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E隨筆141230
選舉工程 與 選舉改革 (下)
朝日執筆:選舉簡介系列(七)選舉系統工程Electoral Engineering與選舉改革
除了上面提到的各種議題外,選舉制度設計往往還會有其他的考慮。例如究竟這個「新(重)生的政體」將來希望出現怎樣的政治生態?是以魅力政客個人為中心,抑或以政黨政治為主運作?這就是總統制和議會制、SMS和PR之間的選擇。若要行政黨政治,究竟是兩黨制還是多黨制?若是「多黨制」,究竟又應該有多少政黨才合適?兩黨?多黨?這些都可以透過選舉制度設計作出相應的調整。
以下幾點是「選舉系統工程」學者的共識:
首先,「選舉」作為一種「政治工具」,本身絕對不是「政治中立」的。 不同的政治參與者,會盤算不同的利益,自然也會傾向支持不同的制度。 即使在限定的制度內,各利益集團也會試圖盡量調整系統中的各項變數parameters,以求將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故此,一個在政治上可行,並為各方都接受的方案,不必然是一個「好方案」(或必然不是一個「好方案」);相反,一個「好方案」卻未必會被各方所接受,甚至在當前的政治現況下根本就行不通。
幾乎所有研究者都同意,「公平」及「具代表性」,通常都不是制度設計者最關注的東西。相反,上面提到的「有效管治」,還有得到各方大佬接受才最重要。*** 拿阿富汗不久前的經驗來說,一眾歐美選舉專家經過一番研究,最後為「後塔利班」的阿富汗政府設計了一個(公認漏洞百出的)「多議席單票制SNTV」制度。 無他,當地派系林立,大佬太多,要取得認可,唯有令各地方派系都相信他們可以繼續保持勢力。
除此以外,還有一些相當現實的考慮。 例如選舉方式是否足夠「簡單」?須知對於這些 “新興民主國家”的國民而言,選舉是新生事物,若制度過度複雜,從公民參與的角度而言,顯然是不利的。錢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有些選舉制度雖然「比較公平」,也更有利於反映選民的「真實意願」(例如「多輪決選制」),但成本卻非常高昂,那些百廢待興的新生國家,顯然負擔不起。 還有一點非常有趣,就是東歐不少國家在變成「一黨專政」之前,其實本身都有「民主傳統」。 現在她們「重新民主」,「淪陷前」一直行之有效的傳統方法,就自然成了最具合法性的選舉辦法了。其他各種考慮基本上都很難起到什麼大作用了。
上面說的基本上是「選舉系統工程」在一些新生民主國家「建國」時的應用。不過,即使是「老牌民主國家」,有時也會因為各種理由需要對其行之已久的選舉辦法進行改革。一般在以下幾種情況之下,會出現要求改革選舉制度的壓力。
第一種情況就是選舉的結果過分「極端」。***
舉例說「過度具代表性」,議會長期大分裂,很難建立有效政府,德國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設計出現在的制度;又或是過度「欠缺代表性」,例如英國的制度,就長期被質疑兩大黨過分「屈機」,以致讓「第三黨」得不到與其支持度相應的代表權。
選舉制度改革的呼聲一直也沒有停過。除此以外,也有一些制度如SNTV,會讓選舉結果過於「個人化」,容易滋生派系和各種「權錢交易」。 這正是日本和台灣相繼進行選舉改革其中一個相當主要的原因。
另一種常見的情況,則是選舉制度的改革是伴隨著政治,以至整個社會大形勢的改變而來的。***
上面提到東歐變天,其實也可以歸於這一類。 當改朝換代之際,各大勢力在未有任何實際選舉經驗前,都仿如蒙上了「無知的面紗」(至少是「蒙蒙地」),因此都傾向設計一個「相對公平」的安全方案。 政權易手也是一個契機,國民黨在台灣執政多年,一直堅持SNTV「沒有問題」。要不是2000年失守總統府,讓他們「忽然發現」原來控制行政資源在SNTV制度下「真係好屈機」,國民黨大概也不會同意進行議會選舉改革吧!又
又例如19世紀末,開始出現了「普選」概念,「選舉權」逐漸脫離「財產」、「性別」等限制。當此選舉權大幅擴張之際,一些資產階級保守政黨,自然會擔心若繼續採取「行之以久」的「勝者全拿」方式,選出來的議員都會是那些「14,000元收入以下的人」。因此,就會認同「選舉制度」應該進行改革,以變得更「公平」,更符合「均衡參與」,更能代表各界利益。
不過,推行任何改革必然會有阻力。 除了既得利益者的反對外,前此的舊制度應用的時間越長,其「合法性」就會越強,也就越難說服國民接受新的制度—-那怕舊制的問題是多麼明顯,新制的好處是多麼清晰。
英國在2012年(「第三黨」──自由民主黨)經歷千辛萬苦終於啟動了公投,讓人民決定是否放棄「大黨玩晒」的SMS制度。結果英國人民選擇繼續用這個「行之百年」的「簡單」方法。英國人民的「民主素養」按理也不低了,連在這個「老牌民主大國」內,「公平」和「代表性」也要讓路給「習慣」和「簡單」,可以想像其他國家要推行選舉改革,困難會有多大了。
