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史150706想要坐馬車

說史150706
想要坐馬車
執筆人:蟬

與香港為鄰的深圳,早在二十多年前便成為全國農村青年尋夢的地方。每年春運期間火車一票難求,這正正反映出急速成長的國家中邊緣地帶的年青人湧往大都巿尋夢的現象。***

兩百多年前的法國也曾出現同樣的情況,鄉村的年青人紛紛前往巴黎尋夢。法國以首都為中心往外幅射的道路規劃,使全國各地均有連接至巴黎的主要幹道,即使偏遠的鄉村,一般也會找到一條名叫“巴黎大道”的街道:即是離開鄉村前往巴黎的交接道路。

兩百多年前的人是怎樣從家鄉到巴黎的呢?法國的鐵路要到19世紀中葉才開通,根據各種生活誌和文學作品,前此大部分窮人都是從家鄉步行前往巴黎的,所需時間相當長。而稍有負擔能力的人則會選擇混合式交通方法:徒步加公共馬車。

〈公共馬車〉
18至19世紀,在下層階級之間短距離的行程一般會乘坐名叫「庫古coucou」的小型二輪馬車。這種名為「布穀鳥」的小型馬車從帝政到王政復古時期一直擔負著連結巴黎和近郊城鎮的任務。 庫古原則上只能坐2至3人,但由於競爭激烈,一般車上都設有6到8人的座位,務求以薄利多銷的形式經營。

然而當旅程較長,大型的公共馬車便成為主流。當時最為人熟悉的為「第勒津斯Diligence」,它是以4-6匹馬拉動的三車廂的巨型四輪馬車,被形容為“陸地客船”。這種只在法國出現的馬車可載多至18人,車廂能坐客的可分成5個部分。

馬車最前面的為「前車廂coupe」(即今日的雙門汽車的名稱),為一排可坐3人的前向座位,前面的窗戶鑲著玻璃,空間十分寬敞,是全馬車收費最高的頭等席。接著是「中車廂interieur」,這車廂與電影裡經常看到的英美驛馬車coach的車廂一樣,以面對面的形式擺放了兩排3人座長椅。但由於人數較多,舒適度自然較差,偶爾還會被要求坐8個人,故而變得非常擁擠。

最後面的「後車廂rotonde」擺有一張6人張的長凳,但有時會被塞下10人。「第勒津斯」一般被認為是中產的交通工具,但其實還有細緻劃分。前中後車廂分別為高級、中間和下層中產階級所乘坐,一般看乘客坐在哪個部分便能猜到其社會地位。

此外,馬車還有一個「車頂座位imperiale」,是全車最便宜的席位,因為大馬車最常見的意外便是轉彎時翻覆,車頂座位的乘客在意外中經常被車廂壓傷。

第勒津斯有兩位操作人員:車掌conducteur與駕駛postilion。「車掌」像船長一樣掌握著馬車的所有權力,除了直接駕駛外,所有車務都與他有關,而只有他才是運輸公司的正式雇員。有趣的是「駕駛」只是待在車站裡,與馬匹一起輪候工作的臨時雇員***,而且多半是酒鬼。

在法國三車廂馬車的最大運輸業者為「王國運輸」,是從王政復辟中期開始擁有獨家經營權的皇家事業。王國運輸隨著法國政體更迭,曾易名為「國民運輸」、「帝國運輸」和「王國運輸」等,其壟斷地位一直保持至私人運營的「全法運輸」進入巿場為止。

第勒津斯馬車在1857年絕跡法國。被巿場淘汰前,乘坐第勒津斯從 波爾多到巴黎行車時間為86小時,比18世紀中車程縮短了一半。

〈不一樣的郵政馬車〉
馬車在交通史上最早的用途其實並非客運,而是王令和書信。法國郵政業的先驅是1230年 巴黎大學設立的「大學郵政」,當時從鄉鎮來到巴黎的人不少是為了進大學唸書,故而催生了這種服務。
1576年 亨利三世為了對抗大學郵政而設立了「皇室郵政」,雖然被賦予王令和訴訟文件的獨家經營權,但始終無法動搖大學郵政的地位。直至1719年郵政省的前身將所有私營的郵政公司收購合併,法國郵政事業一直維持著官民營並存的狀態。

18世紀中鋪設路面的道路網絡開始完善,但郵政運送方法依舊以馬匹為主。直至大革命期間國民議會決定採用小型郵務馬車和大型郵務馬車為止。小型郵務馬車是單馬拉的兩座位二輪馬車,只乘載派送員和駕駛;而大型車則是設有4個座位的「卡拉施馬車caleche」。

卡拉施馬車之所以特別是因為它的用途。由於只有4個座位,而中產乘客遠行一般會帶上佣人,故實際只能乘載兩位真正客人。亦因如此,「隱密的旅行」如偷情和私奔的旅客,便會特意挑選舒適度較差的大郵務馬車。故此亦有如下的說法:「搭乘郵務馬車的都是搶奪他人錢財和妻子的人」。自然而然,郵務馬車的價錢比前車廂還要貴,是身分高尚的象徵。

《想要買馬車:19世紀巴黎男性的社會史》(2009) 鹿島茂
此書為1991年「三得利學藝賞」得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