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E隨筆130711
「閱讀腦」的演化
執筆人:蟬
就像分區處理語言、圖象和邏輯一樣,大腦中處理閱讀行為的區域稱為「閱讀腦Reading brain」。*** “閱讀腦” 結構複雜,運作方式難解。
以下淺介 Maryanne Wolf《普魯斯特與烏賊:人類大腦如何演化出閱讀能力 Proust and the Squid: The Story and Science of the Reading Brain》 (2007) 書中的某些論點。
請試以較快速度但要用心地閱讀以下摘自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的小段落:
「這幢宿舍位在東京都內一個視野良好的高臺上。 占地很廣,四周還圍著高高的石牆。 一進大門,迎面便是一棵高大的櫸樹聳立在那兒,樹齡少說也有一百五十年。 站在樹底下仰頭一看,天空都教綠葉給遮得無間無隙。
水泥道是繞著這棵巨樹的,之後才成一直線穿過院子。 院子的兩側分踞兩棟三層樓高的水泥建物,平行並排。 這種大型建有許多窗子,看上去總給人一種像是由公寓整修而成的監獄,或是由監獄整修而成的公寓的感覺。 不過絕對不會有不潔或陰暗的印象。 從敞開的窗子你可以聽見收音機的聲音。 而且每一個房間的窗都是乳白色,就算曬了太陽也看不出褪色的痕跡。」
有否感受到讀以上文字時發生了甚麼? 在閱讀的過程裡,注意力、記憶力、視覺能力、聽覺能力與語言能力都會用到。
大腦的 「語意系統Semantic system」會在閱讀時為讀到的每個字提供解釋,並且會選出符合上文下理的意義。*** 這過程是無意識的,**** 當遇上看不明白的文字時,便會不自覺地重讀。
David Swinney 發現當大腦處理單字時,不僅産生單一意義,還會刺激一字多義或相關字的聯想。 閱讀語意的豐富程度與我們擁有的語詞存量息息相關。***
舉例: 研究學齡前小童, 來自語言貧乏家庭的, 比較來自語言豐富家庭的同儕,少了約三千兩百萬個字。
閱讀並非單純把作者的意思還原, 而是根據個人的經驗和記憶去重塑和建立文字想要表達的意義。****
大腦如何適應閱讀?
腦部在嬰兒期發育時,會依據基因的指示而發展一定結構和功能的腦細胞及連結。有別於視覺與口語功能, 閱讀行為沒有相對的特定基因,也沒有明確的神經區域。*** 因此閱讀行為是一種需經後天努力打造的能力。****
神經科學家 Stanislas Dehaene 在研究靈長類時, 發現猴子在兩盤數量不一的香蕉中作出選擇時,後皮質區域會活化,而人類在運算時也會動用到相同的區域。他提出大腦中負責識字的迴路,與演化早期辨識物體的迴路重疊。 我們祖先之所以能夠瞬間區別天敵與獵物的差異,是由原本就具備的視覺特化Specialization功能發展而來的。
舉例:男性作為“捕獵者”對於出眾女性的體態的敏感度極高,此為視覺特化的效果,乃是無意識的反應。
「閱讀腦」極可能是由多功能的原始神經傳導發展而來的。 此傳導途徑原先不僅負責單項的視覺功能,同時還負責將視覺與概念,語言功能相互連結。
開放型的大腦
大腦的結構相當有利於發展新技能,以電腦的術語來說,大腦是以「開放結構Open Architecture」建立的:即大腦不同的功能部分可按需要建立多樣化的連結。***
在發展新功能的時候,一般都會遵從三個原則:
1)利用舊有構造建立新連結;
2)開發出精準的特化功能;
3)學習從這些特化的區域中,自動搜集並結合資訊。
視網膜神經元 在出生後就開始與 枕葉 的特定細胞群產生相對應的聯結。 此過程稱為 “視網膜拓樸地圖”的建立retinotopic organization。 簡單說視網膜所看到每一條直線,圓形或弧形,皆會立刻活化某些高度特化的枕葉區神經元。
科學家Kosslyn曾做過一個實驗,要求成年的受試者閉上雙眼,在腦部掃描監控下想像不同的字母, 發現受試者即使在想像大小寫的字母F時,也會導致不同神經元受到刺激,證明大腦對文字的特化程度極高。
可想而知,人類學習不同文字時,大腦被特化和聯結的區域也有所不同。 字母Alphabet文字者在閱讀時大腦活動集中腦後方的特化區; 而象形文字如中文,則需要左右腦廣泛的視覺特化區。
文字讓人擁有抽象思考的能力,擺脫以往只依賴經驗去判斷的束縛。****
例如:若跟一個擁有文字和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說, 在一個非常寒冷而且會降雪的地方A的孤狸是白色的,然後要求他們猜想在同樣寒冷和會降雪的地方B狐狸的顏色,有文字的人會猜白色,而另一組則會說不知道,因為他沒有看過。
抽象思考及文字賦與人們邏輯思考,分類,和處理抽象性質的能力。**** 作為使用文字的民族,不以文字去思考是幾乎不可能的。 文字不單止是人類紀錄和傳遞資訊的媒體,還打造了不一樣的思考方式。
本書曾評為:
美國獨立書商協會選書
出版人週刊年度非文學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