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說1401日本史(上篇) 大和一系傳萬世

演說1401日本史(上篇)大和一系傳萬世
講者:掌門
《日本史 Japan: From Prehistory to Modern Times》(1981) John Whitney Hall
中文版:中國出版集團“世界歷史文庫”

歷史上,日本人曾經兩度全盤“西化”,公元645年仿唐的「大化改新」和1868年仿歐的「明治維新」。作者精切地指出:只有日本人,才能夠在全盤接受外來的技術體系和典章制度之下,竟然能夠保住傳統的文化風格和社會結構,並且相互調適,開創新局。****

〈概覽〉
1日本島國,孤懸大陸之外圍。季風洋流使其温暖及宜於稻作,育孕文化。海洋作為分隔屏障保護了她,使她長期免受大陸強勢政治力量過於猛烈的衝擊吞噬。海洋同時又作為通道而利益了她,使她不斷接受外來文化和經濟上的滋潤。

Th. 地理環境加諸日本的兩大決定性因素便是:與世隔絕和農業豐饒。
這使得日本歷史非常單純而完整,呈現為線性積累發展,節奏緩慢。
****
現代之前,她的歷史步伐從未被外力打斷。
她接納外來的重大影響竟然是出於主動的,這點在世界歷史上相當罕見。體現為時機成熟的時候,可以變政維新;換句話說,政改本質上是內部力量推動的,只不過從外部移植解決方案。**

〈繩紋,彌生和古墳文化〉
由於山勢分隔,上古日本的東部和西部無論在人種、語言和文化上差異都很大,各自受到不同的海洋面向所影響,這種差異在後來很長的時間內才逐漸移除。其時,受到大陸人民遷徙和文化幅射,西部文化比較東部領先。

2繩紋文化, 公元前250年之前的若干千年
日本極早就有陶器,晚期裝作精美,表面滿佈繩狀花紋,因此得名。***
繩紋之世,人民未識農務,以採集漁獵維生,穴居地底,養狗,疑為母系社會。
3彌生文化,約在公元前250年至元後450年,跨時七百年。
繩紋文化急速地被風格迥異的外來文化毁壞取代, 這是朝鮮半島方面的民族遷徙所造成的。西漢於元前108年殖民朝鮮,置樂浪四郡,可能是這股動力在之前之後,分數波把稻作文化壓進了日本。***
彌生人蒙古血統,製作青銅器,役使牛馬,引進了灌溉水稻技術,把日後的社會定型。他們群居於泥地之上的棚屋村落,墓葬鋪張,高墳陶棺,葬於村外,証明彌生人已然形成氏族社會,並且內部階級分化。***

4古墳文化,約在公元450年至700年。
三世紀中葉,氏族上層開始用前方後圓式的巨大土丘標誌墳墓。*** 古墳內設通道石室,藏有極之豐富的陪葬品,反映酋邦己然成型。*** 陪葬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騎馬武士陶俑,棉衣盔甲,長刀彎弓,馬有馬鐙,一派草原游牧民族的典型裝束,於是而有日本人是「騎馬民族」的起源學說。****

朝鮮方面,中國殖民地於四世紀初解體,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三國鼎立,開展了九百年漫長的“戰國時代”。日本武力曾經多次越洋介入王國間的戰爭。日本人進入朝鮮後汲取了當地文化因子,成就了古墳文化。而軍事領袖在國內外的有力擴張,反映在墳墓誇大的行逕上面。***

〈大和國家〉公元300年至645年
5古墳文化趨於成熟,各地氐族酋邦林立。西部興起了一個以太陽族為首的氏族聯盟集團。他們不斷擴張勢力,到了三世紀末粗略達到國家規模,這就是所謂「萬世一系」的大和國家。***
據八世紀初寫成的日本最古史書《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的記載,天皇世系可上溯至元前600年首位天皇神武天皇,這全然是無稽之談。

五世紀太陽族遷徙至中部畿內平原的古大和國臻於鼎盛。 天皇大權旁落豪橫氐族手上。其時,蘇我氏與物部氏、中臣氏最為強雄。

6大和國在朝鮮半島的軍事冒險雖以失敗告終,惟是汲取文化受益匪淺。 538年佛教傳入是決定性的歷史大事,引發了力主引進新宗教的蘇我氏和維護傳統神道教的物部—中臣氏同盟的武力對決。*** 587年蘇我氏取得勝利,佛教從這時起成為主流宗教。
兩教抗衡的意義不在於教義衝突,事實上那時的日本佛教玄學味道極之淡薄,祂是以世界級別神祗而被引進的,用來壓制地域和血緣級別的神道教神祇,反映國家意識抬頭,以犧牲氏族意識為代價。 *****

7 蘇我氏壟斷政壇六十年,592年 蘇我馬子把在位天皇暗殺掉,扶植自己的外甥女為推古天皇,以皇侄 厩户豐聰耳尊 為攝政。攝政死後,以諡號「聖德太子」名留青史。
聖德太子雖無天皇之名而有其實,是位奮發有為的君主,以頭號政制改革家見稱於後世。簡單地說,他推行新政。新政以中國制式和意識形態為藍本,用意在於洗脫氏族聯盟積習,建立“現代化國家”。***

