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買若耶溪水劍 明朝歸去事猿公
讀書札記141202
人種源始 (一) 從猿到人
掌門執筆
《人種源始Masters of the Planet:The Search for Our Human Origins》 (2012) Ian Tattersall
「體質人類學」的科普書籍相當少見,原因是….. 這學科太沉悶了,欠缺閱讀市場.
本書是一本「古人類簡史」, 跨時度由7M年前的「初始人科動物」, 到1.2萬年前冰河時期結束, 農業萌芽為止. 作者Tattersall是當今美國人類化石研究和體質人類學的權威學者, 又是演化生物學大家,曾與古爾德共同提出「間斷平衡理論」.
看這類讀物的煩惱, 就是年代過於久遠,証據湮沒,缺失環節太多; 甚至某些大事件(如出非洲)的定年也眾說紛紜,一變再變. 常望等到一本由名家執筆,內容完整的面世, 讀之‘一勞十逸’就太好了. 這本書庶幾近之矣.
近年學科發達, 化石考掘增多,定年手段也愈見銳利, 缺失環節於是愈見收窄.*** 本書臚列諸多最新學術成果,廓清一幅人類遠古史畫面, 從枯燥的專業資訊中帶出了興味. 本文摘錄其中具新意的說法,以遂札記之本意.
〈從猿到人〉
1每當學界意圖定義人類的始源「初始人科動物」(註:即一種現代人類ie智人,和現代猿類的遠古共祖所生成的科種, 而相信與後來的智人系統有關者. 但要注意不必然為智人的直系祖先.)的時候, 就會面臨一個奇怪而又棘手的哲學問題:根據甚麼體質特徵去界定“初始人”呢? 愈近源頭,人與猿的分野愈是糢糊, 現代人類的體質特徵(如直立體架,牙齒樣式,巨大腦容量等)愈是隱而不彰.*** 但是脫離現代特徵,卻就根本不知道怎樣去定義「人」了.
在眾多現代特徵當中,選取何者為初始人的“顯要特徵”又是一個難題. 因為化石稀疏,早期研究連各項特徵出現的時間落差也不清楚.*** (舉例:達爾文曾經猜測直立的演化,是為了空出兩手來製作並携帶工具. 事實上人類直立了幾百萬年才懂得製作工具.) 而愈久遠的化石,其現代特徵必然愈是依稀難以辨識.
1891年荷蘭醫師 杜布瓦發現“爪哇人”,因其大腿骨構造取學名「直立猿人」.( 註: 現今歸類為「直立人」.) 未幾,關注標準轉移往腦容量方面, 英國解剖學家 基斯將750cm3定為 “人猿腦分界綫”. (註:現代人介乎1,000至2,000cm3,但腦大的人不見得較聰明.) 隨著化石增多,分界綫被迫一再調低,最終被廢棄.*** 後來,學界又將準繩訂於‘行為’方面, 如製作工具,但不旋踵察覺人類相當晚近才懂得各種‘人類行為’. 於是又回到解剖特徵上面, 這次是牙齒,因為生態和食物源改變了,但又….. 數番轉折,當今標準重新回到“直立”, 認為人之所以為人,是 ‘腰板直,有骨氣’!
2隨著地質學發達, 化石紀錄快速增多,對遠古環境的了解也較為明晰. 新証據顛覆了傳統習見,資料顯示所有初始人化石的發現地點, 當時都是林木茂密的棲息地,至少也是混合地貌, 而不是一直以來相信的乾草原.**** 最早的人科動物不是因為森林消失,才被迫落地面演化成直立; 而是先在森林內因某種契機習得直立, 才有能力到平地生活.
