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唯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蘇東坡
SENSE隨筆141231
反對完美
執筆人:Kan
為人父母者無不期望子女出人頭地,在競爭激烈的香港,港爸港媽們更是竭盡所能,務求孩子不會“輸在起跑綫上”。日前看港台鏗鏘集節目《功課奴隸》,進一步體會到現今孩童接受教育的方式是如何強力高壓,甚至歇斯底里。該節目展現一位小學生的生活日程:早上6:45起床,7:45am到學校上課,2:45pm放學,課餘除了要完成校方功課,更要應付家長安排的補習班,運氣好的話可以9點多睡覺,功課多要遲至11點才能上床,周末當然少不了各種外語和興趣班….. 據說該學生的時間表相比同學還不算太忙。節目中另一位小五生某晚在沉重壓力下終於爆發,衝入廁所意圖自殺,事件震動了家長及校方。心理輔導員問他功課的瘋狂程度是100倍還是1,000倍,該童答云“一億倍”。
頃讀大哲學家桑德爾Michael Sandel《反對完美》一書,主要針對基因科技的道德困境,但其核心論旨對上述教育困境確有值得借鑒之處。
基因工程的突破同時為人類帶來希望和困境。希望是遺傳學知識能治療和預防先天疾病;其衍生的問題是,相關技術使人類能夠操控自然,帶來道德危機。
美國有一對夫婦是後天聾人,他們認為耳聾不是缺陷,而是一種文化身份,與其他任何身份同等美好,值得自豪。因此他們想要一個同樣是耳聾的小孩,為了確保小孩是聾人,他們找到數代天生的聾人進行人工授精,因而得到了聾小孩。
在這個科學進步比道德理解發展得更快速的年代,雖然許多人對某些基因工程感到強烈不安,但要明確地表達出不安的起源卻並不容易。作者列舉了幾項已經引發爭議的問題:體育競賽中運動員強化肌肉的做法、有關記憶力和身高問題,與及耳熟能詳的性別選擇等,來探討社會面臨的道德困難。
由於基因科技的推進,備受人們喜愛的體育和藝術表演當中,頌揚天賦和努力的部分已一步步被侵蝕了。運動賽事中最能激勵人心的,莫過於運動員經過長年苦練而最終脫穎而出。但是當今運動比賽商業利益巨大,再加上“成王敗寇,贏者全拿”的心態,令許多運動員為了取勝而不擇手段,例如使用禁藥、用輸血或注射原本用於洗腎病人的紅血球生成素來提升耐力等行逕。有些演奏家為了在臺上能消除緊張,也使用乙型受體阻斷劑之類的藥物來鎮定神經。反對的人主張靠藥物鎮定的表演是一種欺騙行為;贊成的人則認為,藥物只是單純地消除與主要表演較無關的麻煩,表演者因此更能展現出真正的音樂才能。
無論如何,遺傳工程確實已讓彰顯長期努力核心本質的比重降低,繼之而起的則是演藝成分的提高。***
近年有媒體報道了內地學生為了準備高考,全班集體打點滴以增強體力的怪異現象。生物醫藥的新科技給出了另一項選擇,就是強化專注力的興奮劑,如利他能及阿迪羅等。這類藥物在過去十多年來產量和需求都增長了幾十倍,彰顯出唯利是圖的製藥產業與求好心切的父母師長共同製作的扭曲現象。
對於父母利用基因科技來精心打造孩子,作者提出了一個貫穿全書的核心觀念:生命本身就是個恩賜!因為天賦的不可預知性,人們並不期待父母為子女的一切全負責,這就是神學家威廉•梅所謂的“對不速之客的寬大”。
雖說父母有栽培孩子的天職,但這樣的愛有兩個面向: “接受的愛”和“轉化的愛”。接受的愛是肯定孩子的本質,即是接受子女先天的自然組成;而轉化的愛則追求孩子的福利,也就是極力促進子女後天發展的機會。*** 扭曲情況表明野心過度的父母很容易在轉化的愛上得意忘形—- 敦促和要求孩子各式各樣的成就,極力追求完美。強力介入孩子生活各個層面的父母,因為急於掌控和統治而焦慮過度,看不到人生的意義是恩賜。
蘇格拉底有個著名論斷:無人明知故犯no one errs knowingly。可是實際經驗往往與之相反,我們必須解釋一個反蘇格拉底問題:人們為何明知故犯?
