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40818海與帝國

讀書札記140818
海與帝國
掌門執筆

《海與帝國:明清時代》(2005) 上田信
“講談社.中國的歷史”系列第九冊。
上田教授東京大學出身,曾經留學中國南京大學,田野調查專題是“江南城市無賴研究”。他專長江南地方社會史,中國環境和疾病史。
2000年他在“731部隊細菌戰國家賠償請求訴訟案”中作為原告方証人,向東京地方裁判所提交鑒定書《鼠疾與村莊》。一字記之曰:“正義”!

本書當得上是新意十足,單從書名看便很違反習見,明清向被認為是固執於農耕的內陸性格國家,除了短暫的“鄭和下西洋”和康熙平定台灣之外,兩朝全無海上的政策性活動, 其海洋聯繫面向在傳統史學上不被重視.
晚近“世界史/環球史”研究興起,史學視野拓闊,基調性質的貿易和經濟活動(包括最具決定性的白銀流動)對歷史的作用力才被看得清楚.*****

在這種學術前提下,作者野心勃勃地創制出“東歐亞”這一歷史地理學框架概念,用作本書的論述基盤.東歐亞範圍以中國為主幹,再按陸海交通的可接近性, 伸延涵蓋周邊四鄰.***由於貿易運輸以海路更為有效,東歐亞海域包攝了由北至南的日本海, 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共五個海洋,而遠接南洋.
作者認為明清的政治和經濟, 實質極受此五大海洋發生的事故所影響,遂為本書訂名《海與帝國》.

本文摘要介紹有關明朝對南洋的外交政策,與及貿易帶來的大量白銀對國家經濟基調起到的脫胎換骨作用, 和由此引起的結構性政經動蕩.
〈朝貢制度〉七下西洋的建樹
七下西洋傾盡國力,又怎會是為了追尋建文帝的踪跡?永樂帝好大喜功,背後的驅動力是建樹前人未有之功業,彰顯其“得天命”的治權正當性,以排除後世史書“亂臣賊子”的輿論陰影.*** 他起初的動機是政治性的,也是個人性的,(因此由宦官執行,不經外朝之手.)但他樹立的網絡對後來影響極大,與西歐人的商業殖民活動結合起來,成為整個東亞區域的背境結構.

朝貢制度源於儒家封建主義的「禮制」,是“天朝思想”在外交層面的具體化,漢唐早已優而為之.但真正達到可觀的政治效果,則是明朝在南洋建立的“大東亞獨榮圈”.***
朝貢制度的要點是:A中國皇帝的地位是擬父權的,其權力是先驗的,絕對的,和無條件的。****
所有朝貢國都直接向中國皇帝效忠,形成一點至尊,放射八方的格局。這種國際關係不是多邊的,甚至連雙邊也不是,只是一種單邊的主從關係。*** 中國皇帝作為最高仲裁人,其旨意穩固了國際秩序。體現在象徵性禮儀上面,貢使(即使由國王本人擔任) 一律要向皇帝行跪禮,而皇帝不向貢使行禮。

B 朝貢國依其與皇帝的親疏關係,形成封建主義等級秩序。***
皇帝賜予朝貢國國王的印章和冠服是有等級的。***對朝鮮李朝和日本室町政權最為厚待,規格等同子輩的親王,賜金印;對琉球的中山國和越南的安南國次之,規格等同孫輩的郡王,賜鍍金銀印,餘此類推。(請參考《說史130406中國朝貢制度》.)

朝貢體制最成功的案例是「滿剌加(現今的馬六甲)王國」的主動歸順.
〈滿剌加王國個案〉阿Q精神的極峰
深受泰國方面的阿瑜陀耶王朝(ie大城王朝 )所逼,開國君主拜里米蘇剌於永樂三年(1405年)遣使朝貢,被冊封為「滿剌加國王」.大城怯於明朝威勢,只好聽任其獨立.
此事由鄭和從背後策動,目的是為了在馬六甲這咽喉之地設立軍事要塞,作為未來下西洋艦隊的中途基地.鄭和如願地建設了大型海軍設施,以欄柵結寨,四門出入,設置塔樓和倉庫.艦隊可棲身該地,靜候季風起動,以訂進返行程.這種戰略佈署與百年之後的葡萄牙人和當今的美國人一脈相承.