現時最早的「初始人科動物」化石是定年7M年前的查德「沙赫人」(2001年發掘). 沙赫人居住在水源豐沛的環境,附近還有座森林. (編按:作者並未提及“水猿理論”.) 化石重建結果認定他是一種雙足動物, 除此之外,所有其他的人類現代特徵均含糊不清.***
然而,沙赫人並非智人的直系祖先. 現時追溯出的智人最遠嫡祖是4M年前的肯亞 圖爾卡納湖「湖畔猿人」(1995), 他演化成2至4M年前的「阿法南猿」,其後成為約1.8M年前的「匠人」(1975), 很晚近成為「海德堡人」. 海德堡人再分支便是「尼安德塔人」和「智人」了.***
所有關於‘直立’的論証都是從骨架上推斷出來的, 但屬於南猿一脈的3.6M年前坦尚尼亞的「雷托利足印」(1976)則是‘行為化石’直接証據.*** 最佳的腳印在火山灰燼上面筆直行走了25公尺, 幸得整塊地面成為了化石, 足印顯示步姿相當接近現代人,而偏離倭黑猩猩. 與猿類比較, 南猿的其他體質特徵相當近似,益發令人相信‘直立’是最原始人科的顯要特徵.****
還有一點很是有趣, 足跡所在地的遠古環境非常荒蕪,不適合人猿定居, 從而推論他們正在長途遷徙之中.***
〈匠身獨運〉
3匠人多出自化石寶庫 圖爾卡納湖, 其 ‘代言人’ 是1.6M年前的「圖爾卡納少年」(1984), 一具幾近完整的青少年骸骨.*** 根據牙齒研究, 相信死時八歲, 但已經完成了大部分發育過程, 其早熟狀況接近猿類. 他的腦部只有中等大小(880cm3), 但體型比例和四肢構造與現代人相當一致, 此點則遠異猿類. 圖少年身高腿長, 適宜健步遠足, 根據 ‘直立’ 判準, 簡直是當「人」不讓.***
阿法南猿與匠人接踵降世, 兩者的體態卻落差巨大, 匠人已非 ‘猿人’. 令人驚異的是, 迄今並未發現任何中間或過渡類型化石, 即是說匠人橫空出世, 在 ‘極短’ 時間內演化出來.**** 根據演化論, 環境必曾施加嚴苛的篩選壓力在這新物種身上. 非洲在6M呈4.5M年前經歷了一場大規模氣候變遷, 森林解體, 草原入侵林地, 許多生活在空曠地形的新哺乳類登場, 匠人也就應運而生了.
新環境施加的天擇壓力主要有兩個面向, 其一是 “吃甚麽?”; 其二是 “怎樣才不會被吃掉?” 而以後者更為 ‘要命’.
4那時草原上的掠食者主要是大型貓科動物, 品種和數量都遠比智人時代多. 匠人的身體構造已定格, 適應策略只能是文化上的, 主要有二端: a群居, 集體活動; 和b投擲武器. 這兩種做法又反饋到體質上面.
集體活動演化出溝通甚或語言能力, 投擲必須具備極高水準的手眼協調能力, 兩者都對大腦要求極高.**** 大腦是最 “昂貴” 的身體裝置, 首先是投資成本, 建造大腦需要稀有的omega3脂肪酸; 其次是能源成本, 現代人佔體重2%的大腦消耗20-25%的熱能. 腦容量擴大又事必與食物策略息息相關.***
投擲身眼合一,隔空傷敵, 乃是絕頂武功. 欲練奇功….. 總之代價很大, 但練成之後就可以 ‘縱橫草原’, 欺凌弱小的草食哺乳類動物. 匠人發展出「長程捕獵策略」, 擊傷或驚嚇弱者, 迫使它們在烈日下奔跑, 因而中暑.*** 此中的要害是別人中暑之前, 自己萬勿先行中暑! 匠人的演化策略是脫掉體毛以利散熱, 此即「裸猿理論」.***
奇功還有妙用, 「搜刮型捕獵」***是也: 察覺大貓捕獲獵物, 即以飛彈驅趕之, 奪其收穫.
5 ‘揾食艱難’ 是另一面向, 食物源必須擴大. 匠人雜食, 其咀嚼和消化系統因應大局而全面調整. 已知「用火」對於營養攝取利益極大, 但是 ‘馴化火’ 的年代無法確定. 現時有把握的用火証據最早者在1.8M年前, 而 “受控火堆” 更在其後1M年.*** 匠人會否烹飪? 作者傾向樂觀.
匠人食肉, 但肉從何來? 最安全容易是捕魚和撿拾貝類, 那當然要到溪河湖海之間闖蕩了. 其次是撿食腐屍, 但大貓們也很飢餓….. 匠人聰明, 以石斷骨, 吸食骨髓.
食物源擴大則覓食範圍隨之擴闊, 匠人的活動範圍也要相應拓闊, 根據「群居和集體活動原則」, 可推論匠人的社會組織必較猿類緊密, 而心理上的「親社會」能力定必相應發展出來. 實驗顯示, 除了母猿對其子女外, 猿類對別人的利益漠不關心; 而人類則有濃厚的利他傾向.***
下篇將講到人科動物 “兩次出非洲”, 敬請垂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