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50728城市的勝利

讀書札記150728

城市的勝利

執筆人:Kan

 

《城市的勝利Triumph of the City: How Our Greatest Invention Makes Us Richer, Smarter, Greener, Healthier, and Happier》(2011)  Edward Glaeser

 

作者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 Glaeser長期從事城市研究,本書深入分析城市存在的各項優點;也詳細討論了城市的難題、衰落的原因、復興的道路等眾多議題。

 

<田園資本主義>

工業革命以來,全球城市人口急速膨脹, 但從上世紀中期開始,美國興起了「田園資本主義」的反熱潮。*** 對許多美國人來説,隨著工業化時代結束,城市帶給他們的並不是輝煌顯赫、乾淨安全,而是污穢骯髒、混亂擠擁。有能力的人紛紛遷離市中心,搬到郊區去。

 

1942 年企業龍頭 AT&T-Bell 率先從曼哈頓遷往新澤西州郊區,各大企業紛紛仿效。遷往郊區使得工作和居住空間一下子擴大數倍,中高產階層可以從豪宅駕車直抵辦公室,孩子全在區內讀書。 富人遷離市區令致城市貧民窟和郊區世外桃源老死不相往來,富裕和貧困都世代化,社會流動性大幅下降,做成嚴苛的社會隔離。***

 

奢侈的田園資本主義成為戰後美國的標誌,各大城市因而全都經歷了一段衰落期。*** 從人口數據可看出衰落的情況: 1950 年至今美國人口翻了整整一翻,但是城市人口卻普遍下降2至3成。

 

<新城市主義>

到了70 年代,「石油危機」使人們意識到田園資本主義的瓶頸,環保運動的崛起使人們對汽車社會加以反省。 於是80 年代初期興起了「新城市主義」,其要旨是回歸汽車社會前的城市設計原則:注重創造步行空間,以公共交通特別是城軌設施為核心來設計城市,強調密集型發展,最大限度地減少運用汽車。

這樣,人口集中到中心城市和主要的衛星城,彼此靠輪軌連接。 輪軌車站成為城市的核心地帶,其上各種商業和公共設施林立。

 

到了90 年代,雖然郊區化愈演愈烈,乃至發展成遠郊化;但是都市的復興使市區環境變得越來越令人接受。 其中較成功的例子當屬紐約市,由於治安大為改進,從1990 年到 2010 年間,人口從 732 萬猛漲到 817 萬多。 紐約居民通勤使用公交的比例接近 55%,在美國大城市中名列第一。

 

<典型現代城市 紐約的興起>

紐約是城市經歷興盛、衰退、再復興的經典代表。紐約前稱 “新阿姆斯特丹”,奠基於全球化時代的早期,是荷蘭西印度公司的一個前方基地。當時它是條貿易村落,大批冒險家來到這裡,用玻璃珠交換皮毛,試圖大撈一筆橫財。荷蘭定居者聚集在一起,建築了這個小鎮的保護牆,那就是現在的 “華爾街”。

 

18 世紀紐約超越波士頓成了英國殖民地最重要的港口,專門承擔向南方運輸小麥和麵粉的任務,以便養活在那裡生產蔗糖和煙草的殖民者。19 世紀前半期隨著業務蓬勃發展,紐約市人口從 6 萬增至80 萬,成為美國的城市巨人。

人口激增部分原因在於運輸技術的進步。 19 世紀初期輪船基本上是小型的,主要適用於點對點運輸。 1800至1850 年間,由於技術進步和財力充裕,人們建造出規模更大的輪船,能夠以更低的成本運輸更多的貨物。 當美國準備建設一個輻射型的船運系統時,紐約成為了天然的交通樞紐。***  當年船運業是紐約的經濟支柱,但紐約人更喜歡從事以港口為依托的製糖、服裝生產和出版等製造業。

 

進入 20 世紀, “距離消失”摧毀了紐約作為製造業基地所依賴的運輸成本優勢。由於發展中國家的人力成本十分低廉,全球化帶給所有成功參合進太平洋運輸體系的城市激烈的競爭。 全球化一方面消除了紐約作為製造業中心的優勢;但又提升了這座城市在創新理念方面的優勢。服裝設計仍然在紐約完成,而生產則放在地球的另一端進行。

