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40221當歷史可以觀看

讀書札記140221
老照片:當歷史可以觀看
魚尾執筆

〈照片的 “全訊息” 性格〉
在攝影誕生以前,人們主要通過文字記述去了解歷史。 攝影術發明後,歷史便變成可以觀看了。 照片與文字的敘述不同,透過照片所定格的歷史,是直觀而且是 “全訊息”的

「直觀」容易理解;「全訊息」則借用「全息論」的說法:機體的每一個局部都是整體的縮影,貯存著整個物體的全部訊息。****
照片就像有機體的一塊切片,所承載的訊息往往超出了人們的預期。
攝影師面對於拍攝的對象,拍什麼與不拍什麼,必然有所取捨, 而快門一旦按下,取景框架內的一切,便全部被記錄下來,這使得每一張照片都具有了某種特定的「全息」性格。*****

正因為「全息」的定格,照片有時不止於表述著攝影師的初衷, 有時延伸得很遠,甚或會帶出恰恰相反的訊息。****
看了這長篇大論的「全息論」,感到難於理解吧! 舉個例子便容易明白。(我不用書上文革的例子,而改用個較為現代的吧。)
大家記否有記者拍攝了中國領導幹部視察災區,慰問災民的照片, 其人腕上戴著價值不菲的名牌手錶! 攝影師本來想表達的是該幹部對救災工作何等關切, 照片出來的效果,卻成為他貪腐的佐證!這便是前文所述「照片的全息性格」了。

《當歷史可以觀看》 馮克力 (2013)
是本詮釋一系列由清末至文革的「老照片」的書, 讀者觀看照片內容,從而感受當年的歷史氛圍,由生活的細節,以至時代的鉅變。***

我常常比喻照片仿似一份滿載密碼的文件,攝影師透過它把訊息加密encode上載,而觀看照片的人則拿著自己的 “解碼器”去解讀decode上面的訊息。因為每個人有著不同的人生經歷,便會出現不同的解讀結果!
除了攝影師主觀的訊息外,照片還隱藏著一些客觀的訊息,那是讀者甚至攝影師本人都很容易錯過的,這也是照片最吸引人之處。

我閱讀這本書時速度很慢,因為要將自己所拍的照片作對比來思考。剛讀過 桑塔格的著作《旁觀他人之痛苦》,魚尾也來個東施效顰,這篇談論照片的文章是沒有照片的,留給大家一點想像空間吧。

〈時代的價值觀〉
我們看「老照片」時,就好像解讀著一本鉅細無遺的史書,一張普通的家庭照,從中可讀到出乎意料地多的訊息…..照片裡毫不起眼的雜物,都有可能成為那個時代經濟發展、中外交往和社會變遷的有力證言。 這印證了 桑塔格在《論攝影》書中的說法:「所有照片,都會由於年代足夠久遠而變得有意味和感人。」***

從前,要照相片並不容易,在清未民初之時更只是有錢人才能負擔得起。 所以照相之時必隆而重之,不但穿著整齊華美的衣服,還會把手頭值錢的玩意兒一起顯露在照片上面。 因此,在觀看照片的時候,我們便可從而理解當時的價值觀!

我仍不用書上的照片為例而分享自己親身的感受。 相信現在沒有多少人會把冰箱放在客廳中,更不會特意和冰箱來一張合照吧! 但在我小時,冰箱卻有點像裝飾品般,總是放在客廳當眼之處呢。 與家中的冰箱合照是一種炫耀, 至少證明了你同時有能力購買兩樣高檔消費品: 冰箱和相機!

〈歷史的反思〉
因為照片的全息性,我們經常可以從中發現與一貫印象(或歷史書)不符的景象。
本書作者是內戰後出生的中國人,共產黨的歷史教科書上面總是將抗日戰爭中的國民黨軍隊形容為貪生怕死之徒,抗戰之所以勝利,完全是紅軍的功勞。可是在老照片中,不難發現由外國記者拍攝到國軍英勇作戰的一面。這些照片帶給了作者有關所讀歷史的反思!

書上有關這方面的論述沒帶給我多少深思,皆因我所讀的歷史與作者的不同! 我反而想起一張二戰時某位德國前線士兵請同袍替他拍攝的照片。 照片中,該士兵正準備開槍射殺一名跪著的猶太兒童!他把照片寄給家人,以表述他英勇和正義的事跡。
照片的內容本身固然帶來無比的震撼; 然而照片背後的意義才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所在呢!

〈尷尬的照片〉
看老照片也有很多弔詭的地方。
書上有一張照片在今天看來,實在令人忍不住發出會心微笑!照片攝於抗日時期,內容很簡單,某位共產黨員在選舉大會上發言,照片右方有張條蝠,上面寫著 “迅速結束一黨專政”! 當然,他指的是國民黨的 “一黨專政” 。

大家回國內做生意,常常看到很多公司將董事與領導人(尤其是國家級領導人)的照片放大掛在當眼之處。 能與領導人合照畢竟是種榮幸;況且更能透過照片發放出一種軟訊息: “本企業與政府領導層關係密切”(即係有人照住我架)。
但如身處文化大革命時期,與領導的合照可能會帶來橫禍呢!
隨著幹部一個一個的倒台,與幹部的合照便不好處理了。 當然,把全部照片燒掉確是一了百了,但有時拿不定主意這樣做。 更何況與(未倒台的)幹部保持關係,可能是保命的護符。 當時可未有萬能軟件Photoshop,要令某人從照片上消失,只有將他硬生生地挖走。 於是一張多人的合照,一位領導倒台便挖走一個,結果留存下來的照片,有很多頭像消失了! 這也是經歷文革才會有的「特殊照片」。

〈不宜發表的照片〉
大部分攝得的新聞照片從沒有發表過,好運的會留在資料館內,成為我們今天的老照片。其中一部分更在照片背面註上了「不宜發表」的理據。
「不宜發表」的照片有很多特定原因,較容易理解的如拍攝時的差錯(如曝光不足) ,或者可能影響領導人的形象(例如背對鏡頭)。但最主要還是反映了當時選取新聞的標準與及政治風向!***

中國的老照片就如它的歷史書一般, 是單一導向的! 正如桑塔格在《論攝影》中一針見血地指出: 「中國人不想讓照片意義太豐富, 或者是太有意思。 他們不想從不同角度來看世界, 來發現新題材。照片被認為該去展示已經描述過的東西。」****
正因為照片只為了滿足特定需要, 以至只有某些東西可以拍攝, 還只能以某種特定方式來拍攝!時至今天,這種拍攝的手法基本上沒有多大改變。

看過上面一段落, 不禁令我想起每天所看的報紙。身為一個攝影人, 我每天閱報時都有留意上面的照片。 大家不妨看看蘋果日報的編輯是怎樣選擇特首梁振英的照片, 你會發現多麼有趣, 簡單來說, 照片充份表現出「狼」的形象, 集陰險與小人於一身!
這令我深深體會桑塔格在《旁觀他人之痛苦》一書中提出的要點:
照片 “與生俱來inbuilt” 是客觀性的; 但另一方面, 無可避免地, 它們總是會有一個 “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