上面提到的是籌劃和推動改革的各種考量,然而,「古語」有云:「天氣不似預期」,世界畢竟是複雜多變的。當制度在社會上具體執行時,總會出現很多之前難以預測的變數。即使經過幾多苦心的計算,籌謀出一個這樣那樣的選舉制度,最後結果往往也會出人意表。匈牙利的「選舉改革」就是這樣一個非常具戲劇性的經典故事。
故事發生在1989年。話說當年已是冷戰末期,東方陣營沒落之勢漸露端倪。赤熊帝國對屬國羈糜之力日減,本來就在帝國外圍的「匈牙利人民共和國」決定重新返回「民主」的道路。
其時執政的「社會主義工人黨HSWP(共產黨)」在1989年3月宣佈恢復赤化前的「憲政」,重新舉行「民主選舉」。 HSWP自根深蒂固,黨員百萬,又掌握行政優勢;相反對手「異見圓桌會EKA」黨員和資源稀缺,底子薄,即使傾盡全力也難與執政黨抗衡。何況EKA還是多黨聯盟,本來就難以團結一致。 故此,HSWP決定「先下手為強」,在還擁有「絕對優勢」的時候開放選舉,「冇得輸」!
在有關重啟「民主」的選舉制度安排上,HSWP強勢提出兩大要求:1. 實行「強勢總統制」;2. 議會主要由SMS選舉產生。其用心昭然若揭:兩者均是「勝者全拿」,HSWP作為單一絕對大黨,將可繼續掌握大部分權力。(若稍加留意,就會發現幾乎所有「前共產國家」現在實行的民主模式,基本上都具有上述兩點特徵,這當然不是偶然的了!)
HSWP以「大石責死蟹」之勢,開出條件:實行「總統制」,議會則行「一院制」。議會350席採用混合制,其中300席為SMS議席,另外50席為PR議席,採用「PR削減法」(即這50席還有機會「被蠶食」)!顯然是開天殺價,極度兇狠!
至於反對聯盟的EKA,其實也分為三部分。其一是屬於「溫和民主派」(類似香港的「民主黨」/「公民黨」吧!)的「匈牙利民主論壇HDF」,他們的支持度和知名度是各反對黨派中最大的。他們希望議會可以實行「德國模式」—- SMS和PR的比例為一半一半的「混合聯立制MMP」;其次是一些所謂「傳統黨派」,他們歷史悠久,早於匈牙利赤化前已經存在,立場偏向保守。(政治光譜大概相當於「自由黨」和「鄉事派」)他們不少都是從前被打成「地富反壞右」的小地主或小資產階級(及其後裔)。這些「沒落貴族」打著「恢復美好往昔」的旗號,但支持者不多。這些黨派主張實行「完全PR制」;此外還有一路走激進線的SzDSz和FIDESZ(就像「社民連」和「人民力量」),他們固然也有提案,但似乎不太清楚到底主張些什麼。
三路人馬自相撕殺了一輪,終於在7月「協商」出代表EKA「整體意志」的最後方案:三分之一SMS,三分之二「名單制PR」。正如香港常見的情況一樣,SzDSz和FIDESZ怒斥EKA內其他黨派都是「投降主義」、「出賣民主」,憤而翻枱離場,另起爐灶……
HSWP自恃勢力強大,當然堅持「勝者全拿」原則,又豈會輕易向EKA的「廣泛代表性」方案妥協。豈料就在雙方於談判桌上僵持不下之際,事情發生戲劇性變化。其時有5名HSWP的議員,覺今是而昨非,宣佈退黨,並以辭職明志。補選在8月份舉行,結果HSWP竟然全軍盡墨,五戰皆北。HSWP的高層不禁倒抽一口涼氣—-原來SMS都「有得輸」!為了安全起見,決定「買個保險」,容許議會中有較多的PR議席。況且,HSWP在全國範圍還是滿有信心的,只要取得總統寶座,還是一樣大權在握。
最後HSWP和EKA在9月達成協議,議會將有386席,其中176席由SMS產生,152席按行政區域以「分區名單PR」產生(即類似香港立法會地區直選的選舉方式),58席以「全國名單PR」產生。 「零丁」的數字,是討價還價的結果;多層選舉,確保各黨內大佬可以「無限復活」。總統大選定於年底,而議會選舉則定於翌年(1990)4月。
本來一切都按劇本進行,不過正如「嘟姐」所言, 「意外」就是意料之外嘛!之前退出EKA的SzDSz和FIDESZ,竟然想到「釜底抽薪」。他們祭出塵封已久,其實早已沒有法律效力的「老憲法」—- 匈牙利在赤化前的憲法訂明,「匈牙利共和國」是一個「議會制國家」!兩黨藉此製造輿論,並成功收集到足夠公民聯署,啟動「公投程序」,他們要國民在「總統制」和「議會制」中作出抉擇。
兩黨行事迅速,「公投」已安排好在10月舉行。 HSWP措手不及,一時亂了手腳。黨內有兩派意見,一派認為應該全力動員支持者擁護「總統制」,讓對家無話可說,而且還可以為接下來的選舉造勢,收先聲奪人之效;另一派則認為SzDSz和FIDESZ只是跳樑小醜,根本不必與之計較,只要讓HSWP的支持者杯葛,這個「公投」根本不可能超過50%的有效門檻。 HSWP經過多年「一黨獨大」的銷磨,決策混亂,一直到了「公投」迫在眉睫,還是未能作出明確的決定。 結果,這個「公投」就在混亂之間,以50.6%僅過有效門檻,有效票中52%支持得以復行「議會制」!就在1989年10月23日,匈牙利重新將國號定為「匈牙利共和國」!這天正是匈牙利民主運動「十月事件」爆發的33周年!
