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141130大指揮家系列(四) Lorin Maazel

音樂141130
大指揮家系列(四) Lorin Maazel
蕭律師執筆

141130LorinMaazel (1930-2014)

二零一四年七月十三日,一顆亮耀的樂壇巨星殞落。 Lorin Maazel(中文譯名不一,索性不譯),這位二十世紀最後的一位指揮大師,以八十五高齡與世長辭。
還記得去年十一月二日的晚上,在香港文化中心,站在通往音樂廳的梯階上,Maazel拿著長長的指揮棒,在眾多免費觀眾圍堵下,靜靜地指揮著也坐在梯階上的十多名室樂團團員,演出華格納當年獻給妻子的《齊格菲牧歌》,重現首演時的光景。(關於此曲的趣事,請參讀另文。)之後轉入音樂廳內,全不看譜,超過一小時的演出中站立著指揮他親自改篇自華格納歌劇的《無言的指環The“Ring”Without Words》,當時情景,仍歷歷在目,曲音仍縈迴腦際。

我第一次觀看他的演出是在一九七三年,他帶領柏林電台交響樂團Berli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在香港大會堂演出,最深的印象是他指揮伴奏、他的太太(記不起名字)主奏的貝多芬第三號C小調鋼琴協奏曲,兩夫妻合拍得絲絲入扣。當時我坐在第五行,看他倆的眼神交換,清晰感受到水乳交融的演出,令人特別難忘的是第二樂章的慢板。

Lorin Maazel一向是我喜愛指揮偶像之一。我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收集他錄音的黑膠碟,特別是他早期指揮的柏林愛樂管弦樂團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和稍後的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的錄音。

我在寫這篇介紹Maazel的專文前,曾嘗試在網上查看多點有關他的生平資料,但令我很失望。特別是維基百科Wikipedia,它介紹Maazel早期在歐洲的活動簡單到不得了,對他和BPO和VPO的關係提也不提,連兩個名樂團的名字也沒有出現過。 只要翻一翻當年的舊報或音響雜誌,就文獻俱在,連我這small potato的「非專家」也保留有一些,為什麼撰寫《維基百科全書》的「專家」竟可以當沒有發生過?但其後八十年代,他在美國的樂壇活動卻寫得很詳細。這點解釋了甚麼?一方面是撰寫者粗疏,又可能是太年青,聞所未聞Maazel當時在歐洲最輝煌、最風光的日子。 如果他(或他們)能見到我現今手頭上拿著的幾十張Maazel在六、七十年代的經典錄音,又怎會忽略或放過這段歷史?第二個原因可能撰寫者是美國人,因Maazel是美籍,在大美國心態(一般美國人都有)下,故意誇大他在美國的貢獻,對他在歐洲的成就避而少談。 如果美國樂壇有能耐或有眼光,早就應留住他,怎能讓Maazel在歐陸先發光二十年!

幸好我手頭上有大批他的錄音頭版唱片和資料,這就是有關Maazel的歷史文獻。這篇章不大著重介紹Maazel的生平,而著重發燒友的興趣與媒體所未及者,特別是有關他在上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為一般媒體輕略的事宜,更重要的是有關他的錄音名盤。

使人覺得驚奇,在1957年,二十六歲的年青指揮家Lorin Maazel已在樂壇打滾了十七年!他九歲就開始指揮生涯。 更令人不解的是,在之前六年,他曾舉辨了一個自以為是的「告別音樂會」,因為美國哈佛大學嘗試以一筆獎學金,誘使他棄音樂而轉研數學。在這「告別音樂會」,他演出的曲目之一是蕭斯塔柯維奇Shostakovich的第五交響樂。 在排練時, 意大利著名歌劇指揮家Victor De Sabata前往觀看,認為Maazel作此決定是瘋狂的。可能Sabata獨具慧眼,當場的一番游說,使Maazel改變初衷,繼續留在樂壇發展。他於是前往意大利作為Fulbright學者,研究巴羅克時期音樂。(1946年,美國參議員J. William Fulbridge創立了Fulbright Program,以助學金形式資助美國學生、學者、專業人士、科學家、藝術家等在海外作學習、研究、發揮才能。外國公民亦可以同樣方式獲得資助前往美國。)

