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史150401
「儀器」的用途
朝日執筆:歷史小品系列6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一種「厚古薄今」的想法,認為「古代」是無限美好的。這種想法蔓延到「科學領域」,每每會將古代中國的科技與科學水平提升至 “神秘莫測”的程度,強調中國這樣那樣的發明發現,要比西方早多少多少年。這種奇妙的想像至今竟然還有市場,本身也有點難以想像。
本篇會為各位介紹中國古代幾種奇妙的「科學儀器」。從某個角度來說,中國的知識分子在明清以前,其實對研發各種「科學儀器」也是頗為熱衷的。翻開各種史籍,都會發現關於各種各項「科學儀器」的記載,有些比較簡略,有些非常精細。其中不少單看描述已讓人覺得非常神奇,於是自然會有些具有「科學精神」的現代人嘗試把它們複製出來。在古代眾多的「神奇儀器」中,有三種特別受到「複製者」的垂青,它們分別是「指南車」、「候風地動儀」和「水運儀象台」。
先說〈指南車〉。
相傳這是黃帝戰蚩尤時所創製,單聽其起源已經充滿神話意味。 從各種記載看來,這「指南車」並非使用磁極原理辨別方向,而是一輛神奇的「機械車」,車上立著一個「手指指」的木人,無論車向哪個方向移動, “木人之手”始終指著南方。
首先要說明的是「指南車」並不止一輛,或者準確一點,應該「被發明」了不止一次。 若是細心翻閱歷代古籍,就會發現「指南車」其實已經「失傳」和「重現」了好幾次。 可以合理地猜想,這些歷代相繼出現的「指南車」應用的原理未必一樣。 至今考古並沒找到任何「指南車」的實體或部件,而有關「指南車」機械結構的記載,也只有「宋代版」—這是「最新版」了,因為自宋代以後,已再沒有製作「指南車」的記載了。
約在二十世紀初,大量中國的古籍被介紹往西方,其中記載的這些「神奇儀器」自然引起西方學者的興趣。他們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研究以古代中國技術製作「指南車」的可能性,中國學者當然很快也加入這類「愛國研究」當中。結果這些複製者成功造出四至五種不同的「指南車」,其應用的技術結構原理各不相同,但似乎都能符合「宋代版指南車」對於功能、型制、結構數據的描述—這些記載本來就有「很大的詮釋空間」嘛!
至於〈候風地動儀〉的難題就更大了。
這一台據說由東漢 張衡發明,可以報告地震的儀器,除了外觀和功能的描述外,並沒有留下任何關於內部結構的記載。 於是,複製者就唯有各自發揮想像空間了。目前製成品應用的原理主要有兩大方向,其機械結構和運作原理完全不同。
說實話,我很懷疑這樣的「複製」有多大的意義。因為既然無法得知原件的具體情況,這些現代的「複製者」無論如何努力,都不過是在「研製」一件「新儀器」,以達成一些也許出現過的古代儀器的功能。對於「證明」古代科學技術如何「輝煌」,似乎也沒有多大的直接關係。
那麼,若果有關儀器的記載足夠詳細,是否就能成功「複製」出「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輝煌」呢?這倒未必,因為若然記載太詳細、太具體,在製作上就少了許多彈性。要在所有細節上符合鉅細無遺的記載,難度一點也不少。***
在複製〈水運儀象台〉時就碰到這個問題了。
據記載,「水運儀象台」是在大約十一世紀末的北宋,由當時頂級天文學家 蘇頌和韓公廉等人設計製作。此儀器以水力推動,自行長期運作,並集天體觀測、天象演示、計時報時等功能於一身。非常幸運地,蘇頌所著的《新儀象法要》一書留傳至今,書中記載了「水運儀象台」的結構和各種部件,並有具體尺寸,甚至還附有若干圖解!
如此詳細具體的技術資訊,當然鼓舞了眾多現代研究者的巨大熱情,而「終極目標」,當然就是要複製出一個一模一樣的「水運儀象台」。第一件複製品在1958年誕生,現在成了中國歷史博物館的一件展品,它也的確只是一件「展品」!據記載,蘇頌的「水運儀象台」高達十二米,而1958年的複製品僅及原件的五分之一。 按照一般的機械常識,一件能正常運作的裝置,按比例放大後就不一定能夠運作;相反縮小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可惜,這個縮小了的複製品,就是不能如文獻記載一般,依靠流水的動力長期無礙地運作。為了向觀眾演示「水運儀象台」的「模擬運作情況」,館方唯有在儀器內安裝電動摩打。此後也陸續出現過相類似的「水運儀象台」複製品,但始終沒有出現過一個能完全符合記載,又能長期準確地運作的例子。
事實上,這儀器是如此之「神妙」,以至於後來經歷靖康之變後,南宋朝廷雖然找到蘇頌的兒子,希望按照《新儀象法要》的記載來重新裝配(不是重建)運作這個「水運儀象台」,但卻始終「搞佢唔掂」。時人更為此哀嘆「天道不行」。
在資訊如此充足之下,卻仍做不出一個「完美」的製品,當然令一眾現代研究者相當沮喪。不過,這種沮喪也許本來就不應存在。到底會不會是大家從一開始就對這些「儀器」的用途有所誤會呢?
為何會這樣說?不如先聽一個有關「指南車」的小故事。「指南車」由於是「黃帝所創製」,所以經常會作為古代帝皇出巡儀象的一部分。雖然古書中鮮有關於「指南車」機械運作原理的記載,但《南齊書》中卻記載了一種「另類運作原理」。話說宋武帝 劉裕北伐滅了後秦 姚興,戰利品中就有一輛前朝留下,外型恢宏的「指南車」。 自此劉裕每次出巡的隊伍中,都必然展示這輛「指南車」,以向天下臣民誇示自己的武功和威儀。可惜因為年代久遠,車子內部結構已經損壞,劉宋的機械工程部門又不懂修理,結果唯有派人躲在車中,控制車上的木人「指南」!
所謂「儀器」,其實就是「禮儀之器」。在古代中國,絕大多數這些「新奇刺激好玩」的神奇儀器,往往都是為了誇示朝廷的威儀。 「指南車」如是,「候風地動儀」如是,至於各種「天文儀器」,作為帝皇「通天」的工具,就更如是了。直到清代,所有天文儀器,包括由傳教士監造和西方人送贈,標誌著當時世界最高科技水平的各種天象演示和天文觀測工具,都登錄在《皇朝禮器圖式》之中。不錯,「儀器」就是「禮器」,其功能不在於其表面的「觀天象」、「測地震」、「辨方向」,而在於「與上天溝通」、「向萬民宣示」。
若果將「水運儀象台」理解成中國歷史上一座最宏大、最華麗的禮器,也許問題就有另一個答案了。作為「禮器」,平日自是藏於深宮禁苑之中,不為外人所窺見。 即使是在大型「祭典」之時,它也只是讓個別位高權重的大臣和外國使節「驚鴻一瞥」。它只需要在典禮中保持運作即可,也絕不會有人上前查驗其運行是否精確。因此,這台神秘而奇妙的「水運儀象台」是否能夠長期運作,是否精密準確,絲毫不影響其作為「禮器」的主要,乃至唯一功能。
上述說法當然只是一種推測而已。只不過,若明白這些「儀器」的本質是「禮儀之器」而非「科學儀器」的話,一眾現代研究者恐怕也不必把焦點過度落在複製其「科學功能」方面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