「強勢總統」的大位,本來已是HSWP的囊中物,也是他們繼續掌權的重要防線,如今竟不明不白的丟失了。唯今之計,只好盡力拼明年的議會大選。畢竟,議會中近半數都是SMS,區域PR也對大黨稍為有利。HSWP作為「絕對大黨」,只要不出意外,還是可以保住政權的。
人算不如天算,就在1989年11月,橫亙在東西柏林之間幾十年的圍牆倒下了!這還不算,最重要的是經過了整整半年,蘇聯也沒有像1956的匈牙利和1968年的捷克一樣,派兵到東德「重整秩序」。新時代已經來臨了!請給我一個繼續投票支持共產主義,支持HSWP的理由好嗎?
1990年4月的選舉結果,與最初各黨派的預想完全是兩碼子的事。由於制度偏向大黨,HDF(民主黨/公民黨)得以憑24%的得票率,取得42%的議席,撿了個大便宜,成為議會最大黨。HSWP為人作嫁,自己卻全線敗北,只能勉強保住不足30%的議席。
在1990年大選後,經過這許多年的發展,到了今天,匈牙利的政治格局已基本穩定下來。以下是幾個較為顯著的特徵:1. 「一人三票」明顯較為複雜,而且選舉層級多;2. 在「反映民意」方面明顯較差,大黨得到太多的「超額代表權」,而小黨則只能「苟且偷生」;3. 政壇呈現出穩定的左右兩大陣營對峙局面,兩大陣營分別以(由HSWP「轉世投胎」的)「匈牙利社會黨MSZP」和(「調整路線」後的)青年民主主義者聯盟FIDESZ(即是上面提過的「人民力量」)為首,在歷年大選中互有勝負,輪流執政。4. 很明顯以上的各點特徵,都並非「建制」之初,各路人馬討價還價之時意想中的結果!
「選舉」,本來就是充滿變數的!已經預知結果的「選舉」,還是「選舉」嗎?
至今介紹過的各種選舉制度簡表
中文名稱 | 英文名稱 | 英文縮寫 | 其他別稱 |
單議席單票制 | The Single-Member System | SMS | 單議席複數(多數)制 |
一次複數決 | Plurality Method | ||
兩(多)輪決選 | Two (Multi-) Round Off | ||
比例代表制 | 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 System | PR | |
比例代表制-最大餘額法 | 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 – Largest Remainder | PR – LR | |
比例代表制-最高均數法 | 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 – Greatest Average | PR – GA | |
混合制 | Mixed/Hybrid System | MS | 雙選制 |
混合名額多數制 | Mixed-Member Majoritarian | MMM | 並立制 |
混合名額比例制 | Mixed- Member Proportional | MMP | 聯立制 |
偏好排序法 | Preferential Voting System | PVS | |
排序複選制 | Instant-Runoff Voting | IRV | 單一議席排序法 |
可讓渡單票制 | Single-Transferable Voting | STV | |
不可讓渡單票制 | Single Non-Transferable Vote | SNTV | 多議席單票制 |
不可讓渡多票制 | Multiple Non-Transferable Vote | MNTV | 多議席多票制/全票制 |
數額Quota概念
名稱 | 黑爾數額 Hare Quota (HQ) |
釋義 | 有效選票總數 ÷ 議席數 |
舉例 | 某選區要選4個議席,總有效票數為100,000票,該區的HQ即為:100,000 ÷ 4=25,000,或100% ÷ 4 = 25%的選票。 |
名稱 | 特立數額 Droop Quota (DQ) |
釋義 | 有效選票總數 ÷ (議席數 + 1) +1票 |
舉例 | 某選區要選4個議席,總有效票數為100,000票,該區的DQ就是:100,00票 ÷ (4 + 1) + 1 = 20,001票,或100% ÷ ( 4 +1 ) + 1票 = 20% + 1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