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E隨筆140625切腹

SENSE隨筆140625

切腹

撰稿人:黑白子

 

在東西方不同的文明圈之中,將自殺行為發展至極端儀式化,甚或可攀比到宗教儀式高度的,毫無疑問首推日本武士階層獨有的「切腹自殺hara-kiri 」。

 

刊行於鎌倉時代(公元1192-1333年)前期的《保元物語》,是日本軍旅傳記文學的先河作品。 書中描述舉世無雙的弓矢達人 源為朝,在嘉應二年(1170年),「向近逼而來的敵方軍艦射出所擅長的強弩之後,轉進屋內,背靠樑柱,立姿自行剖開腸肚」。

源為朝是平安時代末期名將 源為義的八男,容貌魁偉、勇猛剛強,估計身高達210公分,自殺時年僅三十二歲。 武士切腹而載於文獻,源為朝被認為係史上第一人。自源為朝以後,武士以切腹結束生命逐漸變為慣例。 ***

經歷將近四百年的演化,切腹由慣例轉趨為一種代表著光榮與尊嚴的自決行為。 享保年間(1716-1736年),整套切腹儀式制度定型, 成為官方對武士執行死刑之方式,直至1873年始被廢止。

 

為什麼日本武士要選擇腹部作了斷生命的部位呢? 新渡戶稻造的名著《武士道》第十二章〈自殺與報仇〉如是說:「日本人和希臘人同樣認為,人類的精神居住在下腹部的某個位置。

……『切腹』的演繹推論是非常容易建構起來的:『我將打開我靈魂的座位,讓你得見它的狀態。請你親眼確認它是污穢還是潔淨的。』

……『切腹』不只是自殺的程序,也是一種制度、法律及儀式。『切腹』於日本的中世紀開始流傳,武士可以依據這個程序來贖罪,為錯誤致歉,從恥辱中脫逃,贖回友誼,或是證明他們的誠心。」

 

元祿十五年十一月(1702年),發生了日本史上有名的「元祿赤穗事件」。 倘若放在今天的標準來看,案件本身只是一樁私人仇殺慘劇而已。 但在三百年前的日本,赤穗藩淺野家的四十七名舊部,為了替主公雪恥復仇,夜襲讎仇 吉良上野介位於江戶市的宅邸,並斬下其項上人頭,則是一件可歌可泣的義舉。 當時的老百姓,一面倒地傾向不能夠接受一眾「義士」被視作普通庶民一般斬首。 幕府有鑑於輿論的巨大聲援,最終免去眾人斬刑,「賜」以切腹。 策劃復仇的赤穗藩前家老 大石內藏助,聞判後欣然領命:「很幸運被命切腹,感激不盡。」 對於不理解日本獨特文化的外國人而言, 難以想像要面對更為痛苦和折磨的切腹,所能帶給內藏助的光榮與欣慰。

 

為了準備好隨時以切腹這種極端痛苦的死法結束生命,生於武士家的男子,從孩提時代即接受各式各樣的專門訓練。 譬如,經常被帶往刑場觀看驗屍,訓練至鎮定自若,面色如常。 回家後,白飯會淋上紅梅乾的汁液,然後要大口大口的把宛如鮮血染紅的米飯吃得一乾二淨。 另外,還要在夜間獨自走上亂葬崗,或是取梟首者屍體上的黏液拿回家。 古代的日本武士,是透過經年累月的內外淬煉苦修,方能在自行白刃加身之際,仍舊泰然處之,行儀不改。

 

臺灣學者 吳春宜指出:「歷史上中土武人、戰士、英雄等自戕,典型上採取的大多是自刎。這可能是秘密且在一瞬之間去進行,自然較難顯現當他們面對臨終有什麼深刻的哲理、信仰、實踐等之理念在支撐。而武士在切腹場上的行動和能力之呈現,就是武士道在武士身上鐫刻下的斧鑿痕跡。武士道蘊涵對武士之薰陶、滲透、冶鍊就在於此。」

 

切腹,最初只不過是敗軍之將不願被俘受辱,遂行了斷生命的一種手段。 久而久之,卻派生出諸如負責、盡忠、名譽、追隨主公殉死等等,更形複雜,以及滲入倫理道德種種因素在其中的社會行為。

