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40716疾馳的草原征服者

讀書札記140716

疾馳的草原征服者

掌門執筆

 

《疾馳的草原征服者:遼、西夏、金、元》(2005) 杉山正明

“中國的歷史”系列第八冊,作者2003年司馬遼太郎獎得主,正牌京都學派,專長蒙古古代史,是該領域的世界權威。其成名作《忽必烈的挑戰》(獲“三多利學藝獎”,請參閱《讀書札記130101忽必烈的挑戰》。)、《游牧民眼中的世界史》(又名《大漠》)和論文集《蒙古》都出了中譯本。

 

當代日本漢史學界頗擅長於北方游牧民族的歷史研究, 近代英才輩出,論著甚豐,杉山教授便是其中的表表者。

研究游牧民歷史有一項難處,就是原始史料的簡陋和立場偏差.***游牧民本無文字,與漢族接觸折衝之前的歷史止於口耳相傳;加以既無治史的慣習傳承,而政權崩潰後整個族群會很快地消失無踪, 那便造成史料的極度缺失.但更添混亂的則是流傳下來的相關史料幾乎全由漢族學者編撰,他們抱持著深刻的種族偏見和 “王朝正統論”史觀,對游牧民政權謗多譽少,於其建樹故意輕忽.立場偏差對後世認識那段歷史造成的扭曲和障礙更甚於史料缺失!

 

〈征服王朝理論〉

日本學界歸結 北魏遼金元清諸非漢族統治王朝的政制特徵,得出一種稱為 “征服王朝”的理論。該理論指出成功的游牧民族政權之所以成就功業,是因為能夠結合人口少數的本民族優越的族系軍事組織,和人口多數的被統治漢族的農業文明典章制度,創建出平衡型的 “二元結構”政治形態.*****

這種政治制式大成於遼太祖 耶律阿保機(公元916年建立契丹國)的南北兩院制複合國家.***從開創政制的角度審視, 遼太祖和元世祖忽必烈是諸征服王朝國君中最偉大的政治家!

 征服王朝” 不能簡單地歸結為 “漢化”, 純漢制是一種 “外儒內法”政制,只合治理中華農業地區;而二元體制兼收併蓄, 適用於草原和遼東, 藉此統治範圍可伸延至中亞和高麗朝鮮.

二元體制不單只不會將統治族群徹底漢化, 反而鞏固了的他們的民族特性和內部凝聚力, 使其長期保持著自我意識和自豪感,不致被超強勢的漢文化輻射銷融,*** 這從漢化最深的清王朝滿洲貴族身上可以看得出來.反之,征服王朝覆亡之後, 由於體制消失,整個族群會在相對短的時間內被吸納消化,而影蹤全無.***

 

〈二元帝國‧遼〉

本書正是從日式主流框架展開論述,以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為起點,先比較分析突厥系沙陀族軍閥建立的後唐朝和 (後世稱為)蒙古系契丹族建立的遼朝的歷史發展.

沙陀和契丹都以騎兵起家,但是作戰風格截然不同.契丹是輕騎兵,擅長機動戰,能夠在平野上迅速鋪展,縱橫交馳,箭密如雨,是步兵的剋星. 沙陀世代為職業僱傭軍,人數甚少卻極度驍勇,能以一當十, 其戰法結成密集方陣衝鋒,屬重騎兵風格.身穿黑戰袍的沙陀“鴉軍”擅長突襲,敗中取勝,令人聞風喪膽.

沙陀軍到了戰術天才李存勖手上更是出神入化,終於滅了夙敵後梁,建立後唐,加上緊隨其後的晉和漢,所謂「五代」三者屬沙陀.但是沙陀人在政治上卻近乎毫無建樹,打從李克用開始就無心治術,其政權之殘暴與軍事之勇悍同樣名著青史.沙陀人的天下是純靠軍事得來的,李存勖所言“十根指頭取天下”,所以輕視政治.