〈大化改新〉646年
8太子逝後,政情持續險惡。 皇族 中大兄皇子密約大臣 中臣鐮足成立倒蘇我同盟。 645年在一次朝廷儀典之上當場刺殺了 蘇我入鹿,連根拔除了蘇我氏。
646年改元大化,發布了有名的深化改革詔書,史稱「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相當於明治維新, 起用唐朝留學生作智囊團,推行全盤仿唐的政制革新。***** 意在建立全新的律令國家,以粉碎舊日的氏族門閥結構。
大化改新手段激進,包括行郡國制;遷都,在難波建設中國式樣新京城;沒收部族田產,丈量土地;人口普查,重新授田;和提振王權。
668年中大兄晉位天智天皇,躊躇滿志。

9天智薨於671年,朝廷陷入王位繼承流血鬥爭,史稱「壬申之亂」。673年憑武力獨攬大權的天武天皇登基,政改得到全面落實。
由天智奪權起計數十年,可說是皇族最有實力和最有創造力的光輝時代。***
702年「大寶法典」寫成,標誌著改革的最高成就。

10大化改新轉換了社會上層結構,形成了新興廷臣貴族階級。***
改行郡國制抽空了地方氏族的經濟基礎,舊式氏族貴族急速沒落。 營新都行中央官僚制,大量與王室親善的氏族人員帶著系譜移進京城,搖身一變為賜田產食奉祿的百官,形成了新型公卿階級,稱之為「公家」。

他們從誕生便是城市人,他們的文化是城市文化,**** 只此一點便大不同於舊日的地方貴族。他們以放棄獨立的軍力和財源為代價,接受朝廷的“邀約”,即收買,換取舒適考究而且有安全感的都市生活。 他們洗脫往昔強調地域和粗魯好戰的色彩,開始衣冠楚楚,並且胸懷天下國家。
由593年推古登基聖德攝政至遷都平城共一百一十多年,史稱「飛鳥時代」。***

〈奈良時代〉公元710年至784年
11平城京,即奈良城,呈長方形,內建王宮、政府建築、道路和寺廟,體現國家的權力和財富,彰顯“大寶法典”強調的層級和諧的社會概念。
平城沒有城牆,反映日本孤懸海外,不用防禦遠方的入侵者;同時也反映國內沒有足以威脅的強敵。

日本國君這時正式採用「天皇」的稱號,自信是天照大神的後裔,獲賜鏡劍玉三神器以統率宇內。天皇作為大祭司保留著重要的神道儀式成份。
政府架構思想上仿唐制,但落實上相同之處很少。 從未採用科舉制,*** 阻截了階級流動,使後世的日本成為僵硬的等級世襲社會,影響極之深遠。
總的來說,這是“具有日本特色的現代化改革”,社會上層改革有之,然而毫不向下層“開放”。平城體系是為了貴族的利益而打造的。

12這是個貴族獨領風騷的時代,未來主人翁武士階級尚未興起;這也是個追求文化建設的時代,渴望擺脫蒙昧野蠻,早日趕上泱泱中國。***
平城朝廷不惜工本,派出了九個遣唐使節團。*** (註:日本前後只派過15至26個遣隋唐使團。) 引進中國事物之豐富令人稱奇。

13平城有規劃地施行意識形態統治,建立出以京師東大寺為首的全國性「國分寺系統」。 *** 朝廷以“護國寺”,貴族以“家廟”形式建設佛寺,單京城最終建寺48所。
其時日本佛教奉行的是藥師、四天王和觀音崇拜;僧人有家室,本質上是系統的主持祭司。 佛教作為上層信仰,僧人作為新興智識階層和行政官員,有力地參予,甚或主導京師政局,*** 就如基督教僧侶在中世紀歐洲的地位一樣,政即是教,教即是政。

貴族階層不受制約,迅速墮落,到了頗為荒唐的地步,最終釀成「道鏡醜劇」,結束了奈良時代。 781年有為的桓武天皇登基。 784年放棄平城,另營新都,以避開力量強大的佛寺系統。 794年仿長安城的平安京(今日京都)落成,不准奈良諸大寺的總部遷進。
〈平安時代〉794年至1185年
14平安延續著奈良的政治宗教結構而作出若干調整,中央官制精密化提高了行政效率,但也有利於權臣把持朝政,架空王室。 地方開始盛行莊園制***,並且成立民兵組織,埋下日後封建割據的種子。總之,中央一味只顧京師的權力鬥爭和文化建設,與地方日益疏離,決定了日本未來長期亂世的格局。***

平安朝的都城生活與奈良最大的不同,就是對唐風的模仿減退。*** 反映在宮室建築上面是發明了“寢殿造”,布置不對稱的房間和走廊格局,使屋舍與花園池塘渾成一體,風格自由,堪稱極品。
無可爭議的最大成就當屬文學,日本貴族婦女發明了本國標音文字「假名」,使得敍事文學呈現爆炸性發展。*** 女性散文家紫式部的《源氏物語》和清少訥言的《枕草子》名傳千古。

平安時代歷時近四百年,前期藤原家擅權,政局平穩;末期平源兩家武鬥,政局急劇崩壞,武家抬頭。
15藤原氏擅權
滅蘇我氏的功臣中臣鐮足獲天皇賜姓藤原,開藤原家門。藤原氏累世為外戚,權力逐步上升,857年 藤原良房晉位太政大臣,正式全面把持朝政。次年,其外孫嬰兒清和天皇登基,上位「攝政」。嬰兒登基和非王族攝政很快便成為慣習。繼任人 藤原基經採用「關白」稱號,成立機構「政所」,即政策科,此後「攝政關白」即國家行政首長,世代為藤原家囊中物,史稱「攝關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