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E隨筆141016群體心理學(上)

SENSE隨筆141016

群體心理學(上)

執筆人:Kan

 

在民主社會中,群體更形重要,也更為危險。 群體有著簡單而極端的特徵:輕信、沖動、情緒化、非黑即白、偏執和專橫。 不難理解為什麽文革青年的行為在日後看來不可思議,而當時卻自以為理所當然。 另一方面,所謂 “法不責眾”,世上許多暴力事件都是以群體心理為基礎的。

 

〈群體的特徵〉

常識上“群體”指聚集在一起的個人。

心理學賦予“群體”更深刻的意涵:在特定的條件下,一群人會表現出一些新的特徵,而與組成群體的個人所具備的特徵截然不同。***** 就像生命體與單個細胞的特徵大不相同道理一樣。

心理群體的特點是: 無論成員是甚麽人,其身份、職業、性格或智力差異怎樣大,組成群體後獨立個性消失了,情感、思想和行為全都轉向同一方向,因而獲得一種「集體心理」。

人們在教育和智商上差異最大,但卻有著十分相似的本能和情感。*** 在情感領域上,如宗教、政治、道德、愛憎等等,即使最傑出的人也不比凡夫俗子高明多少。 在集體心理中,個人的才智和個性被削弱了,異質性被同質性所吞併,無意識的特質占據上風。 這解釋了為何群體不能完成需要高智能的工作,涉及普遍利益的決策都是由傑出人士組成的議會所擬訂的。

 

幾個主要因素對群體特徵起著決定性作用。

首先,僅從數量考慮,群體中人感覺到無與倫比的安全感,使他們敢於發泄本能欲望,那在獨自一人時是必須加以約束的。*** 群體是無名氏,不需要承擔責任, 約束個人行為的責任感於是徹底消失。

第二是傳染現象。 在群體中,感情和行動都具有強大的傳染力量,其程度足以使個人不顧一切地作出犧牲。 這是一種與人類天性相左的傾向,若不成為群體的一員,很少人具備這種能力。***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因素,群體中的個人容易接受暗示,那是相互傳染造成的結果。 通過不同的運動過程,個人被帶入一種完全失去人格意識的狀態,對暗示者惟命是從,做出與本性和習慣極為觝觸的行動。

長時間融入群體的人會發覺進入了一種類似催眠的特殊狀態。 被催眠者的大腦麻痺了,變成脊椎神經主導的無意識行為的奴隸。 有意識的人格消失,意志力和辨別力都不復存在,一切情感和思維都為催眠師所左右。

心理群體中的個人就像被催眠的人一樣,一些能力遭到破壞,另一些卻得到強化。 他會因為難以抵抗的沖動而採取行動。 群體沖動比催眠更難抵抗,因為前者對所有成員起到同樣的作用,相互影響使其力量大增。 具有強大個性足以抵制群體暗示的個人寥寥無幾,在群體中他們根本無法逆流而行。

有意識人格消失,無意識人格抬頭,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傳染而轉向共同方向,以及立刻把觀念轉化為行動的趨向,是群體成員的主要特點。

孤立的他也許是有教養的人,但在群體中卻變成了野蠻人,一個行為受本能支配的動物,殘忍而躁狂。 群體中人可能表現出原始人的熱情、無私和英雄主義,甘願被各種言語和形象所打動,而在孤立存在時,這些言語和形象根本不會對其產生任何影響。****

正是由於這些因素,人們看到陪審團做出平時不會贊成的判決,議會通過每個議員不可能同意的法律和措施。 法國大革命時期,國民公會的委員們分開來看都是舉止温和的開明公民, 但當結成群體時, 卻毫不猶豫地贊同最野蠻的提議,把無罪的人送上斷頭台。

 

群體在智能上總是低於孤立的個人,但從感情及激發行為的角度看,群體可以比個人表現得更好或更差,完全取決於環境及暗示的性質。

群體固然常常犯罪,但也時常是英雄主義的。 正是群體,而不是孤立的個人,會不顧一切地慷慨赴難,懷著贏取榮譽的熱情赴湯蹈火,為教義或觀念作出實踐,就像十字軍那樣,在幾乎全無糧草和裝備的情況下,向異教徒討還基督的聖墓。 這種英雄主義毫無疑問有著無意識的成分,然而正是這種英雄主義造就了歷史。***

 

 

以上資料出自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 Psychologie des Foules》

作者:Gustave Le B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