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E隨筆130708
繽紛的海邊
A字人執筆
如果各位到過歐美國家的海濱,也許會見過沒有船隻停泊,但卻建設了很多玩樂攤位的碼頭,它們是英國人創造的「海濱勝地」的一種形式。
十八世紀以前,根本沒有人想過到海邊盤桓,更遑論在那兒生活及置業了。
茫茫大海在古代神話及聖經敍事中令人望而生畏 —– 暴風雨因上帝震怒而發動,報復惡貫滿盈的世人;上帝在陸地與海洋之間劃出海灘作邊界, 但女妖仍潛居海中,以歌聲引誘無知俗人走進海洋而慘遭淹沒;海神又不時以巨浪掃蕩驅逐定居沿岸的住民,所以從來只有窮困的漁民才會定居於海邊。***
十八世紀,人民由鄉村湧入城市, 被城市另一套生活方式壓迫得透不過氣來,喚起童年鄉間的“集體回憶”。 人們對 “田園風景畫” 趨之若騖,透過畫作認識鄉間和海岸優美的一面。 為治療城市生活的創傷,人們回到大自然汲取其詩般的“能量”。 甘甜的山泉水、能治百病的溫泉水,還有輕柔拍岸的海潮和 “能解百毒”的海水。
經當時名醫 羅素 Dr. Richard Russell 研究, 證實海水含有 “Sodium Chloride、Azote、Dihydrogen Monoxide” 等元素,內服外用能令人青春不老,疲勞盡消。羅素醫生後來靠 “海水療法”致富,同業紛紛彷效,甚至推銷與本門 (編按: 正義的) “冷池神功” 異曲同工的 (邪惡的) “極冷海水浸泡法”, 一時間海水療法蔚成風尚。
海灘與及溫泉的 “渡假區” 就乘勢 “被發明”起來。 遊客到達溫泉或海濱必會小住一陣,為舟車勞頓歇一歇腳,再從這個“家”出發,探索迷人的環境。 為了盡興,這個陌生地方的 “家” 務必須令客人賓至如歸:一個更廣大、更乾淨、更新鮮、更有陽光的家園。
初時到海岸的都是有閒階級,其中又以 “天下第一閒人”:等待著精神錯亂的父王歸西的“潮人”攝政王—– 將來的 喬治四世 最為顯要,他的攝政王時代奠定了英國文化的趨歸。***
攝政王選擇了 布萊頓Brighton這個海邊城市建立行宮。 布萊頓離首都倫敦只需五小時四輪輕騎Phaeton便可抵達,靜中帶旺。 攝政王,走在時代的尖端,行宮造型設計甚受當時得令的東方文化影響,既有印度的穹頂、回教式尖塔、雙彎拱門,除了奇花異草外,宮內亦有收藏中式寶塔擺設, 喬治四世日常甚至會穿多套帶有東方色彩的服飾面客。
火車的發明令 “週末到海邊一遊” 再也不是富裕人家的專利,大量中產階級湧到布萊頓。 地產投機客和建築商見機携手合作,把海灘、漁港以及幾間破舊的農舍打造成「海邊渡假區」。 它們有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英格蘭南岸的地圖上面:Margate, Ramsgate, Hastings, Hove, Worthing, Bognor, Blackpool ..… 此時英國正處於資金過剩的時代,大量游資尋找投資機會,而鐵路正是新興的投資項目。人人都在投資獲利,1870年,全英國有17萬名沒有正式職業,只靠租金或股利維生的人,這些人都準備好搭火車前往海濱。
第一艘航海蒸汽船 SS Great Britain 由 碧仙桃 Bristol 啓航,宣告郵輪時代的開始。 郵輪為海濱帶來更多的閒人,包括 “簡.愛”作者Charlotte Brontë 、前來游泳的巴黎女演員,看巴黎女演員濕透浴衣的作家 亨利.詹姆斯。 碼頭兩側加上木板走道,讓遊客不用暈船也能感受海洋氣息。
碼頭步道上的閒人越來越多,玩樂的設施亦越來越多。 從洛可可式的鐵架舞台演奏的小鎮樂團,到滑稽的魔術師,甚至機動遊戲:里歐波王子Prince Leopold會噴出火焰和岩漿的人造火山、達許伍德爵士Sir Francis Dashwood的地獄洞穴和冥河、 溫德米爾湖區隆隆炮聲的模擬海戰,令人流連忘返。 以玩樂為主的碼頭,至今仍散落在英國各海邊城市。
參考:
《假期:愉悅的歷史》
《The Delicious History of the Holiday》 2000, Fred Ingl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