一種觀點是否有理是一回事,是否有效實踐則是另一回事。對於人類整體的合理選擇未必等同於每個人的合理選擇,於是產生了現代社會一個無法擺脫的基本困境:個人的理性選擇無法形成集體的理性選擇。****
醫藥技術進步能夠減少生老病死的痛苦,可以說減少痛苦就是技術進步的顯然意義。作者並不否認基因技術的合理應用所帶來的好處,而是反對濫用。*** 休謨原理指出,無論人類有了多少知識,未來依然永不可測,科學無法確保不產生自食其果的壞結局,因此作者不斷強調人有必要尊重自然之道、尊重自然的禮物和偶然創造。但這觀點不足以說服人們放棄追求完美的夢想。
德沃金就暗示說,沒有什麽理由不能替上帝去改進自然而使之更加完美,既然人類有能力追求完美,又有可能實現平等,那有何不可?正因為未來不可知,我們既無法證明科學冒險必將成功,也無法證明它必將失敗,於是自然主義觀點不足以駁倒人定勝天的完美主義。***
作者另一個更為有力的觀點是:經驗,特殊的個人經歷,無法預製的生命經驗,在不確定性中成長的經驗,才是生活意義的基礎。**** 基因工程以及各種技術在預製和規劃人生的時候剝奪了經驗,同時也就剝奪了生命歷程無法還原的意義。如果完美不是一個偶然生成的故事,而是一種預訂的產品,那麽完美又有什麽意義呢?因此,沒有什麽理由可以剝奪每個人的經驗。
值得深思的是,技術進步能減少痛苦,卻未必能夠增加幸福。只要社會結構或社會制度沒有根本改變,即使技術進步取得巨大成功,社會不公和矛盾也仍將繼續存在,社會的一切問題將照原樣存在於技術更發達的社會當中。這是政治和倫理的問題,只能通過改進社會和政治制度去解決,使其更適合不完美人類的天賦和局限性。
在一個不平等的社會裏,技術進步的受益者主要是強勢群體,因為弱勢群體無法支付技術費用。所以技術進步的一個可能附帶後果是擴大了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的差距,因而間接地加深了政治問題。
網絡共產主義者Aaron Swartz在其“遊擊隊自由取用宣言Guerrilla Open Access Manifesto”裏指出,資本主義制度在網絡上以收費的手段控制各種知識資源,把科學和學術這些本來應該共享的非商業資源變成商業謀利的資本,從而把相對貧困的國家和人民拒諸知識門外,控制信息就是拒絕讓人民分享權力。***** 當然基因技術的享用也存在類似問題。
想象一個公正而平等的社會,法律允許每個運動員都吃藥,每個人的紀錄都提高了,但是等比例的變化並沒有導致賽果的變化。以此類推,基因科技的情況必也類似。基因工程普遍地惠及所有人,但人們的社會地位和競爭情況並沒有變化。假如人人對此狀況能夠感到滿意,那麽人類有福了﹐可惜大家不可能就此止步,這個邏輯就注定了人類必定試圖把技術發展到全知全能的地步,以實現徹底的平等。
但是,徹底平等有兩種可能性,人們對兩者都不會滿意。
徹底平等的一種可能性是:基因技術讓人不僅變得更聰明、更健康、更漂亮,而且最後讓每個人變得同樣聰明、同樣健康、同樣漂亮,千人一面,一切差異都將消失。一切都完美了,應該是最好的故事結局,但可以預見的是:人類將失去文化。因為失去了外在客觀標準,萬物齊一就不再有文化。
徹底平等的另一種可能性是:人們對上述統一的完美概念不感興趣,人人都寧願自己是獨特唯一的存在,而基因神藥使得人能夠自由創作自身,按照各自偏好把自己創作成為獨一無二的存在,人人的存在和價值都不可通約incommensurable,人人的偏好都具有同等價值。這樣徹底多元化的徹底平等結局是否好過前者呢?較合理的推論是,取消一切比較標準的結局同樣也是文化的終結,兩者殊途同歸。徹底多元化同樣導致標準的喪失,它不否認任何事物的價值,而是通過承認一切事物的平等價值而達到取消任何價值:既然任何事物的價值都可以自證、平等而不可通約,一切價值在得到普遍承認的同時也就被普遍否定了。*****
以上資料出自《反對完美》作者:Michael J. San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