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說1312悲劇性選擇

演說1312悲劇性選擇
講者:掌門
《悲劇性選擇Tragic Choices:The Conflicts Society Confronts in the Allocation of Tragically Scarce Resources》(1978)
Guido Calabresi& Phillip Bobbitt

何謂「悲劇性選擇」?簡單地說,就是「兩難選擇」,作者想用經濟學語言加以界說。經濟學假定資源恆常稀缺,運用有限的資源,達致最大程度的效用滿足,是為理性選擇。問題是,理性選擇不能解之處易生“悲劇”。

〈悲劇性選擇的成因〉

福利經濟學」是宏觀經濟學的分枝,牽涉到兩個根本性問題:

1由甚麼人去開發?即由誰去進行生產

2產品由甚麼人去消費?即怎樣分配所得

Def. 有關前者的決策稱為「初級決定」;有關後者的稱為「次級決定」。***

 

社會會為這兩類決策制訂規則。

舉例:A “以市場機制組合生產要素進行生產”就是一種初級決定規則。同理,

B “種姓制度依血緣世襲決定職業”也是一種初級規則。

C “以市場競價機制決定產品歸屬”是一種次級決定規則。同理,

D“封建制度按階級出身分配農穫”也是一種次級規則。

 

由於生產面受到自然資源、勞力、資本和技術分佈狀況所決定,而以效益”為依皈,故此合理可行的組合較少。即是說,「初級決定規則」的選擇不太多,其爭議性也就較低。***

分配面從屬於社會和政治關係,組合方式彈性多變,不同規則強調不同社會階層的利益,其間落差極大。於是次級決定規則」爭議性極高成為政治鬥爭的核心內容。****

「悲劇性選擇」多聚焦於分配面也就不足為奇了。

 

Th.「初級決定規則」與「次級決定規則」互相調和,沒有矛盾,就不會導致悲劇性局面。

雖然生產未能滿足基本需求的情況仍會出現,但決策本身並無痛苦可言。

舉例:資本主義制度施行“初級決定規則A”和“次級決定規則C”,對信奉自由主義的人來說相當協調:人是自由的,一切由供求決定,有能而貢獻多者富裕,無才而產出寡者貧賤,不會導致悲劇性局面。

但是,對信奉馬克思主義的人來說則大謬不然,勞工貢獻良多而貧賤深重,A與C並不協調,社會陷於悲劇。

 

Th.「初級決定規則」與「次級決定規則」互相分離,沒法協調,就有可能導致悲劇性局面。****

舉例:奴隸制度理所當然地由奴隸進行全部生產,而所得則盡歸奴隸主。對社會總體福利來說,這當然是個悲劇。

 

Th.如果一個社會的眾多「決定規則」之間,背後的理念或價值觀有所矛盾,就有可能面臨「悲劇性選擇」的局面*****此時社會會感到心情痛苦。

精緻的例子1:假設一個社會所有育嬰資源均由政府生產及分配,而該社會信奉“平等主義”。現時“最適的optimal”產出平均分配的話,每個家庭可育1.5名嬰兒,但是嬰兒不能生半個,怎麼辦?

為了避免“不平等”,只好每個家庭生育1名嬰兒。這樣做則總體福利大幅下降兼且資源荒廢!*** 即是說總體福利”與“平等主義”這兩項至高價值相互矛盾,於是社會面臨「悲劇性選擇」。

 

務實例子2:腎臟的供應相當稀缺,如何分配是典型的「悲劇性選擇」。當今之世,社會絕對不允許按市場機制解決,即不准進行器官移植交易。同理,也不准按種族、政治地位….. 訂立規則。

 

Th. 很多時候資源稀缺看來是自然條件貧乏,部分原因卻可能是由於意識形態因素影響,以致未能充分開發所致。****

歷史例子3:明末天下大亂,當代史學看法是海外白銀流入減慢有以致之。蔡石山在《明代宦官》書中卻指出當時很多礦山遭到儒家官吏以意識形態理由封殺,也是供應不足的成因之一。

 

〈如何避免悲劇性選擇〉

為了盡可能避免悲劇性選擇,社會極力追求具備一致性的規則體系。大致上,現今存在著四種系統性規則理念***

A「市場機制」

Def. 一切調配由“自由競價制度”決定。

市場機制達致“效益最大化”,此點殆無疑問,它就是Adam Smith神奇的「無形之手」。***

但這制度的最神奇之處,卻在於決策上分散化的特點:沒有公然的強制行為,每個人只為自己的決策負責,沒有人需要為別人的決策負責。即是說,「社會」不必進行選擇,燙山芋拋給了「個人」,社會迴避了悲劇性選擇*****

 

