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41127政治起源(五) 現代化理論 與 政治衰敗

“只了解一個國家,即是不了解「國家」。” 福山
讀書札記141127
政治起源(五) 現代化理論 與 政治衰敗
掌門執筆

〈古典現代化理論〉
韋伯愛徒社會學宗師 帕森思Talcott Parsons在哈佛創建 “比較政治學系”, 雄圖偉略, 有意將經濟, 社會, 政治和人類學共冶一爐, 對全球性 “現代化現象”提出理論解釋. 該派的學風具有規範性價值觀念, 即認為 ‘(西式的)現代化是好的’, 如能爬梳出先進國的經驗, 以利於後來者的實踐, 則善莫大焉. 然而, 壯志豈易伸…..

早期的現代化理論家(包括帕森思及之前的大家, 如馬克思, 涂爾幹, 韋伯諸子.) 都相信a現代化是一個整體現象,***** 即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諸層面緊密結合, 同步變動. 有如中國武術所言 ‘一動則通體皆動’.
b其步伐是不可逆轉的,**** 即現代化進程一經啟動, 便會生出正反饋效應, 各層面相互滲透加强, 形成良性循環, 直奔終點.
對自由主義信徒來說, 那終點在政治則為民主制度; 在經濟則為資本主義市場; 在社會文化則為自由主義理念. (在美國佬, 當然就是美式社會和 ‘美國夢’了.) 然而, 世事豈會如人意(廣東話: 邊有咁理想)…..

現實無情, 戰後立國的諸多憲制上採行民主制度的亞非拉國家, 其現代化進展卻是腳步蹣跚, 進三退二. 該等國家絕大多數政治腐敗, 貪污盛行; 更甚者軍事獨裁,法制斲喪, 內戰頻仍,沉疴不起. 這就違背了上述的古典理論, 有需要重新作出解釋了.

〈亨廷頓現代化理論〉
帕森思在哈佛的後繼者是 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 卻是他摧毀了古典理論而重鑄新說.
亨氏名著《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1996)雖然炙手可熱, 卻非其學藝之菁華; 《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1968)才是最重頭著作. 亨氏在書中總結出他的理論框架: 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 其政治、經濟和社會三方面並非一個同步的整體, 而是各有內部邏輯而又互相關聯.*** 當經濟和社會的現代化步伐超越政治發展的時候, 新興的社會群體便會動員起來, 爭取自身的利益, 從而導致政治衰敗,***** 前功廢棄!

危險的例子:最落後的國家,如非洲諸國, 最先現代化的必然是軍事部門.*** 軍隊領袖們無論是出於私心抑或奮發公義, 都有起而奪權的傾向. 這就是軍事政變頻繁的原因, 而其直接後果當然就是制度荒廢了.
南美的慣例:出於承襲, 傳統的寡頭勢力壟斷了地方經濟資源, 在現代化過程中成為大財閥. 他們結成網絡,操縱政治,*** 遵照法制形式剝削草根階層, 做成極端的貧富懸殊和政治衰敗.

究其成因,現代世界的政治體制由於西方殖民而一體化, 實質上全盤西化.*** 一方面,列強在殖民地施行統治, 多採用本國的行政制度. 另一方面,落後國家要擺脫殖民, 也只有師法先進國制度一途. 二戰後殖民地紛紛獨立, 建成的所謂 ‘現代化國家’, 除少數伊斯蘭國外, 幾乎清一色採用西式憲政制度. 但是她們的經濟和社會面向完全沒法和新的政治制度相調適,*** (最戲劇化者莫過於前篇提及的巴布亞新畿內亞例子了.) 新瓶舊酒,又怎會成功呢?

亨廷頓因而認為「民主制度」對該等國家而言並非好事.*** 她們決定性地嵌進了全球化商品交易市場, 根據 ‘相對優勢理論’ 成為資源和勞力供應國, 沒有可能固守舊日的經濟形態. 她們也沒有時間在社會內部複製先進國數百年的政治實踐經驗, 以使國家適應民主制度. 如此, 強行民主乃是邯鄲學步, 畫虎類犬.

亨氏認為對該等國家而言政治秩序優先於民主, 進而主張「威權式過渡authoritarian transition」策略, 即先建立威權國家, 實現經濟現代化, 待得中產階層厚實活躍, 然後翻過頭來開放民主競爭.**** 很多國家, 如南韓、台灣和印尼都奉行這種策略, 其中以南韓成就最為突出. (編按:中國總工程師泉下有知, 想必引為知己.)

福山教授曰:“只了解一個國家,即是不了解「國家」。” 一語道出 “比較政治學”的精神與自負! 福山Francis Fukuyama是亨氏的高足, 欲竟先師未完之功業,著作本書, 在其下卷深入探討現代國家的
〈政治衰敗〉現象. 上卷最後一章則是其點題.
根據亨廷頓理論, Def. 「政治衰敗political decay」意指社會的制度化愈來愈弱.***
舉例: 西羅馬滅亡後的 “黑暗時代” ; 西晉‘永嘉之亂’後的 “五胡十六國” .
政治衰敗一般有兩種形式: A制度僵化; 和B制度倒退. 歷史上A形式出現較多較明顯; B形式較隱晦, 但時刻存在. ***

制度的建立最初是為了回應特殊環境的挑戰. 挑戰可以是自然環境的,如天災或氣候改變; 也可以是人文環境的, 如外族入侵或內部叛亂. (編按:這出自 湯因比的 “挑戰–回應學說”.)
制度一旦形成, 便傾向於保守延續, 那是人類擅長將價值觀注入社會實踐, 使之定型的緣故.****
舉例: 西周發明儒家思想以利施行封建主義.

Def. 每當環境發生重大變異, 即出現新挑戰的時候, 原有制度無法適應, 就是A制度僵化.***
舉例: 西羅馬和西晉不能應付蠻族入侵,於是制度崩潰. 在西歐更達到無法修復的地步.

每當挑戰壓力減緩的時候, 新建立的制度便會受到舊有價值觀的拖拽而鬆脫或變質, 那就是B制度倒退.**** 歷史上幾乎所有制度都持續受到親族主義復辟的威脅或蠶蝕, 皆因人類將利益 ‘傳諸子孫’ 的根性實在太過份了.
舉例: 秦漢建立的國家制度在魏晉受到門閥主義復辟影響而衰敗; 馬穆路克制度因為身份世襲化而毀壞.

在於現代, 則….. 且看福山下卷書.

以上sense出自《政治秩序的起源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From Prehuman Times to The French Revolution》(2011) 福山Francis Fukuy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