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E隨筆140313代罪羊式思維:單因謬誤

SENSE隨筆140313

代罪羊式思維:單因謬誤Fallacy of the Single Cause

Tony執筆

 

「蘋果成熟了就會掉下來。它為什麼會掉下來呢?因為地心引力?是蘋果的莖乾枯了嗎?還是因為自身太重?風吹了它?還是因為站在下面的小男孩想吃呢?不會只有一個原因,而是這全部都是原因……」

以上是 托爾斯泰Tolstoi《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中的段落,它一針見血地指出各種事件之所以發生,其原因絕非單一,而是眾多原因的綜合。 這種原因的綜合性無所不在,引發了夫婦離婚、校園槍擊、股市急跌、世界大戰…..

並非單一的原因使事情如此難以理解地發展, 而是數百個,數千個,無窮無盡個因素相互推盪所導致,然而人們卻不斷探尋一個唯一的成因。 這個思考錯誤並沒有一個共通的名字,我們姑且將它稱為「單因謬誤」

 

單因謬誤不僅愚蠢,更有道德上的疑慮,只要人們相信僅有一個原因,就容易將成功或災害歸因於一人,並把他標記為負責人。***** 尋找「代罪羊」非常適合權力政治的運作,然而卻非常有害。

 

我們凡事都想知道清楚的因果關聯,主要原因是我們害性面對不可知。****

〈對模糊的無法容忍度Ambiguity Intolerance

箱子A有50個紅球和50個黑球;箱子B混合一百個紅球和黑球,但不知個別的數量。 隨機從箱子裡挑出一個球,如果拿到紅球就可得獎,你會選擇哪個箱子呢? 如果你的習慣和大多數人一樣,就會選A。

我們用相同的箱子再玩一次,這次如果拿到黑球就可得獎,你會選擇哪個箱子呢?可能還是箱子A,但這卻不合邏輯! 因為你在第一輪選了箱子A,第二輪應該選擇箱子B才合理。

不過你並沒失去理智,恰恰相反,這是 「艾爾斯伯格矛盾 Ellsberg Paradox」 或 [對模糊的無法容忍度],以心理學家 丹尼爾·艾爾斯伯格的名字命名,它是實証研究的結果,指我們會傾向選擇已知,而非未知的機率。***

 

這裏要談到的是風險和不確定性(或模糊)之間的差異。「風險」指涉一種有已知的概率為根據,可以其為基礎來進行評估的情況;在 「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則沒有辦法這麼做。風險可以預估,而不確定性則不行。***

風險科學已有三百年的歷史,卻沒有一本教科書討論不確定性。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試圖將模糊性歸入風險的類別,儘管兩者實際上相去甚遠。

以下舉一個來自醫學(模糊性行得通),一個來自經濟(模糊性不可行)的例子加以比較分析。

世上有數十億人,他們的身體沒有顯著不同,身高相近,存活年齡相仿,分類學家把他們視為同一類,就如同將老鼠歸為一類。

這就是許多病例類似的原因,在此前提下, “病人因癌症死亡的機率為30%”的說法是有可能成立的。 但 “歐元有 30%的機率在未來五年內崩盤”的說法則不成立。 經濟是一個不確定的領域,世上沒有數十億種貨幣可以讓我們從其發展歷史中得出機率。

這也是壽險和信用違約保險之間的區別。 在第一種情況,我們處在可預見的風險領域,第二種則是不確定性的領域。這種混淆引發了 2008 年金融危機。以後當你聽到某某「專家」預計「惡性通貨膨脹的風險是X%」或「我們的股票風險是Y%」,你應該一笑置之。

 

如果不希望輕率判斷,必須要能夠容忍模糊性,能否做到則取決於杏仁核Amygdaloid杏仁核是大腦中央一個堅果般大小的區域,其功能專司「情緒」。 依據它的狀況,人們對不確定性的忍受程度會有所差異。 情緒可不是理智地決定用哪一張表情面對世界,而是最基本的的 “好惡判斷”。