 

在 20 世紀 70 年代的慘淡歲月裡,紐約重新發現了自身的價值,當時一批金融人士相互交流,發展出一系列壯大業界的創新産品。***

今天,曼哈頓有 40%的薪水是由金融業發放的。 在2008至2010 年金融風暴期間,美國經濟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但曼哈頓的工資水平仍然上升。 2010 年,曼哈頓的平均周薪為 2,404 美元,比全國平均高出 170%,比硅谷高出 45%,後者是除大紐約之外工資水平最高的地區。

 

紐約興盛—衰退—振興的經歷向人們揭示了這座現代大都市的核心悖論:盡管遠距離的交流成本已經下降,接近性卻變得更有價值,成功取決於實地交流的需要。****

 

<傳統工業城市 底特律的衰微>

1950年底特律是美國的第五大城市,擁有 185 萬人口。但是到了2010 年,人口規模只剩 71萬。底特律在 20 世紀的繁榮很大程度得益於 福特的偉大創新構想「流水生產綫」,即每名工人只負責生產線的一個環節,而單一環節的工序對工人的學識技術要求不高。 福特的巨大成功同時摧毀了這座古老而又富有創新精神的城市,因為他帶來了數十萬文化素質低下的工人,工廠成為了獨立於這座城市和整個世界的堡壘。

 

在過去 50 年裡,擁有大量小型企業的地區發展速度遠遠快於由大型企業主導的地區;技能水平較高的城市遠比教育水平較低的地區更加成功。 而底特律只有 11%的成年人擁有大學文憑。當城市需要人口及產業多元化、企業家精神和教育素質以引發創新轉型之時,底特律的單一産業模式卻導致了它的衰落。

 

<城市與幸福>

不少人埋怨城市生活壓力大、擠迫、空氣污濁…..,那麼農村生活是否比城市幸福呢?根據調查,在城市人口超過50%的國家中,有30%的人認為他們非常幸福,17%的人認為他們不是很幸福或者一點也不幸福。 相反在農村人口超過 50%的國家中,只有 25%的人認為他們非常幸福,而22%的人則認為不幸福。

整體而言,生活的滿意程度隨著城市人口比例提高而上升。***

 

各地背景文化不同的人都湧入城市,使得城市充滿了活力;接近性為理念和商品交流提供了便利,但同時也方便了細菌的傳播和錢包的盜竊。 貧民窟是城市為人詬病的痼疾,被視為罪惡和疾病的溫床,造成貧窮人口。 但在作者眼中,貧民窟的出現恰好表現出城市的巨大成功。貧困人口及弱勢人群不斷流向大城市的貧民窟,其目的正正是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和機遇。

 

城市貧困的悖論是,政府改善貧民窟居民生活的努力可能弄巧成拙,因為那會吸引更多的人口湧進來,惡化了城市的貧困狀況。 要注意的是,城市貧困與否,不應該基於城市的富裕狀況作出判斷,而應該基於農村的貧困狀況作出判斷。

貧困人口沒有辦法迅速地富裕起來,但他們可以在城市和農村之間作出選擇,其中許多人明智地選擇了城市。 城市鼓勵創業,帶給人們前所未有的工作機會,使得社會流動性和經濟靈活性盡情發揮,這是它值得鼓舞的優點。

 

在環保問題上,作者認為城市生活遠比鄉村生活更加有利於環境保育,因為居住在鄉間的大自然愛好者們比城市人口消耗了更多的人均能源,發達國家以汽車為基礎的生活方式給整個地球帶來了巨大的環境成本。 即使在美國最綠色的城市地區,汽車和家庭能源使用所產生的碳排放仍然要比中國城市地區的平均碳排放高出 10 倍以上。 如果中國和印度人仿效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全球的碳排放將提高139%。

 

最後,作者指出人類是一個毀滅性物種,總會無可避免地損害自然環境,所以,如果你真的熱愛大自然,請遠離它,搬到城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