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E隨筆140107真有免費的午餐?

SENSE隨筆140107

真有免費的午餐?

供稿人:Kan

 

2008年,英國 Monty Pyphon飛行馬戲團在YouTube網站上發表了一則聲明,宣稱盜版者把該馬戲團成千段的表演視頻短片上傳到了YouTube,他們因為侵犯版權猖獗而被觸怒。 但經過深思熟慮,他們放棄報復,反而在YouTube上開設了 Monty Pyphon飛行馬戲團頻道,上傳了他們自出道以來,甚至是最新的很多高質量視頻版本。 馬戲團只呼籲人們收看免費內容之後點擊頻道上的鏈結,購買馬戲團喜劇短片的電影和電視劇DVD,舒緩一下成員們這些年被白佔便宜而痛如刀割的心情。

這一看似軟弱的做法收到了奇效,很多父母都向子女推薦馬戲團的經典喜劇,網友回復的視頻帖子、有關他們喜劇的內容揉合和再混合製作,在網絡上也掀起了流行潮,由於口耳相傳,短短幾個月之內就有兩百萬人點擊了他們在YouTube上的頻道。 成千上萬網友看後意猶未盡,訂購了他們的DVD。 僅僅三個月,DVD銷售量增加了230倍之多,躍升至亞馬遜電影和電視劇銷售榜的榜眼席位。實際上,馬戲團並沒有為贏得這麽多擁躉而付出什麽額外代價,他們只是免費把自己的喜劇視頻與人分享,因為宣傳所用的頻道帶寬和儲存容量都是YouTube免費提供的。

 

對於大眾而言,“免費”這個概念既熟悉,又陌生。 任何人都曾經獲取過商家以某種方式免費派送的商品,諸如免費試用、抽獎等,商家最後的目的是想推銷另外的收費商品。

年紀較長生活經驗豐富的人(本文作者定義為30歲以上的人,例如阿KAN之流的老餅)是在這種20世紀的“免費”觀念中長大的,他們對 “免費”兩字總是持懷疑態度,認為「邊有咁大隻蛤乸隨街跳」,天下沒有白撿的便宜,午餐遲早都是要付費的,免費只是推銷的技倆,當我們聽到 “免費”的時候,就應該準備腰包以待掏了。 而在年輕人(30歲以下的第二陣營)的思維中,生根發芽的“免費”概念同前者是截然不同的,他們是用Google搜索引擎長大的一代人,天天浸泡在免費的網絡遊戲中,以MSN或QQ溝通,認為數字化的一切應用程式都自然地是免費的。***

 

Google是美國盈利能力最強的公司之一,他們提供將近100種產品,包括大部分人都會使用的搜尋器、地圖、電郵系統、網絡硬碟、文書處理、照片編輯等等,所有軟件都是免費的。

2014年晉升啡底股的藍籌股王騰訊市值已經超越香港五大地產商的總和,騰訊所提供的產品QQ、微信和網上遊戲都是免費的。同樣,我們使用Facebook社交網站,或用維基百科查閱資料,並不會有計費器在記錄使用時間。

從這些案例可以看出,在21世紀 “免費”已經成為一種全新的經濟模式,並沒有什麽陷阱,不是奸商們某種 “左袋出、右袋進”的營銷策略。 這些成功巨企背後都隱藏著「免費的悖論」—“免費”策略令商家賺得盆滿缽滿, 而所提供的商品價格卻是零。 這是如何做到的呢?

 

世界的物質資源是有限的,在傳統的物理經濟中,隨著時間的推移,所有貨品都逐漸升值。 但在電腦時代,由科技進步推動的數字化經濟中,所有商品或服務卻快速地變得越來越便宜。 這是數字化經濟獨特之處,能把貨物和服務的成本壓低到零— 如果某樣東西成了軟件,那麽它的成本和價格也就不可避免地趨近於零。***

在人類的生產歷史中, 每次產業革命都導致某種 “生產要素” 的運作成本大幅度下降。*** 例如,經過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和從前用動物或人力相比,機械的動力成本幾乎趨向零。 一間自動化工廠可以24小時不間斷地開工,源源不斷地生產,這在之前是難以想象的。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導致了“電氣化”時代的到來,發電機、電話和無線電的發明進一步便利了通訊和交通。

二戰後人類進入了第三次產業革命,出現了許多嶄新的科技和工業,如電子電腦、半導體、核能、航天、生物工程、光導纖維等。自從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屬下的貝爾實驗室於1948年發明了半導體至今,髙技術經濟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模式:性能提髙伴隨著價格下滑

 

著名的「摩爾定律」指出大約每隔18個月,製造技術上的改進就會將芯片的性能提髙一倍,而其價格卻可維持不變。 這種變化趨勢並非僅僅局限於數字化產品。在所有信息成為產品主要構成要素的行業中,都會遵循這種 “學習曲線”的變化規律,產品的效能在增加,而價格卻在下跌。

相比電腦處理器,網絡帶寬和存儲器的價格下降速度更快。 處理器、帶寬、存儲器這三種科技的進步構成了價格下行的三駕馬車, 互聯網的作用是將三者融合在一起,放大了價格下降的趨勢。 因此,在線網絡每年的貶值速度將近50%,我們現時在YouTube上播放一個視頻帖子的成本,到了明年就會打個對折(在2008年每增加一個新用戶每小時的成本是0.25美分,到了2014年相關的成本已經降為0.004美分)。

 

信息產品行業的固定成本絕大部分是研發成本,那是種「沉沒成本」,如果生產停止就無法挽回,而且通常必須在生產開始以前支付。 除此以外,信息產品的「變動成本」也有一種特殊的結構:如果已經生產了一份完成品,生產多一批數量龐大的拷貝,成本也不會增加多少。****

微軟不像波音,波音每生產額外一架飛機,其「變動成本」不會怎樣下降。

 

信息企業也沒有折舊和生產容量的限制:信息企業很容易在一天之內擴大自己的生產能力以滿足需求。 如果你能生產一份拷貝,你就能以幾乎趨於零的成本多生產1萬份或1,000萬份拷貝。

Google為了讓其龐大的搜索引擎啟動運行,需要在軟件和基礎設施上投入數以十億計的美元,但其後遞增的搜索幾乎花不了它什麽錢。 這種獨特的成本結構決定了免費經濟的誕生。*****

新信息科技的沖擊使整個商業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幾十年來被奉為金科玉律的商業法則被瓦解。 新規則要求的不僅僅是產品的獨創、輕便和速度。企業正努力掌握 “免費商業模式”概念:產品價格最便宜之日,也是它們最有價值之時,高定價產品的市場將會越來越狹窄,而薄利多銷成為未來趨勢。 價格下降的趨勢很快會使所有硬件或軟件不再具有 “貼現價值present value”。****  到那時,公司真正的價值將在於與顧客建立的長期關系—- 盡管這意味著必須把某種產品白白送給顧客使用。

 

 

參考書籍

《免費: 商業的未來Free: How Today’s Smartest Businesses Profit by Giving Something for Nothing》(2010)

作者:Chris Anderson

譯者:蔣旭峰, 馮斌, 璩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