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標指為明月,則指月皆亡。
SENSE隨筆130802
指月錄*** (註)
Stanley 執筆 + 掌門搭順風車
〈掌門楔子〉
李小龍在其武術論文中如是說: “ It is like a finger pointing away to the moon: Don’t concentrate on the finger, or you will miss all that heavenly glory.”
原典出自《楞嚴經》「以標指為明月,則指月皆亡。」***** (詳見內文。)
他在經典武術電影『龍爭虎鬥』中刻意演繹這一武術思維。
明月之下,山寺之內,庭院之中,大宗師 李小龍端坐喫茶,弟子 (董瑋飾演) 侍立在旁。宗師忽爾對弟子說: 靚仔,最近D功夫練成點,踢一腳過我睇。弟子提腰踢腿,尺度工整,姿態完美。 師卻搖頭示意不滿。弟子再試,蓄勢進馬,這一式神完氣足,漂亮得無話可說。 師擺動食指,再示不滿。弟子氣餒…..
師從容起立整衣,身隨意動,凌厲一擊….. 弟子目瞪口呆。
李小龍當下以手指月,大派sense….. 那sense和下文Stanley所派的共出一轍,非常利害!
隔了四十年,我對電影中所派的武學sense經已全然淡忘;唯獨是那進身一擊,仍然深印腦海之中。 撇開身形和勁度不論,感覺上兩人的腿擊在神意上有著重大差別:「弟子是演式,宗師是臨敵;董瑋踢的是腿,李小龍踢的是人!」*****
(註:相同一擊,對出招者來說,踢空腳和踢實物有所不同,使勁地踢實物要接受很大的反作用力,*** 單一的重心腳異常吃緊,腰部和上肢要預作調整,因此在身形上會顯露出來。)
〈Stanley篇章〉
麥克盧漢McLuhan 的名句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描述媒介如何形塑人與社會的關係,禪宗的「指月比喻」有助我們洞察這種影響。
麥老說媒介是“人的延伸”。
媒介可以是鐵鎚,它延伸我們手臂的力量;亦可以是車輪,它延伸我們腳的移動能力;傳播媒體則讓我們延伸思想和意念。 媒介給予我們條件,施展比較自身更多更大的功能。
Def. 麥老所指的“內容Content” 是資訊與信息,而“Message”則指媒介對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心理、社會活動 的影響和沖擊。
Def. 任何媒介或科技提供的“Message” 指的是它們在人類活動的規模和模式上造成的變化。
Th. 媒介塑造和控制人類交往和行動的範圍和形式,放大和加速現有的溝通程式。****
舉例:A鐵路(作為媒介)擴大運輸的規模,創造新類型的工作、休閒活動甚至城市,當中什麼東西 (作為內容)被運送並不重要。
B新聞廣播和報紙(作為媒介)的報導,主要影響我們的並不是有關事時的真實性(作為內容) ,而是我們對社會問題的態度。
事實上,Th. 任何媒介的“內容” 都遮掩了媒介本身的特質。*****
每個媒介都有特定的邏輯,性質和形式,這些都嵌入在“Message” 之內。 因此,每一種媒介都發揮特有的“Message”(影響), 引導並規限著我們的日常生活。
麥老再說,(當時的) 收音機和電視已成為整個社會精神生活的既定要素,創建出獨特的文化氛圍。 他使我們意識到,社會文化轉變的基本能源是從新媒介釋出的“Message” 來的。 倘若我們發現新媒介可能有害於社會文化,應該在喪失控制之前調整它的發展和演變。 因此,我們應該經常監測新媒介對社會的影響。
現時,社交網絡和智能電話 已成為都市人生活的一部份。 它們的主要影響(Message)是讓人們以 更充分的形式 和 更便捷的途徑 去進行聯繫。 不過它們也減少了人們面對面溝通的需要,更有甚者,造成有些人沈迷其中達到上癮的程度。***
〈Stanley說法〉
禪宗的「指月比喻」提供我們對媒介一種深入的看法。
《楞嚴經》經上說: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
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
何以故?以所標指為明月故。***」
以手指指向月亮,“手指” 乃是媒介,“月亮”則代表精神或靈性。 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將焦點放在“手指”上,忘掉“手指”與“月亮”的關係, 我們不知不覺便把“手指”視作“月亮”本身。 這令我們不僅錯過了“月亮”,連“手指”都弄不清是什麼。
我們不能從媒介完全了解“月亮”,我們要直接感受和體會靈性的意義。***
李小龍在電影《龍爭虎鬥》中對此有所解釋。他說:
「若只顧將注意力放在手指,就看不到月亮的光華。 Don’t concentrate on the finger, or you will miss all that heavenly glory. 」
(可參看: http://youtu.be/LH1GFaw09hk )
“手指” (媒介)是必要的。 我們不可能完全去除“手指”,因為它幫助我們了解世界,與他人交流思想,讓我們的日常生活暢順。 然而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意識到“手指”只是引導我們去接觸“月亮”,並且只是眾多媒介中的一種 (例如也可用望遠鏡或水面倒影) ,它不是“月亮”本身。 ***
以社交網絡和智能電話做例子,兩者皆是 “手指”, 而“月亮”是人情。 我們意識到它只是社交的一種輔助工具,便不會沉迷到不能自拔。 我們應該親身與他人交往,感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
(掌門按:對極了,周日快出席讀書會。)
當然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和“指月” 仍是某種“手指”, 我們還是要在 “人生 = 月亮” 上面多點體驗和探索吧。
(註) 《指月錄》是本有名的禪宗 公案集, 掌門博懵挪移用作本文題目, 惟據 “指月精神” ,敦請讀者忘掉這一 “博懵的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