出產的白銀下降,還有菸草和糖等賣給歐洲的產品,讓歐洲人手上的現金開始不寬裕。跨越美洲,歐洲,亞洲的交易似乎將要因為歐洲人太窮而無以為繼。
在這樣的情況下,歐洲人只有兩種辦法從亞洲人手上拿回白銀:要麼就是打開亞洲人的市場,向他們賣出自家的產品(像是羊毛製品之類的早期工業製品);要麼就是直接向亞洲動武,強行傾銷他們的產品。
英國人同時把這兩個辦法都成功執行了。 她征服印度,強行向印度傾銷自家的工業品獲取貿易順差。 她又從印度向中國銷售鴉片這種讓人一沾就上癮,欲罷不能的毒品,讓印度獲得對華貿易的順差,以填補對英貿易的逆差。龐大利潤直接促成英國的工業化。
這個貿易進行了一個世紀,成功止住了英國白銀外流,後來甚且可以汲取白銀。相對的,吸食鴉片上癮的中國人越來越多,讓中國的白銀外流,引致銀價飛漲,影響政府財政。直到吸食鴉片的人多到中國政府不得不加以壓制,衝突就出來了。
中國一開始把這件事當做純粹的內政處理,所以在英國介入的時刻,連打仗還是求和也不清楚。再加上中國久不習戰,吃了幾場敗仗,最後簽下了《南京條約》。這直接導致中國貧困。
後來美國工業興起和西部開發,世界信息更加流通,傳出前去美國打工就能發達,結果湧起了華工潮,省吃儉用地把錢留下來,匯回家鄉。世界的貨幣流通就這樣完成了,從中得益最多的,無疑就是英國和美國。
好了,知道這一系列的事件以後,我們就可以作出總結:英國人爲了在對亞洲貿易中取得收支平衡,還有滋潤自家工業的發展,必須向中國銷售鴉片。
站在英國人的立場,國家是一個孤島,地方小,經濟發展一向都談不上發達,在外掠奪帶來的金銀利益,占國內財富的比例不小,拓展殖民地市場,暗示著可以帶來難以預料的巨大利益,也可以突然遭到毀滅。 他們活在這樣的一個開放系統中,向外掠奪來滋養自己看起來理直氣壯,做起來也義無反顧。英國人這麼有動機去開發鴉片銷售給中國,是必然的事。
站在中國人的立場,中國人口多,市場大,國內市場的利益大得一輩子也做不完,在國外掠奪得再厲害,得到的利益對比起國內也不過九牛一毛。這就是典型的封閉系統。
根據《被誤解的中國:看明清時代和今天》的說法,中國向來對外貿易,只需求白銀和馬匹,後來因為人口膨脹,對東南亞和印度需要比較多的棉花和糧食。即使如此,單單江南幾個省份之間的貿易額就已經遠超對東南亞和印度的貿易總額。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必然是重視內治多過外拓,令他在近代面對外患時顯得束手無策。
清朝早期治理國家相當成功,輕徭薄賦,設常平倉以應對災害;治理地方主要依靠士紳,高舉仁孝,減少為社會福利大灑金錢的必要;外交主要依靠文化和貿易政策來達到目的。結果政府的開支並不多,長期只占著GDP約4%左右,與此同時,沒有必要發展先進的槍炮火器,而且內治的成功帶來持續的人口膨脹。
不過,這也導致政府動用全國資源的能力很弱,增加賦稅會被地方士紳反對,被官員反對,他們一力堅持傳統,支持輕徭薄賦政策。
一旦面臨外來軍事挑戰,就不能像俄國一樣,動用大量的資源實現軍事現代化。結果中國對外屢戰屢敗,每次都簽下越來越苛刻的不平等條約,最後導致中央失去了威信,地方開始不聽命令。(最明顯的是義和團運動時,需要各路出兵勤王,張之洞他們按兵不動。)
最後,國家急速轉向西方學習,進行內部改革,這些改革也導致了清朝的滅亡。其中最明顯的,就是軍事改革養育了袁世凱這樣擁兵自重的軍閥。
今時今日的我們,當然可以做事後諸葛,指責當年清朝封閉,不能改革開放,不重視軍事,以致國勢敗亡,然而,這樣的馬後炮其實沒多少批判價值。大至管理社會,小至和別人相處,任何做法也有適合和不適合的時候,沒有絕對真理可言。當我們站在時間的高點回顧歷史,追溯當時的境況,人們爲什麽這樣想,怎樣做才能適應這些環境,比起放馬後炮,或者記著像“不能改革開放就要挨打”這樣的陳舊信條,更加有意義得多。
「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騎,射殺山中白額虎,敢數鄴下黃鬚兒。」
〈掌門擦鞋之言〉
諸位讀了本文,可以想像出自中學生的手筆嗎? 當真太利害了!
同學少年,中流擊水,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野人會消褪了這種青春氣息實在太久太久了!
「掌門天地facebook署理book務處長」Alan捎來此篇稿件,不勝望外之喜。
這是「掌門天地」獲得的第一篇網上投稿,***** 大旱雲霓,空谷足音….. 太令人感動了。
「掌門天地」之素志,意欲成為網上智識交換平台,結集熱愛智識,意存交友的同志….. 寫下野。**** 寫稿,才是壓倒一切的 “重中之重”。
譚少年今番 “自投稿網”,堪垂典範。凡我同志,盍興乎來!
稿件可寄來「掌門天地facebook」,惟須按照「習俗」書寫, 尤其切記須以 “渾號”(eg. 朝日/掌門) 稱呼所有周邊人士,隱去真實姓名,包括作者自身。
咸陽城外,約法三章:
所有來稿,不保証刋出。
請恕掌門狂妄,擁有編輯權。
如改動不合投稿人尊意,但請來函告知,定當從速將文章從網上剝離。
本文無論文采與視野,都遠遠踰越中學水準。
至於識見嘛…..留待朝日君從日本回港後細作評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