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31203日本史 (一) 概覽 及 上古三世

讀書札記131203
日本史 (一) 概覽 及 上古三世
掌門執筆

《日本史 Japan: From Prehistory to Modern Times》(1981) John Whitney Hall
中文版:中國出版集團 “世界歷史文庫”

〈引子〉
老生常談:「日本人只懂一味模仿,不擅創造。」真的嗎? 你見過欠缺創造力的人達到高度成功嗎? 事實上,欠缺創造力的人一早便被別人同化了,你根本辨認不出來。 人如此,文化更是如此。
當今之世,在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強烈幅射下,幾乎所有傳統文明都呈現冰雪消融之勢道。 除了阿拉伯伊斯蘭文明外,就算是底蘊極度深厚的中華文明,在全球一體化浪潮的侵蝕下,能否保得住精魄也大有問題。 大家試比較香港、上海和東京三大東亞都會,在華麗耀眼的西服之內,那裡的人最能夠守得住傳統的精神和體質呢?

作者精切地指出:只有日本人,才能夠在全盤接受外來的 技術體系和典章制度之下,竟然能夠保住 傳統的文化風格和社會結構,並且相互調適,開創新局。這就需要有極高的創造力了。****
歷史上,日本人曾經兩度全盤 “西化” ,公元645年仿唐的「大化革新」和 1868年仿歐的「明治維新」。*** 兩者都使得日本煥發新姿,奔騰飛躍;但是她沒有因此而喪失傳承,成為邯鄲學步的文化侏儒,如香港之所為。

言歸正傳,此書是通史,意不在考訂史實,而在派發sense。
〈概覽〉
1日本島國,孤懸大陸邊陲之外圍,狀況與英倫相同,其僻處則尤有過之。
季風洋流使其温暖及宜於稻作,育孕文化。 海洋作為分隔屏障保護了她,使她長時期獨立於大陸強勢政治力量,免受過於猛烈的衝擊,甚或吞噬。 但是海洋同時又作為通道而利益了她, 使她不斷地接受外來文化和經濟上的滋潤。

地理環境加諸日本的兩大決定性因素便是:與世隔絕 和 農業豐饒。
這使得日本歷史非常單純而完整,呈現為線性積累發展,節奏緩慢。****
現代之前,她的歷史步伐從未被外力打斷, 不似中國之有五胡憑凌,遼金元清宰割入主。 最危險的一次是忽必烈汗來征,也能憑藉自身的果毅和好運道履險如夷。

她接納外來的重大影響竟然是出於主動的,這點在世界歷史上相當罕見。*** 體現為時機成熟的時候,可以變政維新; 換句話說,政改本質上是內部力量推動的,只不過從外部移植解決方案,*** 這與鄧小平改革開放相類似。 日本兩次維新都順利竟功,陣痛甚短,允稱文化奇蹟。

日本史為何如此奇特? 作者由頭至尾, 為各重要階段的傳承變化提出見解。 上古之前,文化稀薄,不論。 上古分為三世:
〈上古篇〉繩紋,彌生和 古墳文化
由於山勢分隔,那時日本的東部和西部無論在人種、語言和文化上差異都很大,各自受到不同的海洋面向所影響, 這種差異在後來很長的時間內才逐漸移除。其時,受到大陸人民遷徙和文化幅射,西部文化比較東部領先。

2繩紋文化 公元前250年之前的若干千年
日本極早就有陶器,晚期裝作精美,表面滿佈繩狀花紋,因此得名。***
繩紋之世,人民未識農務,以採集漁獵維生,穴居地底,養狗,使用格式和後世相似的「扁弓」,疑為母系社會。
業界把繩紋陶器在西部消失的時間訂為元前250年, 其在東部和北部則延續了數以百年。

3彌生文化 ,約在公元前250年 至元後450年,跨時七百年。
繩紋文化急速地被風格迥異的文化毁壞取代, 這必然是朝鮮半島方面的民族遷徙所造成的,*** “彌生文化”由陶器出土地點命名。
彌生人蒙古血統,製作青銅器,役使牛馬,精通農業,引進了灌溉水稻技術,把日後的社會定型。 他們群居於泥地之上的棚屋村落,木作樑柱,稻草蓋頂。 墓葬鋪張,高墳陶棺,葬於村外。***

西漢于於元前108年征服古朝鮮國,置樂浪四郡, 可能是這股動力在之前之後,分數波把稻作文化壓進了日本。*** 在稍晚的墓葬中發現許多西漢銅幣和銅鏡,証明彌生人已然形成氏族社會,並且內部階級分化。

4古墳文化,約在公元450年至700年。
三世紀中葉,氏族上層開始用前方後圓式的巨大土丘標誌墳墓,*** 最大者體積比埃及金字塔還要大! 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七世紀佛教傳入後才被廢止。 於是這段時期被劃稱為 “古墳文化”。

古墳內設通道石室,藏有極之豐富的陪葬品, 那該是王侯之墓,反映酋邦己然成型。*** 陪葬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騎馬武士陶俑, 棉衣盔甲,長刀彎弓,馬有馬鐙,一派草原游牧民族的典型裝束,於是而有日本人是「騎馬民族」的起源學說。****

古墳文化雖然顯示出許多與朝鮮的接觸, 例如古朝鮮也作興建大墳,樣式卻非前方後圓; 但仍被認為是內生的文化,証據是最早的古墳地點並非西面的前沿地帶;而早期的陪葬品全都是彌生款式,要到四世紀才有來源於大陸的東西。***

原因是朝鮮方面,中國殖民地於四世紀初解體,分裂為 高句麗、百濟和 新羅三國鼎立,開展了九百年漫長的 “戰國時代”。 日本武力曾經多次越洋介入王國間的戰爭。 據日本人自已的說法,四世紀中葉曾於在朝鮮半島南岸 任那 地方建立過軍事據點。 可以設想,日本人進入朝鮮後汲取了當地文化因子,成就了古墳文化。而軍事領袖在國內外的有力擴張,反映在墳墓誇大的行逕上面。***

就在古墳文化日趨成熟的時候,「大和國家」悄悄地浮現在日本歷史的湖面。下回將說〈大和國家〉。

〈附記〉
“世界歷史文庫” 系列真是琳瑯滿目,現時看到第九本《日本史》。
開卷前有點咕嘀,全系列中這本書顯得 “古舊” ,原書1970年初版,手頭的竟是第十二版的譯本。 一讀便知分曉,原來作者 霍爾Hall在美國的 “日本史”業界飲譽甚隆,乃是 賴世和Reischauer的傳衣砵高足。 而賴世和更是泰山北斗之尊,地位等同 費正清Fairbank之於 “中國史”。*** 本書在業界享譽如此的高,以致文庫難以捨割;觀其史識縱橫,強勁無比,感覺上確是冠於曾讀的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