 

相反,備受漢族正統論史家輕忽的遼朝卻是歷史上甚少見到用心政治的異族王朝, 之所以如此,遼太祖和述律皇后的人生經歷可能是原因.遼朝是夫婦二人在漫長向上爬的政治鬥爭中建立的,其基本策略就是不斷吸納外圍力量,擴大部族聯盟,以壓服和平衡來自內部的矛盾.***遼太祖得天下主要靠政治謀略, 所以注重開創制度, 這和清朝皇太極的路數很近似。

首先,契丹施政相對地寬厚,遠沒有沙陀苛刻;其次,契丹開二百年國祚,疆域甚廣, 而沙陀不過據有華北三十年.兩者之優劣一見即知.

契丹的政制遺產傳到蒙古人手上而發揚光大.蒙古和契丹在族群和語源上很相近,蒙古伐金時臣屬於金的契丹貴族紛紛倒戈,為蒙古所吸納,這對他們建立霸業起著決定性作用.

 

〈世界帝國‧蒙古〉

蒙古是人類歷史上首個橫跨歐亞大陸的大帝國,滲透力貫穿中亞草原,盤據中華農業區,而伸延入於南太平洋。*** 蒙古帝國疆域之廣闊遠踰前人, 自不待言, 但據杉山的研究, 其最偉大之處並不止於征服和統治。 蒙古是首個重商主義的大帝國,性質類似於近現代的 西歐殖民帝國(如荷蘭和英國),而與之前的 農業治理型帝國(如漢唐波斯) 和 純盤剝型征服帝國(如希臘羅馬阿拉伯) 大為不同。

「重商主義」意指國家政策著重從商業層面吸納財源,和鼓動擴張發展。*** 商業必需跨域才有巨大效益, 故此在於古代,重商主義國家必為游牧或航海民族所建立。 農業民族如中華,遠出國境只為驅敵或者揚威,終因缺乏經濟效益而不能持久。

 

蒙古由成吉思汗純粹征服盤剝,轉型為忽必烈汗的重商主義帝國,變化非常急劇,史無前例。 與中華農業治理型帝國(標準是明清制式) 相比較,具有下列顯著特徵:

A強調貨幣經濟

元朝是史上首個正式大規模發行現代意義紙幣的政權。*** 所謂“蒙古和平” 催生出世上第一種 國際貨幣”——白銀,*** 數十年間東西方貿易總額倍數增長,通行貨幣是先決條件。

B財政主導的國家政策

蒙古重用穆斯林商人,他們的國際商業視野非中華儒士能望其項背。 大元汗國國家收入當中來自商業所得(包括稅收和國營部分) 的比重很大, 這使得整個政府的營運哲學與中華傳統背道而馳。明清士大夫甚至未能理解,更遑論借鏡了。

C著重交通基建

蒙古 “驛站制度” 和後期海洋航路的鋪設,使其政治和經濟觸覺遍及四周遠方。*** 此點可以 “青花瓷” 作為例証:青花結合景德鎮的瓷土和伊朗的鈷料,中國的燒胚秘技和中亞的描花手法,但其最令人難以明白的地方倒是複雜的訊息交滙如何可能。青花証明當時的資訊流通是何等高效。

D人材主義

蒙古任人不拘一格,混合各種族人材的執行官和智囊團是元朝的銓敍特色

作者認為傳言的 “蒙古、色目、漢、南人” 近乎種姓制度的說法查無實據,漢人之較少被重用是管治哲學落差做成的現象。

 

依杉山之見,蒙古的政治改革完全是自上而下,按設計施行的,具有濃厚的實驗意味。 他給予總工程師忽必烈汗極高的評價,認為大汗是史上眼界最開闊、功業最偉大和最能幹的革新派政治家。

蒙古的失敗則在於領先時代過早,*** 社會基層根本完全跟不上上層規劃的變化步調。 而其最大的不幸則是實驗體制建成之後,接下來的一個世紀歐亞大陸氣候變異,瘟疫流行,*** 體質脆弱的帝國沒法承受,瞬間崩塌,煙滅灰飛。

最令人嘆息扼腕者,則是歷史並未給予大元和忽必烈汗應有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