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31211日本史(三) 奈良時代 和 平安時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賞心樂事誰家院 (牡丹亭)

讀書札記131211

日本史(三) 奈良時代 和 平安時代

掌門執筆

 

〈奈良時代〉公元710年至784年

11平城京,即奈良城,呈長方形,內建王宮、政府建築、道路和寺廟,體現國家的權力和財富,彰顯 “大寶法典” 強調的層級和諧的社會概念。

平城沒有城牆,反映日本孤懸海外,不用防禦遠方的入侵者;同時也反映國內沒有足以威脅的強敵。 這是個安全感十足的時代,*** 短暫的安全感消失之後就永不恢復,未來的城市全都壁壘森嚴,高堡深池。

日本國君這時正式採用「天皇」的稱號, 自信是天照大神的後裔,獲賜 鏡劍玉 三神器 以統率宇內。 按照大寶法典的規範,社會分為三個等級:貴族、良民和賤民。 天皇作為大祭司保留著重要的神道儀式成份。

政府架構思想上仿唐制,但落實上相同之處很少。 從未採用科舉制,*** 阻截了階級流動,使後世的日本成為僵硬的等級世襲社會,影響極之深遠。

總的來說,這是 “具有日本特色的現代化改革” ,社會上層改革有之,然而毫不向下層 “開放”。 平城體系是為了貴族的利益而打造的。***

 

12這是個貴族獨領風騷的時代,未來主人翁武士階級尚未興起; 這也是個追求文化建設的時代,渴望擺脫蒙昧野蠻,早日趕上泱泱中國。*** 以佛教為中心的全國性質政教建設, 與及以貴族為中心的文藝和生活品味養成是這個時代的精神。

 

平城朝廷不惜工本,派出了九個遣唐使節團。*** (註:日本前後只派過15至26個遣隋唐使團。) 引進中國事物之豐富令人稱奇,今日皇家倉庫 “正倉院” 內收藏的唐工藝品仍達9,000件之多。

奈良城木結構的 藥師寺、唐昭提寺和東大寺, 與及其內設置的塑像繪畫等藝術珍品反映貴族階級不殫國力,追求文化的熱心。

 

13平城有規劃地施行意識形態統治, 建立出以京師 東大寺為首的全國性「國分寺系統」。 *** 朝廷以 “護國寺” ,貴族以 “家廟” 形式建設佛寺,單京城最終建寺48所。當真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其時天臺諸宗尚未輸入,日本的佛教欠缺玄學教義,奉行的是 藥師、四天王和觀音崇拜;僧人有家室,本質上是系統的主持祭司。 佛教作為上層信仰,僧人作為新興智識階層和行政官員,有力地參予,甚或主導京師政局,*** 就如基督教僧侶在中世紀歐洲的地位一樣,政即是教,教即是政。

貴族階層不受制約,迅速墮落,到了頗為荒唐的地步,最終釀成道鏡醜劇,結束了奈良時代。764年 孝謙(女) 天皇任命面首僧人 道鏡為太政大臣, 兩年後上尊號 “法王”。770年道鏡竟然圖謀大寶,幸而天皇及時逝世,朝臣聯合行動將他放逐。 平城朝政混亂,可見一斑。

 

 

781年有為的 桓武天皇登基。 784年放棄平城,另營新都,以避開力量強大的佛寺系統。 794年仿長安城的 平安京(今日京都) 落成,不准奈良諸大寺的總部遷進。

〈平安時代〉794年至1185年

14平安延續著奈良的政治宗教結構而作出若干調整,中央官制精密化提高了行政效率,但也有利於權臣把持朝政,架空王室。*** 地方開始盛行莊園制***,並且成立民兵組織,埋下日後封建割據的種子。 總之,中央一味只顧京師的權力鬥爭和文化建設,與地方日益疏離,決定了日本未來長期亂世的格局。***

較為有趣的一點, 為了阻抑奈良傳統諸宗派,桓武扶持了 天臺宗和密宗兩大派,這兩派在理論和實踐上都願意遠離政治。 805年 最澄大師在 比叡山 開山創天台宗 延曆寺;不久 空海大師在 高野山 開山創 真言宗 金剛峯寺。 兩宗本山都建於山上,有別奈良諸派建於城市。*** 佛教勢力於是離開朝廷中央,推向民間,並轉為盤據地方。

 

平安朝的都城生活與奈良最大的不同,就是對唐風的模仿減退。*** 反映在宮室建築上面是發明了 “寢殿造” ,不對稱的房間和走廊格局,使屋舍與花園池塘渾成一體,風格自由,堪稱極品。

無可爭議的最大成就當屬文學,日本貴族婦女發明了本國標音文字「假名」,使得敍事文學呈現爆炸性發展。**** 女性散文家 紫式部 的《源氏物語》和 清少訥言 的《枕草子》傳頌千古。 之前,文用漢字,體是詩歌。

 

平安時代歷時近四百年,粗略分為兩期:前期藤原家擅權,政局平穩; 末期平源兩家武鬥,政局急劇崩壞,武家抬頭

15藤原氏擅權二百年

前篇提及滅 蘇我氏的功臣 中臣鐮足,獲天皇賜姓藤原,開藤原家門。 藤原氏累世為外戚,權力扶搖直上, 857藤原良房晉位太政大臣,正式全面把持朝政。 次年,其外孫嬰兒 清和天皇登基,上位攝政。 嬰兒登基和非王族攝政當時都是 “新生事物” ,但很快便成為慣習。 清和成年,良房拒不還政,藤原家成立機構 「政所」 ,政出私門。 繼任人 藤原基經採用「關白」稱號,此後「攝政關白」即國家行政首長,世代為藤原家囊中物。*** 天皇遂淪為名義和儀式上的領袖,有如阿拔斯王朝後期的哈里發一樣。

十世紀末葉是藤原氏的頂峯期, 藤原道長 實際統治京都三十年,四個天皇是他的女婿,另三個是外孫。 他作了一首和歌,歌中有云 “此世即我世,如月滿無缺。” 奈良的 “春日神社” 和 “興福寺” 就是藤原家的祖先神社和家廟。

 

同期,日本佛教產生一項重大變化, 僧人 空也 和 源信 開始宏揚「淨土宗阿彌陀佛救世思想。 淨土信仰摒棄深奧教義,主張 “信者得救” 的外力救濟方式,在下層社會大行其道,氣味近似西方的基督教。 淨土教會容易團結農民,成為農民暴動的温床,直至近代。

 

《日本史 Japan: From Prehistory to Modern Times》(1981)  John Whitney Hall

中文版:中國出版集團 “世界歷史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