近臣殉主,在室町幕府已經時有發生,到了江戶時代初期甚至演變成一種潮流,代表武者的美德。 由於當時切腹的儀式仍未定型,自戕之人切腹後,往往要受到漫長的痛楚煎熬,直至氣絕而亡。 有體質特好的切腹者,竟掙扎至翌日方才斷氣。其間滿地翻滾,血漬斑斑,令人不忍卒睹。 殉主切腹,畢竟是無謂犧牲,德川家終於在1663年頒下「殉死禁令」,杜絕歪風。

 

切腹有分「一文字、二文字、三文字、十文字、立腹、鎌腹、扇腹」等切法。 一文字是指在腹部以一字型剖開。 二文字是先於肚臍以下以一字型剖開,再於肚臍以上與第一道傷口平行剖開第二道傷口。 三文字則是二文字之後再橫切第三刀。 十文字是在腹部縱橫作十字型切腹,第一刀橫切之後,第二刀再從心窩處縱切至肚臍以下。 立腹係站立切腹之謂。 鎌腹指庶民使用鎌刀進行切腹。 扇腹則是以扇子代替短刀切腹;扇子當然不可能刺入腹部,切腹人不過是借扇代刀,做個切腹動作,身後的介錯人當即揮刀斬下切腹人首級,完成儀式。

 

介錯」,日文之意為照顧、幫忙。 介錯人的出現,原意是避免切腹人的首級落入敵方之手所採行的措施。 十八世紀初,切腹儀式經敲定後,陪伴切腹人走完最後一程,將其頭顱砍下,呈請檢視(驗屍)官驗明正身的工作,均由介錯人負責。 可以說,介錯人是整個切腹儀式的靈魂人物。因此,切腹人多數會邀請自己最為信賴,又是劍道高手的好朋友擔當介錯。

一刀斬斷首級,非高手莫辦,介錯人就是要減少切腹人經受肉體上的折磨。 然而根據日本的標準,能夠一刀砍下頭顱,算不上絕頂高手。真正高手中的高手,紫電一閃後,斷頭與前頸仍為一層皮所牽掛,不致身頭落地。

 

由於切腹已超越了單純意義的自殺,演變成一種帶有複雜意圖的人類行為,所以大隈三好《切腹的歷史》一書,就列舉出多種切腹的理由:

「無念腹」— 在憤恨、遺憾、懊悔等意念俱使下,走上切腹的不歸路。

「蔭腹」— 臣下在自宅切腹,並將傷口包紮妥當,再登城求見主公進行死諫。

「詰腹」— 切腹人本無尋死之意,但受到周圍壓力,被逼上絕路。

 

近代最有名的切腹事件,是名作家 三島由紀夫於1970年11月25日以「獻寶刀給司令鑑賞」為名,賺入了位於東京市谷的陸上自衛隊東部總監部(現防衛省本部),拜訪五十七歲總監 益田兼利。 思想激進的「楯之會」會長三島與另外四名會員,突然發難制伏了益田總監,呈上了要求自衛隊發動政變,逼使政府修憲將自衛隊正名為 “日本國軍”的訴求。

不過事件並沒有按照三島的預期發展,總監部內的士兵未有支持和呼應,計劃全盤失敗。 三島為負起責任,在總監室內切腹,當時益田總監曾大喊「別介錯」、「不要給致命的一擊!」而擔任介錯人,年僅二十五歲的 森田必勝,用寶刀「關孫六」連砍三下仍未能完成介錯。 痛楚難當的三島邊試圖咬舌,邊低吼著:「再砍!再砍!使力!」學習過居合道的另一「楯之會」會員 古賀浩靖,立即接手一刀將三島的首級斬下。 接下來,森田半蹲在滿地血漬的三島屍體旁,檢起三島剛用過的短刀切腹,古賀同樣一揮完成介錯。

 

隨著武士階層不再存在,切腹自殺這種血腥,甚至可以稱為扭曲人性的變態行為,亦漸漸埋藏於歷史書的字裏行間,毋復貽害蒼生。

 

 

參考書籍:

《武士與武士道初探》作者:吳春宜

《武士道》作者:新渡戶稻造 譯者:宗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