一九五七年,他和BPO作了世紀首次錄音,使他國際知名。當年的著名音響雜誌Gramophone(那時我常看的一份英文的音響雜誌,香港有售。)一期的首頁刊登了他的一張照片:黑眼黑髮、看來情緒多變、屬不折不扣型男的封面肖像,肖像下的caption還這樣寫:“一位絕對是國際級的樂壇人物,出生於巴黎,父母有荷蘭和匈牙利血統,受教育於美國,現居於羅馬。”

Maazel在一九三零年三月出生於法國Neuilly-sur-Seine,雙親是美國籍,五歲時即為小提琴神童。父親感覺到兒子喜歡指揮,便安排他跟隨名小提琴家兼指揮家Vladmir Bakaleinkoff學習。Maazel八歲時首演指揮舒伯特的《未完成》交響曲;1939年,九歲的他在美國世界博覽會指揮 紐約愛樂管弦樂團New York Philharmonic Orchestra。年十一歲,他獲大指揮家Arturo Toscanini的邀請,指揮後者任音樂總監的National Broadcasting Orchestra交響樂團(即NBC),演出莫扎特第四十號交響樂後,獲Toscanini大加贊賞。音樂家多見的是小提琴神童,卻少見指揮神童!他早年已有閱讀 貝遼土、李斯特、柴可夫斯基、李察史特勞和早期 史塔文斯基複雜總譜能力的盛譽。

自1953年,以二十三歲之年開始在歐洲作連串演出,差不多在所有大都會和音樂中心都見他的身影。 他演的曲目廣泛及不依傳統興味—- 巴羅克時期大師的作品;他的曲目包括馬勒、桑伯和史塔文斯基的作品。 1960年,他以最年青、也是第一位美籍指揮家獲邀在Bayreuth音樂節擔任指揮演出。同年十一月,他在倫敦首演 馬勒的第二交響樂。 在六十年代的前半,他的世界巡迴演出,包括到達俄羅斯及日本,並在美國紐約大都會歌劇中心演出三個月,使得聲名急劇冒升,被盛譽為維也納樂派、浪漫樂派和印象樂派權威的演繹者。他也曾以小提琴家兼指揮家身份,和Lamoureux Orchestra在瑞士演出,並在1963年為愛丁堡音樂節作開幕演出,指揮貝多芬的《莊嚴彌撒曲Missa Solemnis》。

1957年,身歷聲錄音技術已起步幾年。Maazel首次指揮BPO,替DGG灌錄了貝遼士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樂曲片段,獲熱烈贊賞—- 舞會場景一段所採用的速度使聽者驚訝! Jeremy Noble在Gramophone音響雜誌作如此描述:「整張唱片足證他是罕有的天才音樂家。」指揮術是表演的一部分—-在適當的曲目、適當的瞬間作適當的動作。要在一些太過熟識的作品──如貝多芬第五交響樂──「演嘢」是不智的,但Maazel卻能在嚴苛評論家眼下順利過關。他在布拉姆斯的《悲劇前奏曲Tragic Overture》所採用的速度,相信Toscanini(以速度快而馳名)也不敢想像,但由於Maazel有一雙敏銳的耳朵及高超技巧,加以他指揮的天份、個人抱負及年青人的無畏精神、及對演出樂曲傾盡出力的態度,使他能帶領這當時還年青的樂團依他的意願與步伐行進。

在他替DGG灌錄的樂曲中,林姆斯基Rimsky-Korsakov的《西班牙隨想曲(Capriccio Espagnole)》、莫索斯基Mussorgsky的《荒山之夜Night on Bare Mountain》及林史碧基Respighi的《羅馬之松The Pines of Rome》最獲好評。特別是《西班牙隨想曲》,這曲有太多要求高超獨奏的片段,處理得好並不容易。

將一個世界頂級的樂團BPO交給年僅二十七歲年青人的手上,雖說是一位早熟型的指揮奇才,卻有人認為有點冒險和不智。 但卡拉揚(當時BPO的首席指揮)回憶說:「我在1938年,年僅三十,就指揮這樂團及替其錄音。」有兩個原因造就了Maazel:首先就是卡拉揚和Victor De Sabata的深厚友誼──後者對Maazel大力推許;其次就是BPO在二戰後,處於後Furtwangler時代,正致力於重整工作,Maazel剛好適逢其會,在這過渡期中出現。

