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史140402
烏克蘭恩怨史(三) 血腥世紀
侵略與光復—- 克里米亞、烏克蘭 與 俄羅斯的前世今生
朝日執筆
〈波蘭: 普羅米修斯計劃〉
1917年爆發 “二月革命”,沙皇 尼古拉二世退位,俄羅斯帝國滅亡,*** 華沙大公國立即趁機宣佈獨立。 領導波蘭在淪陷一百二十三年後重新獨立的英雄 畢蘇斯基Józef Klemens Piłsudski元帥,為報國仇家恨,策劃了「普羅米修斯計劃Prometeizm」,以圖透過煽動、資助,甚至出兵,協助原俄羅帝國內的各少數民族獨立,務求徹底瓦解俄羅斯,好教這個世仇亦一嚐分崩離析,國破家亡之痛。
計劃的最重要目標就是原帝國內最大的兩個「少數民族」— 白俄羅斯及烏克蘭。當時烏克蘭的形勢根本用不著畢帥出手,就已經相當混亂。 其時一戰尚未結束,烏克蘭西部已被德國所佔。
二月革命爆發時,烏克蘭的民族主義者立即宣佈脫離帝國統治,建立自己的行政機構。 然而,當初德國為緩和東西兩線同時作戰的壓力,曾資助 列寧 在俄國內部「搞事」。 列寧成功奪權後,即將整個烏克蘭割讓德國以為報答。 德軍在沒有受到強力抵抗的情況下,順利開入基輔,並成立了由俄羅斯人主導的傀儡政權「烏克蘭國」。 烏克蘭國成立還不足一年,德國就宣告戰敗投降。
〈烏克蘭: 血腥世紀〉
德意志帝國在「十一月革命」中被推翻,德軍倉皇從烏克蘭撤退。 一時間烏克蘭出現權力真空,其時境內具實力的武裝有四支: 分別是原來由德國扶植的基輔政權,這裏簡稱為「傀儡軍」; 主張無政府主義的「黑軍」; 一心復僻俄國王政,失利蟄伏南方的「白軍」;烏克蘭民族主義狂熱分子 彼得留克 領導的「綠軍」,形勢相當混亂。***
彼得留克作為一個出身於西烏克蘭,受波蘭文化影響較深的烏克蘭民族主義者,對「壓迫者」俄羅斯人深惡痛絕,自然成為「普羅米修斯計劃」的重要資助對象。彼得留克在波蘭的資助下,高舉「我們不是小羅斯,我們是驕傲的烏克蘭!」旗號(令人驚訝的是,他似乎渾然忘記了波蘭對他祖國曾經的「壓迫」,還有「烏克蘭」這個名詞本來的「屈辱意味」!)四出攻掠,實行種族清洗。*** 每破一城,即對居民進行「種族口音審查」,發現是「俄羅斯人」即以酷刑虐殺,開膛剝皮, 不在話下。 其實俄烏本來就是同文同種,外表根本難以分辨。 而所謂「烏克蘭語」,與俄語也非常接近,只是口音詞匯略有差別而已,故此「綠軍」殺錯「良民」,自是不免。
(作者註: 現代烏克蘭語與俄羅斯語在口語上仍具有相當大的互通性,不過由於分別用了不同的字母書寫,故書面上反而不能溝通。情況有點類似印度的「印地語」和「烏爾都語」。 用另一個比喻就是,「媽媽」、「MaMa」或「ママ」發音一樣,中英日三國人可以互相「聽明白」,但寫出來卻不能互相「看明白」。)
彼得留克的「綠軍」以恐怖形象「威鎮全境」,以雷霆之勢直撲基輔。基輔城內以俄羅斯人為主,其中還有不少是原俄羅斯帝國的軍官。 俄人士氣高昂,認定基輔是他們世代的家園,更是俄國的神聖領土,絕不容許勾結「波寇」的「綠軍」分疆裂土。他們組織了保家衛國的「白衛軍」,誓死堅守基輔。
就在大戰前夕,失去「德國宗主」保護的「傀儡軍」亂作一團,竟然臨陣逃竄。被拋棄的下層軍官和全體基輔軍民並沒有退縮,他們在缺乏統一指揮下,彈盡糧絕,孤立無援,奮戰至最後一刻,這就是著名的「基輔保衛戰」。(其中可歌可泣的悲壯情節,可參閱俄國文豪 布爾加科夫Михаил Афанасьевич Булгаков的名著《白衛軍Белая гвардия》。)基輔最終還是被綠軍攻陷,彼得留克在充斥屠殺和搶掠的基輔城內,建立了他的「烏克蘭共和國」。
然而,彼得留克雖然奪得基輔,卻並沒能控制烏克蘭全境,北面有 馬諾赫的無政府主義「黑軍」,南面則是由白軍統帥 佛蘭格爾男爵Барон Пётр Никола́евич Вра́нгель控制著的克里米亞,三路人馬互相對峙。至於烏克蘭的西部,由於歷史原因,聚居著大量的波蘭人。***
波蘭的 畢蘇斯基見「普羅米修斯計劃」初見成效,遂進行第二步,唆使西烏克蘭的波蘭人尋求獨立,再併入波蘭。 另一方面,又派人聯絡 佛蘭格爾男爵,許諾只要男爵宣告克里米亞獨立,即出兵助其對抗列寧的紅軍。 男爵精誠愛國,寧為玉碎,不作瓦全,堅持俄國內政不容干涉,領土完整不容分裂,斷然拒絕了仇讎的誘惑。
