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140718
中歐扮文化奧捷之旅 (4)
朝日執筆
〈行程第一天〉(25/5/2014)之一:1.1/8
就在這時,方才下崗的「前德意志聯邦總統」,三十出頭的奧地利皇帝法蘭斯˙約瑟夫一世Franz Josef I挽狂瀾於既倒,放下面子作出讓步,盡量將損失減至最少。
1867年6月8日,他與匈牙利貴族達成和解,加冕為匈牙利國王,戴上聖斯蒂芬王冠。從此,「一統六合」的老牌霸主奧地利帝國,「降呢」為「二元制」的奧匈帝國。匈牙利不再是奧地利帝國的屬地,奧地利皇帝只能以兼任匈牙利國王的方式,繼續統治著政府和議會皆獨立運作的匈牙利。
在以普魯士為中心的德意志地區,因前衛藝術雜誌《青年Jugend》而得名的「青年風格Jugendstil」(又名「青春派」),成為新藝術運動在德國的代表。後來被尊稱為「威廉大帝」的威廉一世 Wilhelm I,對這一波藝術運動的態度相當正面,並將其視為新時代精神的標桿,是「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象徵,呼應著作為新秩序創造者— 德意志帝國的(不)和平崛起!「青年風格」在德意志成為顯學,影響所及,也包括以奧地利為首的其他德語地區。
好不容易才把局勢穩定下來的約瑟夫一世,理所當然地將保守主義定為基本國策。這位奧匈帝國開國之君,將由西面吹過來的「新藝術風潮」視為不穩定因素。他在國內提倡復古主義,主張重新復興巴洛克、哥德、浪漫主義等古典風格(後世稱之為「新巴洛克」、「新哥德」、「新浪漫主義」等),以讓人驚嘆的華麗和宏偉,重建人們對舊世界的信心。這種面對強大新思潮的反動表現,與當年舊教面對新教改革衝擊時的表現,可謂同出一轍。當年舊教教會的「反改革運動」創造出巴洛克藝術,以超乎人類能夠想像的華麗,為上帝建造一座又一座宏偉的殿宇。在莊嚴的穹頂下,絕對可以感受到上帝偉大的存在,這是在家中自己讀經靈修完全不可能獲得的神聖經驗。
約瑟夫一世甚至希望重新為自己和帝國建立權威,讓舊秩序獲得新的力量。舉例說,他的全部頭銜是「受上帝護佑的奧地利皇帝;匈牙利和波希米亞、達爾馬提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加利西亞和洛多梅里亞王國、伊利里亞、倫巴第和威尼斯的國王;耶路撒冷國王;奧地利公爵;托斯卡納和克拉科夫大公;洛林、薩爾斯堡,施蒂利亞,克恩滕、卡尼鄂拉和布克維納公爵;尼伯龍根大侯爵;摩拉維亞伯爵;上、下西里西亞、摩德納、帕爾馬、皮亞琴察、瓜斯塔拉、奧斯威辛和扎托爾、拉古薩公爵」,當時就成了帝國每一個小學生必須背誦的課程內容。
為了實現中興帝國的夢想,皇帝陛下在城市建設方面不遺餘力。早於1857年,他已經頒下了著名的「此即朕意Es ist Mein Wille / It is my will」詔書,將維也納的舊城牆全部拆去,護城河填平,修建成「環城大道Ringstraße」(又名「戒指大道」),並沿著大道先後興建了國家歌劇院Staatsoper、國會大廈Parlament、維也納大學Universität Wien的新校園、感恩教堂Votivkirche、藝術史博物館和自然史博物館等「新巴洛克」、「新哥德」、「新浪漫主義」、「新文藝復興」的建築,旨在宣揚帝國的榮耀與顯赫。
更重要的是,法國拿破崙三世在巴黎修建林蔭大道Boulevards的經驗,顯示擴闊道路對鎮壓革命份子有意想不到的奇效。這一點在1848年大革命之後,成了各國政府城市規劃時重要考慮。
華格納和克林姆Gustav Klimt所領導的「維也納分離派Wiener Secession」,正是在這個背景之下誕生的。「分離」之名,有兩層意義,一層是組織上的,表明與官方的「藝術協會」分道揚鑣,另起爐灶;另一層則是藝術意義上的,亦即明確宣示對約瑟夫一世「復古主義」的反動。從藝術風格而言,繪畫方面容後再談,就單以建築來看,分離派與德國的「青年風格」關係非常密切,華格納亦經常被認為是一名「青春派建築師」。
從藝術哲學而論,「青年風格」主張建築物的結構和型態必需合乎「理性」;所用的物料亦必需合乎「邏輯」,追求「誠實」的表現手法。這些正是我們今天對「德意志文化」的理解!這種崇尚理性的美學觀,開啟了「現代主義」的先聲,也為再往後影響世界的「包浩斯Bauhaus」風潮,奠立了基礎。
對於建築理念,「維也納分離派」後來走得比「青年風格」還要前,為了表示與古典建築教條徹底地決裂,路斯Adolf Loos甚至主張「裝飾是一種罪惡Ornament ist ein Verbrechen」!不過,從卡爾廣場城鐵站樓精緻的外觀看來,作為分離派立派領袖的華格納,顯然並不同意路斯的觀點。
華格納以當時維也納交通委員會顧問的身份,與其首席愛徒歐爾布里希Joseph Maria Olbrich一起設計出這個站樓,並於1899年正式啟用。(當時帝國政府與維也納市政府,正因首都建設的主導權鬧得不可開交,地鐵建設明顯是「市政問題」,皇帝陛下也不便插手。)
金黃色系的花紋,呼應著其重要戰友克林姆鍾愛的畫風;包裹著大理石樓身的金屬和玻璃,都是充滿「現代」味道的物料;入口處的護板雖然是巴洛克式,但有別於傳統以人手製造的紋式,這些看起來與手工製品並無兩樣的花飾護板,其實是在工廠裏成批生產的。這一切一切的內在意涵表明,一個屬於科學、理性的新時代,終於在這世紀之交降臨「現代」了!
今天這個站樓仍然能夠通往地下的地鐵站和月台,不過站樓本身已再沒有售票和檢票的功能了。現在這個華格納的得意之作,已被活化成咖啡店(維也納盡是咖啡店!)和一間小小的「華格納博物館」— 真的很小,除非閣下自命是華格納的鐵桿粉絲,否則還是省下那幾歐元,在咖啡店吃點喝點甚麼比較實惠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