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E隨筆150216社會主義淺談(中)

SENSE隨筆150216
「社會主義」淺談(中)
執筆人:蟬

〈19世紀的社會主義〉
早期的社會主義由「烏托邦主義者」如Cabet和Owen等人形塑,但內容只聚焦在合作和平等的特點上面,作為一個政治體系而言顯得極為空泛。*** 直到馬克思出現後社會主義的內涵才進一步豐富起來,甚至豐富到要分裂的地步。
19世紀中葉,即使馬克思主義已經被提出和流行,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界線依然相當模糊,兩者的分歧要到19世紀後期,在「無政府主義」者的激烈批評後才逐漸浮現。

法國政治哲學家 普魯東Pierre-Joseph Proudhon (1809-1865)是第一個自稱「無政府主義者Anarchist」的人,他在1840發表What is property》一文,提出在當時極為流行的一句口號: “What is property? Property is theft.”(甚麼是財產? 財產是盜竊)。
他提出工人是社會組織的基礎,而政治是達致「自由」的科學。 無論用任何形式組成的政府去管理其他人,皆與自由的理念相違背。 人只應為自己和家庭工作並生產所需之物,不應為任何其他人工作,這樣,毫無作用的僱主便不能存在。只有透過放棄信用與交易credit and exchange,工人才能重獲尊嚴。***

普魯東在後期開始接受某種意義的「最低限度政府」,並認為一些特定設計的邦聯制是可行的。*** 他的政治倡議在1860年左右被大部份工人階級所認同,並成為當時一股舉足輕重的政治力量。 歐洲的社會主義者將其理論納入信條,視為社會主義的必然部份。

然而對19世紀社會主義發展最具影響力的人物,莫過於 馬克思格斯。雖然馬克思的著作《資本論》1867年才出版,但他早在1848已經寫下了著名的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共產黨宣言》,為「共產主義者同盟Communist League」定下綱領。 而在1864年成立的「第一國際International Working Men’s Association」,更是當時歐洲社會主義最大型的組織。

第一國際雖然是一個社會主義的組織,但它的成員從來自各種不同的思想背景。當中包括來自英國Robert Owen的信眾、法國普魯東的支持者及歐洲各地不同的激進社會主義者。而在眾多成員當中,俄羅斯的無政府主義者 巴枯寧Mikhail Bakunin對於及後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分離最具影響力。

〈貌合神離的“國際”〉
俄羅斯貴族出身的巴枯寧,早在1840年便認識普魯東和馬克思,但作為一個行動派,巴枯寧相信暴力是革命的一種合法手段,*** 並積極參與了1848年在歐洲的連串革命, 因而在國際間獲得名聲。曾被俄國流放至西伯利亞的巴枯寧是第一國際其中一名創會會員,並在組織內部建立子組織,宣揚以行動為先的革命思想。

被稱為俄羅斯無政府主義之父的巴枯寧一直否認自己是一名共產主義者,並大肆批評馬克思的理論。他在1868年曾公開表示自己討厭共產主義,因為它提倡將權力集中在共產黨,並且主張以國家形式去組織社會,他相信將財產和權力集於國家手上只會令人民被剝削和勞役。***

馬克思和巴枯寧的分歧在1871年「Paris Commune巴黎公社事件」後完全表露無遺。 巴枯寧深信激進的革命手段是改造社會的唯一路徑; 而馬克思則認為應透過完善化 “第一國際”,建立以工人階級組成的政黨尋求執政才是適切的手段。「馬克思主義」從此成為當時歐洲最具影響力的政治思想,而「無政府主義」則繼續在西班牙、意大利和瑞士等地活躍。

共產黨communist party”一詞在當時仍未出現。從1880年至一次大戰期間,以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為信條的政黨最常使用的名稱為“social democratic party社會民主黨”。在「第二國際」中最大的政黨為Karl Kautsky的「德國社會民主黨German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GSDP」。 當時以馬克斯主義為核心教條的政黨,如GSDP,成為第二國際的主流指導思想,令非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者被邊緣化。***

另一個令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分歧激化的,是以往認為工人階級應毫無二致地對抗資本主義,對抗資本主義的鬥爭是超越國家的「階級鬥爭」,一旦革命出現,工人階級應毫不猶豫地反對自己的國家。*** 然而現實卻剛好相反,第二國際尋求透過正當的政治競爭獲得權力去改造國家,這實情與馬克思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的思想偏離。***

共產主義與社會主義正式撇清關係始於列寧的冒起,此處將於下文詳述。

參考:
《Socialism: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2005) Michael New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