不過,烏克蘭境內的三國鼎立,其實也並沒有維持了多久。因為 列寧的紅軍平定了俄國局面後,很快就向烏克蘭進軍了。 上面提過,當時烏克蘭北部是 馬赫諾「黑軍」的地盤。黑軍的無政府主張與 列寧和 托洛斯基 的共產主義都是「同一家拳」,而極右的彼得留克則顯然是大家的共同敵人。紅與黑一拍即合,聯手夾擊彼得留克。
無後顧之憂的紅軍,遂以雷霆萬鈞之勢席捲烏克蘭北部和東部,並迅速兵臨基輔城下。彼得留克與紅軍交鋒,連敗數陣,最後兵潰城破,無奈只得流亡巴黎。 不過,這位嗜殺成性,最終只能在異鄉鬱鬱而終的綠軍領袖,卻成了日後(西)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眼中的「民族英雄」,捧上神枱。 2005年 尤先科 擊敗親俄的阿努科維奇,當選烏克蘭總統,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到巴黎拜祭彼得留克。
紅軍「解放」基輔後,在城內進行一番「清理」自是不免。 基輔城內的一片殷紅,並不只有紅軍和紅旗。三十六計中有所謂「假道滅虢」,攻陷基輔後,紅軍即閃電回師奔襲 馬諾赫,本來就軍紀不濟的黑軍被極速全殲。
〈克里米亞: 俠之大者— 佛蘭格爾男爵〉
現在,只餘下南方克里米亞了。 卻說克里米亞這個插入黑海的半島,位處歐亞交通要津,列強環伺之地。 其北面與烏克蘭相接;東面與俄羅斯本土只隔著一個最窄不足五公里的 刻赤海峽(1944蘇俄曾欲建鐵路橋梁橫跨海峽,但次年橋墩即被浮冰撞毀而報廢,2010俄羅斯與烏克蘭簽定興建新橋協議。);西面與保加利亞及羅馬尼亞隔海相望;南向渡過黑海正是土耳其,穿過 伊斯坦布爾即可直出地中海。
正如三國時的荊州一般,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上面提到,這裏曾是蒙古金帳汗國的屬土,金帳汗國衰落後,殘餘的韃靼人就在此建立了 “克里米亞汗國”。這個汗國很快成了鄂圖曼土耳其的附庸,歷時三百年。 1777俄羅斯戰勝鄂圖曼,克里米亞「獨立」,六年後「加盟」俄羅斯帝國,此後一直是俄國領土。
到了1853-1856,又因俄國的 “西進政策”,觸動了英法等列強的利益,在這裏爆發了著名的「克里米亞戰爭」。俄國雖然戰敗,但仍保有克里米亞。(被後世尊稱為「克里米亞天使」的護士之母 南丁格爾,即在這場戰爭中耀目登場。)
回說正題,上面說到紅軍消滅了綠軍和黑軍後,直撲克里米亞。當時實質管理著克里米亞這片土地的,是 佛蘭格爾男爵的白軍。
這位佛蘭格爾男爵有點像明末的「國姓爺」鄭成功,領著孤軍退到南方一隅,仍奉沙俄正朔。 男爵以其貴族精英的榮譽之心,忠君愛民,克里米亞境內政治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克里米亞政權是在這段時期內,歐洲各國唯一承認的「合法」俄國政權。 同時,也是唯一沒有發生飢荒的地區,甚至還能向歐洲輸出糧食。 在這個亂世之中,克里米亞簡直就是一個烏托邦,以至不少受戰亂之苦的人民亦亦慕名南下來投。
不過,鮮花畢竟擋不住鐵蹄。男爵自知僅憑手中數萬兵力,面對百萬「紅」師,無異是以卵擊石。不知有否讀過《三國演義》的他,決定「仿效」劉皇叔攜民過江!他徵調了一切可用的船隻,讓所有願意跟隨他的軍民,一起強渡黑海,逃亡西方。 在黑海的海岸上,成千上萬誓死不願落入蘇俄「共匪」之手的克里米亞百姓,魚貫登上由各式各樣船艇改裝成的「運輸船」,投奔「自由的西方」。與劉皇叔不同的是,男爵讓預備役軍人護送百姓先行,自己則親率四萬白軍斷後。
當大批百姓成功撤離後,堅持「坐最後一艘船」的男爵發現,自己和四萬白軍,已被紅軍重重包圍,無路可逃了。 紅軍名將 伏龍芝Михаил Васильевич Фрунзэ,為男爵的仁義之心所感,答應只要白軍解除武裝,即放他們西去。男爵愛惜部下,自惴死戰無益,同意繳械投降。
豈料後方的中央軍委主席 托洛斯基得悉此事後,勃然大怒,親赴前線狠狠地訓斥了伏龍芝,隨即撕毁協議,下令將四萬白軍全部拴石投海沉殺!*** 悲哉!簡直就是當年白起「坑殺降卒四十萬」的翻版!佛蘭格爾男爵僥倖脫身逃到土耳其,最後流亡法國,鬱鬱終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