原始哺乳類最重要的依靠是嗅覺。聞到氣味有危險(情緒顯示為「害怕」),要趕快逃離,否則會變成食物。 聞起來很好吃(情緒顯示為「喜歡」),我們準備品嚐美食吧。 杏仁核第一時間接受嗅覺、視覺等各種感覺,加上情緒的判斷,來決定要做或不做一件事。

偏偏杏仁核把這世界當成隨時都有陰謀與危機(雖然有時這也沒錯),而且反應很快。 在主導理智、合作、邏輯思考的前額葉發揮功用前,杏仁核就已經發出訊號,引發行動。 所以常有科學家說人類是自我感覺良好的動物,以為自己有自由意志,但其實沒有,因為我們往往只是用大腦的思辨能力,來為杏仁核的喜好找理由,說服自己照著做。

 

無論如何了解風險和模糊性之間的差異,才能清楚思考。 只有在極少數的領域才能依賴明確的機率。 一般來說,我們有的只是模糊性,要學習忍受。

 

好了,當我們已有明確機率之選擇出現時,是否便可安心沒問題呢? 非也!因我們總是對最好的選擇視若無睹有「選擇盲從性」

〈選擇盲從性Alternative Blindness

翻閱一份MBA課程的招生簡章,看起來非常吸引人,上面的照片是爬滿常春藤的校園和先進的運動設施,到處都是來自全球各地開懷大笑的學生,最後一頁有一張投資收益表,上面會告訴你,就經濟角度來看,MBA頭銜絕對值得投資,你雖然付出100萬元的成本,但之後的工作會讓你的淨收入在退休時,比從事一般工作的非MBA學生多出 400萬元以上。300萬元的利潤顯而易見,不是嗎?那可不盡然。你正游走於思考陷阱的風險裡:

「泳將身材的錯覺」:將篩選標準與結果兩者倒果為因,相互錯置。

唸MBA需要兩年時間,假設這段時間裡你損失的收入為100萬元,那麼念 MBA的花費不是100萬,而是200萬元。好好投資這些錢的話,很快地你便能擁有超過MBA學位所帶來的額外收入。

再者,將以後三十年的收入折現,可說是愚蠢至極,我們怎麼會知道 30 年後的世界是什麼景象呢?

並不是說不要MBA,而是也許有其他不同課程,它的價格比MBA便宜得多,但也是職業生涯所需。 以上的謬誤稱為「選擇盲從性」,我們忘記有系統地比較次好的選擇建議。

 

選擇盲從性例子:

例1於你居住的城市,當局規劃要在目前的草地上興建一座運動場,支持者認為與一片草皮比較,一個體育場可以為居民帶來更多的情感和經濟上的需求。 但是單與體育場做這種比較是錯誤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比較運動場與其他選項,如一所學校,一間醫院或一座焚化爐等,乃至於賣掉空地,然後將錢投資在股市。

 

例2醫生發現病人有一顆腫瘤,五年內一定會病發身亡,因而建議進行一項複雜的手術,成功的話可以完全切除腫瘤,但手術有百分之五十的致死機率,病人該如何決策? 他事必衡量死亡機率。選擇性盲目!也許會有另一種侵入性手術的選項,它無法完全切除腫瘤,卻更為安全,而且能增加十年的壽命。誰知道,或許未來幾年,市場上可能會出現一種既無風險又能切除腫瘤的療法。

結論:如果你面臨A和現狀之間的選擇,你會傾向在A與現狀之間進行比較,這是錯誤的。你必須做足功課,比較A與 B ,C ,D, E,F的差異,否則別人很快就會用X,Y來欺騙你。

 

資料來源:
《行為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行為偏誤 Die Kunst des klugen Handelns:52 Irrwege, die Sie besser anderen uberlassen》(2012) 作者:Rolf Dobel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