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E隨筆140324 創意從何而來(一)

SENSE隨筆140324
創意從何而來(一) 讓創新誕生的七大條件
Thomas執筆

這是一個追求「創意」的時代,很多人希望解構創意產生的方程式。市面上一般有關的書籍都從微觀層面加以解釋,可是個人的創意可遇不可求,難以預期怎樣發生。為了從另一角度拆解創意的產生過程,名科普作家Steve Johnson的《創意從何而來》一書以歷史學視野,從宏觀角度及眾多歷史實例歸納出七個有效加强創新的情境條件。*** 這些條件及實例,對從事創意工業者深具啟發性,因此該書獲得了2011年《經濟學人》最佳書籍獎項。

本文介紹第一個促進創新的情境條件:
〈鄰近的可能性Adjacent Possible〉
這概念是由科學家Stuart Kauffman提出,它指出創新的發生不是憑空變出來的,而是在現有材料及技術的界限上加以拓展。 以下用一正一反的例子去具體說明它的想法。

2004年海嘯造成很多破壞,印尼首當其衝,國際救援組織送了八個嬰兒保温箱給當地醫院以舒緩嬰兒夭折的問題。 可是獲贈的高科技並沒有帶來長遠的解決方案,這些保温箱全部於幾年後壞掉而廢止使用。 由於當地太貧困和落後,根本沒有錢和技術進行修理,國際救援組織基於長貧難顧,只好不了了之。 這些醫療學院研究出來的高科技對當地的嬰兒夭折問題幫忙不大。
直至一位名叫Timothy Prestero 的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介入,他有志於解決這個問題。他創立了一間名為Design that Matters的公司,並和一位名叫Johnathon Roser的醫生共同研究。 他們放棄傳統學院製作醫療用品的方法,而用上了些「街頭點子street smart」。 他們發現印尼這類發展中國家的街上到處都是汽車部件和「車房仔」,進而發現使用這些汽車部件所製成的保温箱不單止便宜,而且四處都可以找到技術員(車房仔)進行修理。 用了短短三年時間研發,他們成功製成了名為NeoNuture Incubator的嬰兒保溫箱,成為了時代週刊2010年最佳發明之一。 這方案不單解決了印尼的問題,而且惠及其他發展中國家。
140323a140323b

而另一個歷史事件則從反面證實了「鄰近的可能性」對創新的重要性。1837年英國科學家Charles Babbage早在第一部電腦誕生的一百多年前,便已經把現代電腦的基本結構設計好,並把它名為「分析機Analytical Engine」。他的設計已經吻合了現代電腦的原型,其基本結構包括「程式」program的輸入、隨機存取記憶體RAM及中央處理器CPU。詩人拜倫Lord Byron的女兒更為它編寫了第一套運作指令。
140323c可是,經過三十多年的苦心製作,分析機終究沒有誕生。只有百多年後的今天,倫敦科學博物館為了記念這位天才,按照他的設計圖製作了一部實物大小的模型。這部機器重達十五多噸,有超過二萬五千個零件,足可見到製作的困難。 Charles Babbage的卓越創造之所以不能化為現實,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實在超前時代太多了,根本找不到可以配合的部件。那時候連電力供應也未有,還只是使用蒸氣機的年代呢。

很多對創新事物的誇耀,都過於把過程浪漫化。「鄰近的可能性」概念啟示了創新必須於界限外一步一步地拓展,而不是鑿空而作的。*** 因此大部分的創新工業都集中在一地(如美國的矽谷Silicon Valley),目的就是要掌握最新的科技動向,讓創造者更快突破界限。
另一方面,中國人對「傳統」事物過分崇拜,則正正阻礙了運用「鄰近的可能性」去創新發明。這種思想往往令人認為「新不如舊」,從而令技術不斷徘徊於界限內,永遠無法超越和突破。 曾經有人告訴筆者他學的是宋朝張三豐的太極,因此是最好的功夫,但我相信科技界絕不會有人於三百年後誇耀自己是Window3.1的「正宗」。傳統文物應加尊重,但不能以此推翻新創造的重要性。

創新是技術累積的過程,任何一點的小創造也是日後重大突破的基礎。 但是只有「鄰近的可能性」條件還不足夠,下一篇將會介紹另一個有關創新的環境條件 —-「液態網絡Liquid Netw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