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志演義》開卷語
讀書札記140616
三國志的世界 (上):分合循環觀
掌門執筆
《三國志的世界》(2005)金文京,講談社出版;
中譯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何曉毅梁蕾翻譯。
好像是布洛赫Bloch說過:「每個世代都應該將整部人類歷史重新書寫一遍。」**** 他意在指出「歷史學」不等同於史實的考掘,更重要的是對人類集體行為作出解釋,此即“史識”,而史識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推陳出新,代有差異,所以歷史應該每代重寫。
舉例: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經濟決定論和階級鬥爭學說面世,整體史識深刻化,歷史的面貌煥然一新,當然有需要按新觀點重寫。
超大部頭的《劍橋中國史》就約莫五十年重編一次,號稱反映該世代西方漢學的最高水平。
日本人治中國歷史一向是行家裡手,自戰前內藤湖南和宮崎市定 創立“京都學派”,倡議以「東亞史」為治史單元,學風鼎盛,歷久常新。日本也喜每世代重寫中國通史,對上一部是四冊本,出動谷川道雄那般超一流學者,其素質當然無可挑剔。最近一套則由講談社出版,全套十冊,均由一流高手担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將之譯成中文,取名“中國的歷史” 系列,全系製作嚴謹,約聘大學教授担任翻譯和撰寫導讀,兼且印刷精美,令人愛不釋手。
〈演義與正史〉
《三國志的世界》是該系列的第四冊,由京都大學教授金文京著述。有趣的是金教授屬文學部,專長研究《三國志演義》!金師從中日韓人民自古熱愛的《演義》入手,帶出與正史的異同,然後究其道理,引入史學正題,起承轉合之間趣味十足。***
演義對正史的扭曲,反映出宋明理學“天理人倫”觀念擠壓政治意識形態造成的形變。****理學獨尊之後,整個漢文化圈偏頗於道德主義、名份大義、正邪黑白…..,而《演義》正好是這種心態的一面鏡子,同時又是一服催化劑!***
《三國志》以魏為正統,蜀吳為割據;而《演義》則奉蜀為傳承漢室,斥曹魏為篡位亂臣。至於東吳,兩書都把她當成配角,其實她的國祚反而最長。
《演義》的種種虛構,例如抹黑曹操人格,溢美諸葛關張趙的忠義才能,把東吳人物全面矮化,全都服從“貶魏抑吳揚蜀”這一戰略布局。**** 如此,將演義與正史參照,就有了心態史方面的意義,而非徒汲汲營營於分辨情節真偽了。
舉例:a《演義》的第一個大型虛構情節是“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把它描繪成一場“正邪之戰”。要點不是諸侯有無十八路之多,或誰人曾否參戰,而是那根本上不過一場“關西軍閥對抗關東軍閥”的戰爭。關西軍閥中任憑何等“正義”的人物(如馬騰),是不會參加“十八路軍”的。
b諸葛亮是《演義》瘋狂吹捧的人物,把“隆中對”說成是法眼無雙。其實真正高瞻遠矚,臨機設局的大戰略家是魯肅,整個“赤壁之戰”是由他規劃主導的,劉備等人反倒是他的棋子。東吳人材鼎盛才是關鍵勝因,《演義》顛倒黑白。
還有一點極其有趣,現代的編劇家撰寫歷史劇腳本的時候,因為對背境時代的情感語言習俗昧於認識,只好“舊瓶新酒”—- 把當代的情感語言填塞進去,觀眾看到的是齣“古裝現代劇”。羅貫中也有這個難處,《演義》書中每有“穿崩”鏡頭!
舉例:a三國時代紙張剛發明未久,人們日常用的是竹簡和木簡,不會動輒“滿紙文詞”。
b羅氏或許是南人,北方地理不熟,關二哥“過五關斬六將”的路綫圖是到不了劉大哥那處的。“六出祁山”的地理位置也錯漏百出。
〈歷史轉折處〉
三國時代:一般由公元189年董卓入京(洛陽),漢失權柄,計至280年孫皓降晉,吳亡,共九十一年。
晉室雖短暫地一統天下,卻沒法解決社會和政治上的結構難題,不旋踵亂起永嘉(311),五胡馮凌。到隋唐帝國(隋統一589)重開氣象,其間足有四百年之久。吉朋的史識搬來中國:“大漢是被自身的體重壓垮的。”準錯不了!三國時代在中國歷史上應該看作是漢帝國衰亡崩解的漫長過程的起始階段。
然則作為歷史轉折關頭,三國有何獨特之處以遺後世呢?
首先,《演義》的開卷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端的是深入人心!在這種“治亂興衰”「分合循環觀」的眼底,三國時代是秦漢中華帝國建成以後第一次大分裂、大亂世。這對漢民族靈魂的撼動,就好像西羅馬滅亡,歐洲墮入黑暗時代一般悲凉慘澹!
其實所謂“分合循環”並無事理之必然,**** 歐洲的土地面積和中國差不多,雖云種族語言分殊,畢竟同屬高加索人種印歐語系,自從古羅馬於五世紀崩壞,就從未復歸一統。
中國比較“幸運”,此後隨著土地、人口和農業生產力的複合狀況數番分合,*****因而養成了根深柢固的循環觀。(有興趣可參看《讀書札記130302華夏歷史的重構(下)》
這種「循環觀」影響中國政治文化極其深刻,中國人對“統一”和“治世”的執念去到無可救藥的地步!並且恒常有種大錯覺:“統一 = 治世”。*****由這種執念推導出追求和維繫統一,是值得付出任何慘重代價的;而分裂國家則是何等的罪無可恕!
對於中國南北分殊這麼巨大而竟然二千年來執著合為一國,除了“書同文,人同倫”的文化紐帶之外,「循環觀」深植於潛意識亦是有力的原因!
再者,三國亂離,人口銳減,經濟極其貧乏,上至士大夫下至平民百姓精神均處於非常痛苦的狀態,這提供了大型宗教盛行的社會條件。***
「黄巾之亂」便是由“太平道”和“五斗米道” (註:即“天師道”,伸延至今為民間道教主流“正一派”。)組織推動的,為後世的農民叛亂起了樣辦作用。魏晉南朝政治腐敗,士大夫崇尚黄老,清談避世,道教也就主導上層意識形態以迄隋唐。
佛教傳入中國始於後漢明帝建白馬寺,起初只在士大夫當中作為黃老哲學的參照體系而得到認同。北朝胡族政權(尤其北魏)為了平衡儒教,把佛教推上國教的位置。*** 隋唐盛世,“天臺”“華嚴”“禪”諸中土宗派面世,佛教成為中國上層文化的重要成份。
所謂“儒釋道”鼎立,便肇始於三國時代。
其三,政治上「正統論」的出現.
撇除傳說中的“堯舜禪讓”,魏文帝曹丕實際上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搞禪讓儀式的開國之君 (註:王莽沒有搞過.),直到宋太祖煞科, 八百年間“禪讓”鬧劇屢番上演.
禪讓背後的政治意識形態是「正統論」. “天無二日,民無二主.” 正統論宣示: 同一時間, 中國只容許有一個王朝政權.在現代語言來說,便是「合法性」.***根據暗含的“天朝思想”,正統王朝也就是世界的主人,那當真乖乖不得了!如此怎能不爭?
「正統論」是三國的遺產, 有關的種種因由,及其對韓日越南的影響,將於下篇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