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E隨筆140409
創意從何而來(三) 緩慢的預感The slow hunch
Thomas執筆
有一個關於創意的經典故事,從前有位科學叫 牛頓,他每天都喜愛在樹下思索。有一日,樹上有顆蘋果掉下來擲到他的頭上,於是他「忽然悟出」了萬有引力的物理學定律。這個經典故事是很多創新故事的原型,它過分強調了「直覺」在創新過程的戲劇效果。
事實上,直覺在創新的過程中並不是如此銳利地一下子刺中核心,開始時它比較像模糊的預感,而且由 “模糊預感”建構為 “具體思想”的過程往往是十分緩慢。Steven Johnson在《創意從何而來》一書中稱為「緩慢的預感The slow hunch」。
他解釋:「大多數偉大的點子起初都只有局部的、不完整的形貌。它們隱含某種深奧東西的種子,但缺乏一個關鍵要素使預感轉變成真正有威力的東西。*** 而那欠缺的元素通常位於其他地方,也以預感的身分住在另一個人的頭腦裡。「液態網絡」造出能讓局部性的點子互相連結的環境,提供那些大有可為的點子碰面配對的機會。這些網絡不僅使好點子更容易散播出去,還有更卓越的功能:協助點子完整成形。」
預感的出現往往難以理解,甚至違反很多人的想法。因此偶一為之的預感很容易被忽略,它需要與其他點子碰撞並相連才能變為具體創新,以下就是一個真實的例子。2001年911事件石破天驚地爆發,很多人驚嘆恐怖分子的精心策劃令人無法預料。事實上早在事件爆發前兩個月,便已經有人察覺他們的異常舉動了。聯邦調查局探員Ken Williams在亞利桑那州發現有數個從伊斯蘭國家入境的學生,他們不約而同地報讀航空學校。因此他感到有「太多有興趣的人」上航空課,在2001年七月十日向總部發出了一份備忘錄,內容是有關拉登Usama bin Laden可能正在派學生到民航學院上課。這份備忘錄在911事件後曝光而非常有名,稱為Phoenix Memo。備忘錄不但報告了異常情況,還預言拉登將策動恐怖襲擊。可是單憑Ken一人的預感,無法說服聯邦調查局總部採取即時行動,總部更把備忘錄擱置在一個局內稱為「黑洞」的地方。
其實911事件前,並不是只有Ken William預感到恐怖襲擊。備忘錄發出後一個月,在另一邊的泛美國際航空學校便發現了報讀者的可疑。學校教練對新學員Zacarias Moussaoui一次過用現金支付所有學費感到可疑。他向聯邦調查局報告了情況,當地分部探員懷疑Moussaoui打算駕駛飛機撞向世貿中心,於是向總部伸請搜查令。可是總部沒有相信他的預感,直至911發生後才啟動調査。把Phoenix Memo與航空教練的懷疑單獨來看,確實是「根基不足」的預感。假若聯邦調查局能把兩件事連系在一起看,那麼說服力便會大增,甚或能阻止事件的發生。預感需要與其他好念頭連結,才能轉化為具體可實現的創新行動。
很多看起來好像瞬間爆發的創意直覺,其實早已經醞釀多時,只是等待與其他好點子相連結。各自發明演化論的達爾文Charles Darwin和華萊士Alfred R. Wallace,都不約而同地自稱受到馬爾薩斯人口論的啟發而「頓悟」到演化論。事實上,知識史家發現早在閱讀馬爾薩斯人口論前的一年,達爾文的演化論「預感」已經差不多成熟了。他在筆記寫道:「是否每種動物,在漫漫歲月中,最後都會製造出上萬個品種(本身也許受環境影響),而且只有那些適應良好的才會留存下來?」一年後,當他讀到馬爾薩斯人口論時,便能夠把「適應良好」修改為「繁殖成功」,從而建構出天擇學說了。
創意起初都是以預感方式呈現,越是重大的創意,越是需要長時間的醞釀。*** 很多科學上的創新其實是經歷漫長努力,透過把不同的研究成果連結與累積而成的。為了不讓這些「預感」流失,必須要有一個液態網絡,將它們相連結而成。
下一篇將介紹另一個促進創意的概念「機緣巧合Serendip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