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E隨筆140512
創意從何而來(六) 功能變異Exaptation
Thomas執筆
地球上物種的演變過程,是啟發創新的好例子。本文的題目「功能變異exaptation」就是來源於演化生物學家 古爾德Stephen Jay Gloud及Elisabeth Vrba在1971年的論文中提到的概念。古爾德發現生物的性狀有時候會產生其他出乎意料的用途,而當此用途提高了生物的存活率,這項性狀便會依此方向演化下去,變成另一樣功能的器官。
鳥類的羽毛就是「功能變異」的一個好例子,生物學家相信羽毛的用途,最初只是為了調節體溫而演化出來的,它可以為白堊紀時期的恐龍禦寒。《創意從何而來》的作者Steve Johnson解釋:「基因庫裡的突變或其他一般變異,必然會產生一些稍不太對稱的羽毛,但這些性狀不會傳承給以後的世代,因為它們並沒有任何勝過正常羽毛的複製優勢。可是,飛行速度一旦成為攸關生死的特性,這些不對稱的羽瓣就變得非常有用。天擇開始藉著基因庫來來回回造出的不對稱性狀來形塑羽毛,使它們更能提供氣體動力優勢。原本適用於保溫的羽毛變成利於飛行了。」地球上的生物,某些情況下就是通過「功能變異」慢慢地發展出如此多樣性。
人類很多發明也是運用了「功能變異」去創造的,如果沒有可供「變異」的現有技術,很多發明是沒法被創造出來的。Steve Johnson以印刷術為例,解釋了什麼原因令「古騰堡革命」的技術比中國的活字印刷術更高明,而令其影響力亦更大。活字印刷術最先由中國北宋人 畢昇在公元十一世紀發明,當時中國的技術要用人手按壓字型到紙上。讀者可以想像到這種方式的效率只比抄寫好一點,不足以支援大規模印刷。四百多年後,德國人 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原來的活字印刷術上添加了一項技術:運用旋壓機把字型更快速、更平均地印在紙上。而旋壓機並不是由古騰堡發明的,它其實是希臘人在一千多年前發明,用來旋壓葡萄酒和橄欖油。古騰堡從友人處看見這項技術,而借用到印刷術上。由於中國人沒有用旋壓機釀製葡萄酒和橄欖油,因此沒法想到運用旋壓取代手壓的技術。
現時讀者正在瀏覽的互聯網internet,也是持續功能變異所產生的創造。互聯網起源於60年代,由於美國國防部考慮到儲存在個別地區的資料會遭到戰爭破壞,因而建立一個資訊網絡以確保資料的保存與可提取性。美國政府的憂慮並沒有實現,然而互聯網的技術被借用發展到大學學術交流圈子上面。最後由 “萬維網world wide web”之父Tim Berners-Lee爵士制訂通訊協定及格式,發展為一個可以公開全球使用的平台。現在互聯網的功能已經包羅萬種,包括購物、營銷、社交、知識交流、學習、甚至看色情影片,它亦成為很多年青企業家躍登龍門的著力點。
套用Steve Johnson的隱喻作為總結:「突變、錯誤與巧合效應打開生物圈的鄰近可能性adjacent possible的門户之後,功能變異就會協助探索潛伏在門後的新可能性。您點燃一根火柴來照亮黑暗房間,隨之打開一扇門,發現房裡有堆木頭與壁爐後,那根火柴就有了完全不同的用途。同樣一個工具,在某個環境中能協助你審視周遭,在另一個環境能讓你保暖。這就是功能變異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