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50119
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上) 槍炮、獵頭與 農耕
掌門執筆
《福爾摩沙如何變成台灣府?How Taiwan Became Chinese?》(2007) 歐陽泰Tonio Andrade
本書的前身是作者在耶魯的畢業論文「Commerce,Culture,and Conflict:Taiwan under European Rule,1624-62」(2000),該文獲2002年美國歷史學會古騰堡論文獎.本書可說是歐陽泰教授一鳴驚人之作, 研究的是台灣荷治時期(1624-62,共約四十年)社會史, 提出「共構殖民co-colonization」這一獨家見解,描述早期歐洲殖民者在亞洲活動的行為模式.
史學家John Wills Jr近年提出「歐洲人支配下互動性萌生現象the interactive emergence of European dominance」學說, 認為早期亞洲各地的歐洲殖民者都非常依賴當地各種族群團體—-尤其是商業社群, 來建立殖民地.**** 歐洲勢力憑藉“船堅炮利”和國際視野, 在區域已有的貿易結構上面,營造出一種“被包容的衝突”形勢,構築出「共構殖民」的歷史格局.
本書可視為上述新潮史識的開創性與及突出個案研究.***
本文試著介紹荷治台灣「共構殖民」的形成過程及其結構分析.
〈背境〉
「福爾摩沙Ilha Formosa」葡萄牙語, 意為“美麗島”. 1582年來自澳門(1557年開埠)的葡萄牙船在西岸觸礁,水手登島停留了四十五天, 後來返回澳門,流傳了這個名字. 這是有案可稽的首批登島歐洲人.
「臺灣」,原住民語“大員”的音轉,意為“臺江內海”, 地在今之臺南市,海灣已然消失. 1623年總部設在巴達維亞(今之雅加達,1619年被荷蘭人佔有.)的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VOC」所屬艦隊進攻澳門不遂,轉於澎湖築堡,又為大明水師所逐, 輾轉來到大員灣落脚. 尋且宣佈“佔領”,建立殖民地,所築城堡名為「熱蘭遮城Zeelandia」.
臺灣西南部是一塊沖積平原,土地肥沃, 遍地野生動物,尤其多鹿. 當地居住著以燒墾-狩獵方式維生,行「獵頭風俗」的西拉雅族原住民.*** (編按:請參閱《SENSE隨筆150108台灣原住民的獵頭文化》.) 人類學家John Stepherd將西族人的獵頭行為放置在「性別分工」的文化脈絡中進行解讀. 在原住民的世界觀中,世間萬物若不落入男性的範疇,當必落入女性的範疇. 男人絕不從事耕作,因為耕作是女人的事務;反之亦然. 由女性操持的原始耕作方式並沒有灌溉系統,也沒有耕犂,並不種植大陸型穀物,如稻米. 原住民文化上抗拒稻米耕作,此點非常重要.****
歷史學家估計當時全島原住民人口約共10萬人, 以稱作「社」的村落單位為最高政治實體,原則上沒有酋邦之類的更大型組織. 其時村社林立,關係緊張,戰爭頻繁. 村落戰爭與獵頭風俗互為表裡,成為社會的基本結構, 制約了人口增長,達致生態平衡.
殖民地的歐洲人口最初只有士兵320人, 後來也從未超出一千幾百人的範圍. 莫說根本不會有人從荷蘭移居此地, 甚至巴達維亞也沒有人願意前來,因為實在是太遙遠和太危險了. 大家都知道,這地方的人會獵頭. 所以來的多是VOC的官員和士兵,與及少數傳教士和商人.
荷蘭人能夠在此立足,先決條件自然是火槍犀利, 更重要的是VOC的高度組織能力和幹練的官員. 而真正決定性的卻是原住民社會「村落戰爭」的大格局, 各村社都想和這伙武器利害的“超強社”結盟, 而不是聯合起來對抗他.*** 尤其在最初的一次聯社夜襲,被殺死過百人而慘敗之後!
至於漢人,那時約有1,500人在西南平原盤桓, 大多是貿易商,散居於相熟的村社,主要採購鹿皮和鹿製品. 另外,大員灣有兩條漢人小村子, 荷蘭人一口咬定是海盜村. 漢人出乎意料地人少,也沒甚麽組織.
上述是荷蘭人到來時三個族群的基本狀況.
熱蘭遮殖民地辛苦經營, 用了幾年時間才大致降伏了原住民,立定腳跟. 首先考慮的自然是開闢財源,以維生計, 這也是巴達維亞總部的“自給自足”指定方針. 事實上起初幾年殖民地無利可圖, 一切都要仰賴總部供給,包括糧食. 把台灣社會和歷史翻天覆地般轉換了的是荷蘭人實行的
〈漢人移墾區〉計劃.
VOC官員發現西南平原土地肥沃,極之適宜種植甘蔗和稻米等高價值作物. 他們最先想由印尼招募移民前來開墾, 結果很簡單,沒人願意到這蠻荒之地定居. 接著想到的是引進作物由原住民耕作,但也意料之外地無法實行.
當代人類學知道採獵社會的人民非迫不得已根本不會施行農耕, 因為耕田的營生實在是太辛苦和不健康了!對西拉雅族人來說更不只此, 按照他們的價值觀念,男人只適宜狩獵,最好獵的是人頭, 耕作是絕對丟面的事務,就像我們社會的男人去當“家庭主婦”一樣!(男人最重要的是面子,而非性命.) 那麽由女人耕田如何? “縱有健婦把鋤犂”是錯的, 女性的體力扶不起耕犁,也開闢不了灌溉系統.
最後,相熟的漢人海盜獻計:從福建招募漢人勞工前來開闢種植園. 時維明末, 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勞工要幾多有幾多. 1632年首個大規模漢人勞工甘蔗園投產(僱用了300人.), 兩年後稻米園也營運成功,一切順利. 天下亂自然糧價飛升,低工資而高售價,種植園暴利驚人, 漢人承包商和殖民地政府均盤滿缽滿. 從VOC遺留下來的檔案得知,從種植園抽取的各項稅收成為往後殖民地政府的最大宗收入.***
種植園的成功引發連鎖式社會效應, 最先是福建移民大量湧進,到了荷治末期漢人人口高達20,000之多. 其次,漢人和原住民的社會衝突大幅升温,成為治理的燙山芋. 其三,大型漢人社區和後來擴大的經濟活動範圍 如獵鹿, 強力改變了生態環境, 導致原住民生存空間收窄.**** 原漢積怨,自此時起.
結論:荷蘭人創造了一個為營利而存在的漢人移民邊地開墾區, 藉由制度上的支持, 最終使得漢人移民把臺灣轉化為農業殖民地, 去到永久性改變生態環境的地步.
梅花鹿近乎滅絕,原住民也就…..
下篇將撮要所謂「同構殖民」的荷漢原三族政經結構及其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