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50331夢游者(二)帝國落日

落日照大旗 馬鳴風蕭蕭

讀書札記150331

夢游者(二)帝國落日

掌門執筆

 

哈布斯堡和 羅曼諾夫 兩個皇朝雖為敵國,卻有諸多共通之處。 他們都是鷹派當塗,自信滿滿;但是,都不懂得怎樣才能在戰爭中取勝。

奧匈和俄國都是統治著多元民族的複雜型老舊帝國,在當時歐陸 “民族獨立”呼聲高吭的張力下, 內部漸趨離析,危機重重。**** 無論在體質和心態上面,他們都已日暮途窮,行將就木。 倘使不發動大戰,還可捱上個二三十年,搞了大戰,便即時壽終正寢了。(事實上沙俄皇朝捱不到戰爭完結就已垮台!)

那麽他們為何還要發動戰爭?原因很簡單,他們倒過來以為戰爭可以凝聚人心,復興國運!

 

戰爭的元凶是奧地利, 他對塞國開出羞辱性條款就是想以戰爭解決爭執. 然而他一直想要的只是「巴爾幹戰爭」,而不是「歐戰」, 更沒想過會發生「世界大戰」.  這從他的動員令揀取「B計劃」而非「R計劃」可以看得出來. (註: 「B計劃」指涉巴爾幹, 只針對塞國作戰,是局部動員令; 而「R計劃」則指涉俄羅斯, 同時針對兩國作戰,是全國總動員令.)

 

奧國為何如此天真?〈哈布斯堡的幻覺

比較奧俄兩國,奧國的經濟狀況和工業化程度好得多,手頭也就較為寬裕。但他在國際大格局上處境卻顯得日漸侷促.  1866年「普奧戰爭」敗於未來德國之手是沈重的一擊,喪失了 “中原盟主” 的地位,昔日‘老大哥’ 翻過來淪為‘小老弟’, 乃是數十年來奧國菁英揮之不去的夢魘,尤其是軍方. 至於國內政情方面, 又是困難重重, 他擁有11個官方民族,516席位全歐最大的議會, 內有30餘個政黨!

 

在奧國軍方眼中,軍備優良,經費充足,對手尋釁在先,又是個看來輕易可以擊倒的弱國,勝利大可重振昔日聲威….. 一切太完美了,但先決條件是俄國不要參戰。 於是奧國軍方一廂情願地低估俄國的決心,想像在德國威脅之下俄國不敢落場. 奧國參謀總長 康拉德Conrad von Hotzendorf更是鷹中之鷹,鼓吹不遺餘力,後世多將戰爭起動歸咎於他。(其實 “區區一檜又何能?逢其欲”而矣。)

 

深入分析,奧匈既稱「二元帝國」,在憲法上是“一個王室,兩個國家”。所以,匈牙利就是帝國內部最大的“次族群”,最大的分離主義隱憂! 加上匈國首相 蒂薩精明幹達,德高望重,處處維護本國利益,甚為奧國高層所忌憚。 這次趁著佔據替死難皇儲討回公道的“道德高地”, 正好脅裹以從,遂其壓制匈國之私心。*** 就這點來說,奥國菁英是成功了。

 

奧國內部一向最大的反戰派就是皇儲!他死了之後,鬼魂理所當然地變身為主戰派。 他的拜把兄弟和連襟,外交大臣 貝希托爾德也改投了主戰陣營,於是整個朝廷沒有了反戰的聲音。 皇帝約瑟夫雖以明君見稱,惟已高齡八十三歲…..

結論: 奧國軍方的過失是高估自己的實力 (實際上奧軍竟然在塞境內被哀兵擊敗, 顏面盡失.),低估俄國的決心; 文臣的過失是臨局亂方寸,私心和感情用事。

 

大戰的真正元凶是俄國, 因為他清楚知道軍事介入巴爾幹即有可能催生「全面歐戰」,但仍然這樣做. 其實俄國想要的只是和奧匈開戰, 他深知德國利害, 但仍妄想只要法英從後方箝制,則德國不敢亂動.***

但是俄國7月30日輕率的「總動員令」推動局勢急轉直下, 在當時全歐鐵路網已鋪設完成,軍隊和物資可以急速調動的情況下, 德國只得即時總動員(8月1日) 以為應對,基本上別無選擇.*** 俄國選擇總動員而非局部動員,與及出手如此急驟, 大出各國意料之外. 此舉嚴厲挑動德國人的神經,造成漩渦效應, 五天之後,世界大戰.

 

俄國為何如此急躁?〈羅曼諾夫的妄動

俄國的基本條件與奧國剛好相反,他內部腐朽,經濟蹇困,革命沸騰; 但在國際博弈格局上卻顯得非常強大. 不單只強大,有鑑於近年高速工業化, 更呈現出國勢冒升的假象. 其實俄國工業化的資本全來自巨額外債, 做法則是將農奴搬到工廠中去, 所以社會內部矛盾鬱結,旦夕爆發.***

 

俄國能夠動員的軍隊總數高達220萬人,相比之下德國加上奧匈只有180萬. 他和法國有堅固的「法俄同盟」, 法國總統 龐加萊Poincare剛訪問過聖彼得堡,重申了對俄國的信任和支持. 他的鐵路網(在法國資本資本挹注下)剛鋪設好, 克服了過往軍隊調度的難題,正好趕上牛刀小試.

 

但這些都只是戰爭的條件,而非其理由. 俄國政治上層渴望戰爭是出於近年新興的「泛斯拉夫主義」.**** (主旨是以俄國為核心, 團結所有斯拉夫民族,共同對抗….. 全世界.) 這種政治思想有內外兩面因由: 對內是整合人心. 近年除了治下同屬斯拉夫系的波蘭和烏克蘭族不斷抗爭外, 連本土傳統上對王室極為忠誠的貴族階層也要求 ‘君主立憲’ 了. 種族主義可以用來激揚不同斯拉夫族群的向心力,緩和國內的政治矛盾.*** 對外則是申張霸權,尤其是爭取巴爾幹的話事權. 十年前「日俄戰爭」大敗,遠東擴張已然無望; 近年又與英國和解,中東偃兵, 只剩下巴爾幹半島是霸權最大的宣洩口.***

 

俄皇 尼古拉二世其實極之害怕德國, 但他也是個狂熱的民族主義者,內心動盪,舉棋不定. 再者,日俄敗戰之後,原先力主遠東擴強政策的沙皇權力銷減, 國是由“議政大臣會議” 把持. 而當時的內閣大臣卻幾乎全是主戰派, 俄皇(而不是德皇) 才是被聳恿挑起戰爭的實力者.

結論: 俄國和奧匈的錯失相同, 軍政大臣高估自己的實力,低估德國的自信, 輕率地把國族命運付諸一擲!

 

德國和奧俄的實情卻大不相同, 德國如日中天,本來不應亡國; 而德皇 威廉二世也確實到最後一刻仍極力尋求避免戰爭擴大. 但德國卻真真正正是「世界大戰」的最大實力推動者, 如果他堅拒參加,沒人夠格把戰爭搞大到後來的地步. 從這個角度看,如果說俄國是「歐戰」的元凶, 那麽德國就是「世界大戰」的元凶.

霍亨索倫的剛愎自用

且待下回分解.

 

 

《夢游者The Sleepwalkers:How Europe Went to War in 1914》(2012) Christopher Cl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