如此這般, 兵不血刅, 遠方慕化, 强梁屈膝,天朝威宣四海…..
然則蠻夷之國是否當真心悅誠服呢?極其有趣的是, 據滿剌加流傳下來的古文獻《王統記》的記載,中國皇帝之所以厚贈禮物,是因為從國王那裡索得洗腳水,喝下後治好了頑疾,故而感恩圖報云云!!!離譜嗎?從這裡可以看到“天朝文化”的虛偽性,滿剌加被蒙“教化”,果然學到了點東西.

〈白銀中毒〉國家經濟的變換和危機
中華帝國自漢至宋皆以銅錢作為流通貨幣。***元朝開闢白銀這一國際貨幣,作為遠程貿易的結算工具,國內則使用銅錢和銀本位紙幣,白銀的貨幣性格開始形成。
明太祖開倒車,施行極度保守的稅收政策,地方繳交實物糧食和服勞役,與基層政府開支進行點對點抵銷,餘額上繳中央,意圖最大限度地精簡編制和把貨幣的作用降至最低。*** (註:我在這裡引用黄仁宇的說法,認為與本書的論說相一致。)這種傳統的儒家治國理想當然事與願違。

1526年日本開採石見銀山,1545年西班牙開採波托西銀礦,此兩事件對中國社會影響極其深遠巨大!中國承平日久,人口增生,經濟活絡,對貨幣需求殷切;而日本人和西班牙人則大量需求中國奢侈品,於是展開了歷時長達三百年的白銀流向中國,直到鴉片戰爭才行人止步。中國被稱為世界的「白銀墳墓」!
大量白銀傾注使得中國經濟體系貨幣化。*****民間商品經濟大幅擴張,大規模跨省貿易成為可能,產業化現象到處成型。白銀充沛既做成明中葉和清盛世經濟長期繁榮,也做成人口膨脹,生態破壞和社會動蕩。

明朝嘉靖起稅收全部指定以白銀繳付,勞役也折算為白銀代償。(註:清朝地方稅收銀七銅三,地方向中央上繳全用銀。)之所以用銀不用銅,是因為銅錢價賤而體重,跨省運輸成本高昂。***(註:如由雲貴押送北京,運費高達幣值的三成,根本上不可行。)
繳稅必用白銀做成一種作者稱之為「白銀中毒」的價格機能障礙症狀。*****白銀和糧食本應按照供求定律運作,自動進行調節,但農民在硬性上繳(手頭沒有積存的)定額白銀的規章下,為完稅時限所催逼,被迫不問價拋售糧食,有時甚至去到出售過冬存糧的悲慘地步!相對來說,富庶的江南地區和出口導向的城市由於能夠獲得海外白銀,保証了低價的糧食供應,等於變相剝削基層農民。

再者,銅錢作為地方流通貨幣,而白銀作為跨省及向中央的結算工具,兩者之間的官訂兌換率根本上完全無法保証。**** 每遇海外白銀流入衰竭,(例如晚明和鴉片戰爭前後。)銀價飈升,又等於變相大幅提高稅率,農民生計艱難,命如懸絲!

最後,白銀總供應量不能滿足流通需要,則有可能出現凱恩斯式需求萎縮,通貨收縮現象。這種現代意義的經濟蕭條在雍正年間首次出現於傳統中國!到了乾隆中晚期,白銀供應過剩又做成通貨膨脹和價格革命,由於中央政府缺乏宏觀調控手段,通貨激烈波動從不同方向做成民生危機和導致大型社會動亂。*** (有關學理可參閱《SENSE隨筆130409嬰兒照護合作社危機》。)

〈後記〉
本書的歷史時段由元末群雄起, 至清季鴉片戰爭,跨度極長.即是之故,作者只得捨棄大部分的史實敍事,專注於史識論述,因此並不易讀.就算這樣,仍為了聚焦於海洋和經濟面向,而不得不割愛餘者,此為不全之處.但對我來說,本書是讀完的九本中最為吸引的一本.***(尚未看隋唐.)
作者說寫作期間一度接近精神崩潰,足見其用力之深刻, 我輩有幸捧讀,心生銘感, 豈有言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