自由競價制度植基於一個重要的前提:個別決策人清楚明白自身的需求和能力,而“無形之手”則可以提取這種隱藏的訊息。****但是這個前提是有局限的。

對於物質性商品,上述前提是正確的,所以經濟產業必行市場制度。但對於某些非物質性勞務的選擇,例如婚姻和宗教,人們其實並不清楚自身的需求和能力,*** 因此“無形之手”廢於無形。

絕妙例子4:性可以交易,婚姻不能。

 

實踐上這制度的最大缺點在於分配面上,自由市場導致資源集中於有能者手上,自由社會又沒法阻止豪門和財閥累積財富,於是社會階級分化。下層階級除了基於本身能力不足以致“所得不平等”外,到了後來,在重重制度性限阻下,連“機會平等”也付諸闕如。***

「自由」與「平等」自古勢不兩立,但兩者又都是社會的最高價值,這就是做成悲劇性選擇最深刻的成因。

 

還不止此,這制度有著完全失效的領域,那就是道德倫理宗教或意識形態等領域。那些市場無法滲透進去的領域帶來的成本/收益,稱為「外部成本/收益」。***** 市場失效的領域是悲劇性選擇的温床。

舉例:上述“器官移植例子”,當代社會便以“道德成本”過重為理由,立法嚴禁自願出售和競價分配人體器官。其他觸目例子包括選票和贖罪券交易。

 

B「負責任的政治分配」

社會的集體選擇根本沒法自由競價。***  市場失效之時,便是賢人作主之刻,由“負責任的”行政當局掌管分配簡直是“義不容辭”。

舉例:由賢明的特首決定發出多少個電視牌照……

Def.根據一套由負責任的政治程序建立起來的標準進行分配。

一般而言,在生產面上,行政主導制多用於製作公共服務,而少用於經濟生產。在分配面上,個人消費多用市場制,社會福利和集體消費多用行政制。

標準例子:非常時期,如戰時,的物資配給制。

 

行政主導制有兩大結構性弱點:其一是決策序程本身負荷過重。**** 於是表面看來所有政府或特首均不夠賢明,拖拉失機。

佛利民的經典“感應器滯遲例子”5:凱恩斯式調控政策在時效上的滯遲,造成市場狀況惡化而非得到調節。

其二是沒法蒐集得到足夠的決策訊息。易陷偏袒不公,引發爭端。

行政人員素質低劣甚或形成貪腐。

 

社會價值觀自相矛盾會直接反映在行政主導制的內部,她先天上沒法迴避悲劇性選擇。**** 有時候,政府的角色就是一頭替罪羊。

C「隨機分配」俗語抽簽

這是逃避悲劇性選擇的上佳手段,一種不做選擇的選擇方案,體現出廣泛而又流行的某種平等主義觀點:機會平等。****  中國所謂“各安天命”;西方稱為“上帝之手”。

抽簽法具有明顯的優點,作業成本低***,尤其在不用辨識受益人這點上面;不易產生貪腐;結果令人信服。所以此法經常與上述兩法合併應用,而居於輔助性位置,以節省運作成本。

舉例:IPO(市場法) 和分配公屋(行政法)。

 

如果純粹是分配資源或所得,如上篇那個生育權例子,Th. 抽簽法便可以同時顧及到“公平”和“效益”這兩大社會價值。

最佳例子:黑社會抽“生死籌”。

所以,在市場制度受限制,而又不想行政分配的情況下,社會廣泛地使用此法分配物質性資源。

但此法的極大限制是: Th. 由於無差異對待入圍成員,先天上會產生錯誤配置狀況,從而做成總體褔利下降。**** 所以,此法通常不會施行於生產面。公司和工廠不作興用抽簽法決定人手配置。

此法甚至有完全無功的時刻:社會接受法庭判決案件用抽簽法嗎?情人願意用抽簽法決定應否結婚嗎?夫妻願意用抽簽法決定應否離婚或生孩子嗎?關乎核心價值的範疇,人們寧願悲劇,不想抽簽。

 

D「慣例」自發形成的方法

那是一種不具有自我意識的選擇,背後的道理並不明確,甚至不為大眾所知悉。

慣例與社會一同發展,根深柢固,去到不加反思,不能質疑的地步。

出人意表的例子6:子女由父母養育。

慣例與其說是一種選擇方法,不如說是一種生活態度。*** 社會以傳統為理由,把價值衝突掩蓋起來,從而迴避了悲劇性選擇。

舉例:“父母之命”和“自由戀愛”作為慣例,都可以成為配偶的機制。

慣例一般以道德說服的形式推行,缺少了人們的無知,它沒法運作。*** 尤其是當慣例有利於某個社會階層而不利於另一個階層的情況下。

舉例:“女子無才便是德”和“女子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都是 (男性)聖賢之教。

Th. 慣例使擁有權力的階層,在上例為男子,隱藏有利於他們的分配。*****

散布讓人醒悟的信息,會帶來解放和社會進步,但也同時激揚了悲劇性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