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E隨筆150911
峭壁邊緣
朝日執筆
《峭壁邊緣— 拯救世界金融之路On the Brink》 (2010) Henry Merritt Paulson, Jr.
本書打著「美國金融海嘯秘聞」作招徠,作者 保爾森是當其時的美國財政部長,出版之日,卸任僅一年。
本書實在非常對上中國大陸讀者的胃口,所以簡體中文版(也僅有簡體中文版)僅比英文原版晚出兩個月— 還加上了個非常 “性感”的副題,非常有噱頭。
這本書從某角度來說,可視作 保氏的「自傳」,至少也是一部「回憶錄」。 恰恰朝日雖然自命為(假)歷史學家,也推崇史遷的「紀傳體」,但卻很少讀「自傳」。因為即使作者是如何的真誠,反省能力如何的強大,如何地「覺今是而昨非」,但始終是從他本人的價值觀出發,「一個人永遠也不可能想到他根本想不到的東西」!在這種情況下,作者的文筆越是曼妙,態度越是真誠,讀者就越容易被他的價值觀牽引,跟隨他的思路前進,這對了解事情的本質,反有偏頗的危險。
不過,保氏的這部「自傳」卻有點不同。首先,作為一個曾在 高盛集團擔任主席和行政總裁的金融界大鱷,足以保證他的「真誠」不會有很大的「保證」。須知他當初就任財政部長之時,就曾自稱「務以解決貧富不均為念」,渾然忘卻自己不久前正是這個問題的「主要製造者」之一。當然,到了零八金融海嘯,之前的「首要任務」自然就要讓路給「拯救市場(的大鱷)」了。
也當然,作為真正的「說謊高手」,他的整本書可以說得上「沒有一句是謊言」,相反,更披露了很多 “秘密”,他只是絕口不提或 “無意間忽略”了很多眾所周知的事實而已—- 例如:引發這次危機的「有毒金融產品」,究竟有多少是出於其主掌高盛之時?其次,這本書的文筆極度樸實,完全沒有華麗的詞藻,幾乎是以流水帳的形式,把事情平鋪直敘出來。 書首還羅列了一個 “主要人物一覽表”,更添幾分紀實味道。 這種「沉實(悶)」寫法顯然是有心為之,為的就是營造一種更真誠、更實在的氣氛。
書的內容,還有其中的各種「秘辛」這裏不打算說太多,各位有興趣的話大可自行翻閱。 不過,書中有一點,朝日認為保爾森倒是非常老實,這就是美國的「財政部長」,其實當真是沒有多少權力的。
若各位曾讀過拙作《傑弗遜傳》(什麼?如此精彩的作品你竟然沒有看過…..),就會知道在合眾國立國之初,「財政部長」一職形同首輔,是個極度重要的職位。 不過,歷史一路發展下來,這個職位的權力卻越來越小。
原因倒是多方面的。首先,「美式民主」的核心在於「權力制衡」,就算是總統,其權力也經常受制於議會,更何況一個區區部長。況且,美國作為一個「民主國家」,政府一切權力皆來自人民的「授權」。在整個行政系統中,原則上人民只授了權給總統一人,而其他各部委的長官,其權力都只是由總統「間接授予」的。
美國《憲法》對總統的權力算是有個籠統的說明,但對聯邦政府其他官員的權責卻沒有明文規定。換句話說,任何一個官員的權力其實都「極具彈性」,總統給你多少權,你就有多少權。在建國之初,全體閣員只有四名— 「國務卿」管外交;「戰爭部長」管軍事;「總檢察長」管法律,因此「財政部長」自然就得將全國所有的「內政」事宜都包攬了。
只是,隨著「國家機器」不斷膨脹,現在美國聯邦政府已經有十五個部Departments和二十多個「聯邦獨立機構Independent agencies」了。 「攤薄效應」之下,「財政部長」的權力自然不斷減少,而分走財政部最大一截權力的,大概要算是我們在財經新聞經常聽到的「聯儲局」了。 全稱為「聯邦儲備委員會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 FRB」(或譯「聯邦準備理事會」)的這個機構,正是那二十多個Independent agencies之一。
根據朝日的「隨便抽樣」調查顯示,知道「聯儲局主席」是 耶倫Janet Yellen的人,大幅拋離知道誰是美國「財政部長」。即使是「國際金融業」從業員,不知道現任「財政部」是 傑克盧Jacob Lew者,也是大有人在。按照 傅柯「權力」定義推論,認知度的高低,本身已反映了權力的大小。
不過,說起來「聯儲局」作為一所「中央銀行」,也有點奇怪,因為它和其他國家的「中央銀行」都有點不同。 首先,我們在不同時間說「聯儲局」,其實指涉的往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最 “抵死”的是,這兩個指涉的概念,都並非上面提到,作為聯邦獨立機構的那個「聯邦儲備委員會」。
一般而言,若我們說「聯儲局」議息的結果如何如何,指涉的其實是整個「聯邦儲備系統」中,負責決議和執行「公開市場操作open market operation」(簡單來說就是「參考利率」和「買賣國債」)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 FOMC」。***
然而,當指涉擔當美國「中央銀行」職責的「聯儲局」時,指的其實應該是整個「聯邦儲備系統Federal Reserve System」。上面提到負責議息的那個FOMC,嚴格而言其實只是「聯儲局」中的一個部門。
有些國家或地區的「中央銀行」會被安排下屬於財政部門,例如香港的「金融管理局」就隸屬於「財政司司長辦公室」。(請注意,香港特區政府中,從來都沒有一個部門稱為「財政司」,但卻有一個官員的職稱是「財政司司長」,而協助這位官員工作的部門則稱為「財政司司長辦公室」。)也有些地方的「中央銀行」是與財政部門平行的「一級行政機構」,例如「中國人民銀行」就是一個「部級單位」。
不過,作為美國「中央銀行」的「聯邦儲備系統」,其本質卻是由全國三千家商業銀行集資組成的一個「基金會」。事實上,它每年還會按「股權」向各銀行分派紅利。 整個「聯邦儲備系統」中,只有上述那個號稱負責「最終決策」的FRB,才是屬於行政架構中的Independent agency。 換句話說,「聯儲局」的「靈魂」還算得上是一個行政部門,但其「腦袋」FOMC已經不是,其「肉體」更是一家「牟利機構」。 就性質而言,整個「聯邦儲備系統」與其說是一個「行政機構」,其實更像是一個「銀行公會」之類「圍威喂」的「行業自我(不)管理組織」。他的真正權力並不在於其「行政地位」,而在於背後代表著的「三千家銀行的共識」。這種「硬實力」,當然是「財政部長」不可能擁有的。故此,誠如 保爾森所言,「財政部長」能做到的非常有限,也是合情合理。