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E隨筆140721
批判性思維(上)
執筆人:Kan
「批判性思維」是指審慎地運用推理去斷定一個“斷言”是否為真。
美國教育資助委員會的大學學習評估CLA羅列了很多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技能,其中主要有:
- 判斷資訊是否恰當
- 區分理性的斷言與情感的斷言
- 區別事實與觀點
- 識別證據的不足
- 洞察他人論證的陷阱和漏洞
- 獨立分析資料或資訊
- 識別論證的邏輯錯誤
- 發現資訊和其來源之間的聯繫
- 處理矛盾的、不充分的、模糊的資訊
構成批判性思維的基本要素是「斷言claims、論題issues和論證arguments」。識別、分析和評價這些構成要素是批判性思維的關鍵。
“斷言”或陳述statements用於口頭或書面交際中傳遞資訊、表達意見或信念﹐可以被分為真的或假的。
舉例:“上海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城市”是真的;“香港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城市”是假的。“其他星球上有智力生物”或真或假,目前我們還不能斷定。
批判性思維的關鍵就是檢查和評估斷言真假以及各斷言之間真假值的關係。
當我們對一個斷言進行審查的時候,即是探究斷言之真假,我們就提出了一個“論題”或“問題”question。在實際生活中,重要但往往困難的是準確識別到底什麼是有問題的斷言,即論題到底是什麼。***
一旦我們清楚了論題是什麼,下一步就是評價支援或反駁這個斷言的論證,並推斷論題的真假。論證可以很複雜,其基本概念是給一個斷言的真提供理由。
如問題“陳大文為何不上課”,陳大文對老師說“我祖母去世了,因為要參加葬禮,所以不能上課。”陳大文為他有理由不上課提供了自己的論證,至於論證得好不好則是另一個問題。
論證有兩個構成部分:「前提」和「結論」。前提為結論提供理由,好論證的標準有兩點:第一,支持結論的前提必須是真的;第二,前提和結論必須是相關的。很多貌似論證的“論證”實際上並不是論證。
錯誤論證:1989年,在獲得環保局EPA的批准後,美國工程兵開始向波多馬克河傾倒污泥,直至1993年環保局許可的最後期限截止後,傾倒行為仍在繼續,以致於2002年環保局重新許可之。環保局在2003年的備忘錄中試圖證明他們的決策是合理的:“傾倒污泥保護了魚類,因為人們不吃這些魚了,而魚可以遊到上游去產卵。”通過污染河流來保護境內的魚,同時又可以解決所有的污泥問題!某國會議員在評論上述備忘錄時說道:“這是我看到的最愚蠢的官僚和最違背邏輯的實例。”
論證分為兩種:「演繹論證」和「非演繹論證」。
在演繹論證中如果前提為真,則證明了其結論不可能為假。
例如,前提:A比B高,B比C高。結論:A比C高。
與演繹論證的前提證明結論不同,非演繹論證的前提並不證明結論,非演繹論證的前提只是支持結論。
如“一名婦女被謀殺了,已知死者曾多次遭到丈夫的威脅”。僅憑該事實不能證明死者是被丈夫謀殺的,但該事實略微提高了丈夫是兇手的可能性,對兇手就是死者丈夫的結論提供了一些支援力。
前提為非演繹論證提供的支援度可用強弱來描述:對於“丈夫是兇手”的結論,前提“丈夫多次威脅妻子”提供了程度較低的支援,前提“兇器上有丈夫的指紋”提供了程度相當高的支援,二者相比,後者是較強的論證。
林肯與道格拉斯在第五次關於奴隸的論辯中,道格拉斯提到“我把那個論證表述為三段論:(一)憲法不會破壞……憲法所明確規定的權利;(二)憲法明確規定了奴隸的財產權;(三)所以,憲法不會破壞奴隸的財產權。”
林肯接著說:“(那個論證中)有錯誤,不是推理有錯誤,而是推理的前提有錯誤。我相信憲法中並沒有明確規定奴隸的財產權。這不是一個好的論證,雖然它是有效的論證,但不是可靠的論證。”
從邏輯的角度看,可靠的論證是指排除了任何合理懷疑:(一)所有的前提都是真的;(二)不可能前提為真但結論為假。依此為標準,通常我們認可的“吸煙能引起肺癌”以及“在犯罪現場發現的DNA是被告的”等結論都沒有得到證明。
批判性思維要求人們從邏輯和真假兩方面評估論證。*** 從邏輯的角度:該論證是在證明(有效的演繹論證)還是在支持其結論(較強的非演繹論證)?從真假的角度:論證的前提確實為真嗎?
論證的困難往往是因為人們把「論證」與“解釋”或“說服”混淆。論證是為了支持或證明結論,而解釋是為了指明某事物的原因、它如何運作或它是如何製作的等等。
論證一條狗身上有跳蚤和解釋狗身上有跳蚤的原因是不同的思維,論證暴力犯罪的增加也不同於解釋犯罪率升高的原因。
有人把論證界定為說服某人接受某種觀點,從邏輯的觀點看,論證和說服是不同的思維。論證是證明或支持某結論,而說服某人是贏得他同意你的觀點。無疑試圖說服別人時往往要運用論證,但論證並不總是用於說服,說服往往也不一定借助於論證。***
事實上,在各種說服的手段中,論證往往是其中效果最不顯著的,因此廣告中很少涉及論證。人們往往並不接受好的論證而對漏洞百出的論證卻能心悅誠服。宣傳、奉承等都是卓有成效的說服手段。
批判性地思考斷言和論證需要識別和剔除外在因素。表達者和我們之間的關係這類外在因素往往影響著我們的思維,父母的想法比專家的意見更重要,儘管從邏輯上看來,這些因素無關緊要。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基於表達者的口音、衣著等無關因素來評價他的斷言,也容易不自覺地將對某人的積極評價轉化為對其言論的積極評價。
正因如此,廣告總是以人們尊敬或欣賞的人來代言產品,引導人們將對代言人的情感轉化為對產品的情感。就像消費者該關注產品的優點而不是代言人的優點一樣,人們應該剔除無關因素來謹慎地評價斷言。
廣告不僅利用包裝及表達者(喜歡或認為可信的人)來影響人們的判斷,還利用語言來裝飾其表達從而提高吸引力。新推出的護膚品的包裝華麗,上面標注著純天然原材料、新鮮、快速見效等文字,並配以美女明星的插圖。
此外,人們還常用繁複的修辭技巧裝飾言論。修辭並不加強邏輯的力量,但對人們有心理上的影響力,誤以為說服力越強的論證邏輯力量越強。煽動情緒的語言常常阻礙人們進行客觀、中立的評價。
例如,美國總統可能會通過激動人心的關於自由、民主及避免世界末日的“論證”來支持一場戰爭。約翰·甘迺迪的名言“不要問國家能給你做什麼,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什麼”,就是對“志願戰鬥”的漂亮修辭包裝。前共和黨議員和國會議長紐特·金裡奇曾建議黨人在提及民主黨及其提案時使用“極端的、邪惡的、背信棄義的”等詞彙,以煽動性的否定修辭點燃人們的激情,讓人在對觀念進行評價時難以關注觀念本身的優點。
這些裝飾性的語言和包裝是人們進行批判性思維時需要剔除的因素。
以上資料出自《 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
作者: Brooke Noel Moore & Richard Par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