在1957至1965年的八年間,Maazel在歐洲聲譽顯赫,多次帶領BPO作公開演出,並為DGG替我們留下珍貴的錄音。

踏入六十年代,Mazzel的另一錄音高峰是伙伴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VPO,替總部駐在英國倫敦的DECCA唱片公司灌錄另一系經典的唱片。這是他一生中第二階段的主要錄音年代。 在此時期,主要灌錄了兩套堪稱不朽、至今為止半個世紀後,仍未有其他指揮家能超越的傳世之作:整套柴可夫斯基的交響樂兼音詩《曼德佛烈Manfred》及西貝流斯的全套交響樂。 當年年青的俄羅斯鋼琴家(後改任指揮)Vladimir Ashkenazy到西方演出時拒絕歸國,投奔自由,替DECCA灌錄多欵唱片,其中柴可夫司基的第一號降B小調鋼琴協奏曲就是由Maazel指揮 倫敦交響樂團伴奏的,其後成為傳世名盤。

在替DECCA唱片公司灌錄唱片期間,也間或替英國Columbia(EMI前身)和瑞士的Concert Hall唱片公司灌錄唱片,前者如著名的貝遼士《幻想交響曲》,後者如 柴可夫斯基的《睡美人》等。

1964-1975年,Maazel當上柏林電台交響樂團首席指揮。此後十年間,他帶領該團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也途經本港,並替荷蘭的PHILIPS及瑞士的CONCERT HALL唱片公司灌錄唱片。這可說是他一生中音樂藝術生涯的第三階段。

1972年,Maazel繼承Geoge Szell成為美國克里夫蘭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 Maazel極富感情的演繹手法,與Szell的冷峭與高度嚴謹大異其趣。 美國的國民,雖然晚一點,終於使得這位指揮奇才回歸祖國懷抱,幕後者不知作了多少努力才能達致。或者,Maazel覺得年事漸高,便有「不如歸去」、「鳥倦知還」的情懷?在美國發展是Maazel音樂藝術生涯的最後階段,音樂活動頻繁,但錄音己進入了數碼時代,黑膠碟已全被CD取代了。在這階段,已不乏各方面有關他的詳盡資料,於此不贅。

我的推薦:
Beethoven : Leonore Overtures 1, 2, 3 and Fidelio (Isreal Philharmonic) Decca SXL6025
Beethoven : Symphony No.5 + Consecration of the House Overture(BPO)DGG 138008
Beethoven : Symphony No.6 + 12 Country Dances(BPO) DGG 138642
Brahms : Symphony No.3 + Brahms Tragic Overture (BPO) DGG 138022
Bruckner : Symphony No.3 (RSO Berlin) Concert Hall SMS2567
Franck : Symphony in D(BPO) DGG 138693
Mendelssohn : Italian Symphony and Reformation Symphony (BPO) DGG 138684
Mozart : Symphony Nos.40 and 41 (RSO Berlin) Philips 802756
Mussorgsky/Ravel :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Philharmonia) Columbia SAX2484
Respighi Pine of Rome; Mussorgsky Night on Bare Mountain, Rimsky-Korsakov Capriccio Espagnole(BPO)138033
R. Strauss : Don Juan, Tod und Verklarung(VPO) SXL6134
Schubert : Symphony Nos.2 and 3 (BPO) DGG 138790
Schubert : Symphony Nos.4 and 8 (BPO) DGG 138128
Sibelius : Symphony No.2 (VPO) Decca SXL6125
Sibelius : Symphony Nos.5 and 7 (VPO) SXL6236
Tchaikovsky : Hamlet, Romeo & Juliet Fantasy Overtures (VPO) Decca SXL6206
Tchaikovsky : Piano Concerto No.1 (Ashkenazy/LSO) SXL6058
Tchaikovsky : Sleeping Beauty (RSO Berlin) Concert Hall SMS2570
Tchaikovsky : Symphony No.4 (VPO) Decca SXL6257
Tchaikovsky : Symphony No.5 (VPO) Decca SXL6058
Tchaikovsky : Symphony No.6 (VPO) Decca SXL6164

按:本文原稿原刊登於《發燒音響》七月號,現經修訂後──主要是大量删除有關唱片照片──於此重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